呂愛麗 報道
亞洲未來10年的農業食品投資需求有一半來自中國,整個供應鏈以食品加工的投資需求最大。
咨詢公司普華永道(PwC)、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以及淡馬錫于昨天聯合發布了《亞洲農業與食品行業挑戰報告:收獲未來》(Asia Food Challenge Report:Harvesting the Future),深入分析亞洲在農業食品領域的挑戰和投資機會。
分析所涵蓋的亞洲市場包括中國、印度、東南亞、日本和韓國。
報告指出,亞洲若要達到自給自足,未來10年在農業食品領域的累計投資須要比現有水平再增加8000億美元(約1.09萬億新元)。
而在區域國家當中,中國的投資需求占51%,接著依序是印度(27%)、東南亞(17%)以及日本和韓國(5%)。
在整個農業食品供應鏈當中,加工的投資需求最大,占57%,接著是農業生産(20%)和批發分銷(19%)。農業投入品的投資需求最少,僅占4%。 普華永道新加坡亞太區交易服務戰略與運營管理主管合夥人斯金納(Richard Skinner)說,亞洲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面是缺乏投資,農業食品供應鏈的發展緩慢,科技應用不足,導致亞洲必須依賴其他國家或區域。另一方面,亞洲可以借助科技創新,扭轉局勢。
荷蘭合作銀行食品與農業研究部亞洲區主管周彬也說,亞洲需要創新與科技,將目前的農業與食品轉型爲一個不論在生態上或經濟上都更加可持續發展的系統。
既然科技是關鍵推手,報告也指認了五個具潛能的領域。這包括發展使用植物或細胞培植制成的替代蛋白質(alternative proteins)、可大幅降低死亡率和汙染的現代化水産養殖、産量是傳統方法400倍的高科技植物工廠、協助小農夫增加産量和對抗氣候的改良作物,以及可更快回應消費者和提升糧食安全的數據分享平台。
新加坡北京等城市
可成亞洲農業科技樞紐
若要達到目的,報告建議成立農業食品科技的創新或投資中心。新加坡、北京、香港、孟買和東京等亞洲城市,皆有潛能成爲農業食品科技樞紐(AgriFood tech hub)。
報告以新加坡爲例,我國已有一系列的政策和計劃,提升糧食安全以及發展爲農業食品樞紐。
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設定的目標是到了2030年,讓本地生産的農産品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
淡馬錫綜合農業投資部執行總經理馬世文(Anuj Maheshwari)認爲,以創新解決方案驅動全球糧食變革,不論是起步公司、企業或政府都擁有巨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