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版每逢星期四刊登。歡迎商團提供資訊,請傳真到63198125或電郵到[email protected]
SME
專版
中小
企業
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突然來襲,市面上的口罩和消毒用品被一掃而空,在面對供應鏈中斷和原料不足的情況下,本地四家生産口罩、消毒産品和提供消毒清潔服務業者調整運作,以創新方式維持經營。
中小企業系列《靈活應變·齊心抗疫》邀請的這些業者暢談疫情高峰期,如何克服一波接一波的挑戰,與人們攜手抗疫。
靈活應變·齊心抗疫
系列
李蕙心 報道
一場突如其來的全球大瘟疫爲本地制衣商錦利集團(Ghim Li Global Pte Ltd)研發的新布料和口罩開拓新市場,集團副首席執行官顔珮玲認爲,雖然疫情對集團開發新業務鋪路,但最大的收獲是她看到企業之間的互助精神。
成立30多年的錦利集團在本地消費者市場默默無名,但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至少一個由集團生産的可重複使用棉布口罩,這是因爲政府兩度向全民免費派發的可重用口罩當中,一部分由錦利供應。
錦利在首輪派發行動中供應的是設計簡單的三層純棉口罩,但在最新一輪的派發行動中,所提供的ULTRAMask成人口罩不僅具有抗菌工能,還能過濾PM2.5微粒。
錦利的主要業務是生産成衣,卻以口罩讓更多國人認識。
母親以3000元和六台縫紉機起家
集團由顔珮玲的母親翁碹風于1977年創辦,當年她以3000元的資金和六台縫紉機起家,一步一腳印開創了日益龐大的制衣事業。集團在2005年在澳大利亞挂牌上市,當時仍是一名律師的顔珮玲,在母親的提議下于隔年加入公司幫她打理業務。
如今集團在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開設制衣工廠,在馬來西亞也有一座紡織廠。集團主要供應成衣給歐美的大型百貨公司,如美國的梅西百貨公司(Macy’s)和沃爾瑪(Walmart)。
說到ULTRAMask的推出,可謂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顔珮玲(39歲)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說,歐美的消費市場對可持續性産品非常重視,因此集團很早便設置研發部門研制可持續性布料,所以對研發工作一點也不陌生。
去年12月,中國暴發冠狀病毒疾病,爲了保障集團各地9000多名員工的健康,顔珮玲開始思考是否有手術口罩以外的口罩,于是便決定自行設計和生産布制口罩。不久,便接到南洋理工大學研發出抗菌塗層的消息。
“大約在今年1月底左右,南洋理工大學食物與科學研究組成功研發出用植物廢料研發出天然抗菌化合液體,此抗菌劑具有多種用途。可用在布料,用在漆料,可塗在各種用具表面保護層。
“其中一位科研人員特此發明了抗菌劑並提供推薦給錦利,我們就使用在我們有機棉布制成抗菌口罩。”
隨著冠病疫情開始在亞洲各地出現,市面上手術口罩嚴重短缺,集團便推出第一代棉布口罩,爲市場探溫。集團同時對抗菌塗層進行測試,確保達到國際抗菌標准,爲第二代口罩做准備。
“第一代口罩的市場反應不錯,但那只是測試市場反應,抗菌測試結果出爐後,我們便著手生産第二代口罩。”
位于新加坡的總部負責設計、打板和制作樣板,然後發送到國外的工廠。口罩生産程序與其他衣服相同,首先由一條生産線縫制以進行調整,待縫制和設計完善後才讓更多生産線縫制口罩。
爲了大量生産口罩,集團把20%的制衣生産線改成生産口罩。雖然員工是第一次縫制口罩,但比起縫制衣服,過程可簡單多了。顔珮玲指出,縫制一件連衣裙的時間,是縫制一個口罩的20倍。
此外,集團的紡織廠直接供應所需布料,無須擔心供應鏈中斷。
整個研發到生産的過程似乎一帆風順,但實際上集團在口罩設計和抗菌塗層工作上,費了不少功夫。“縫制口罩不難,最難的是口罩設計和抗菌布料的研制工作。例如,決定多數人都合適的均碼尺寸,以及如何讓抗菌塗層附著布料上以取得良好的保護效果,並融入生産程序中。”
企業相互扶持抗疫令人感動
另一大挑戰就是爲口罩的質量把關。集團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小組負責口罩生産業務,還在短時間內制定出口罩生産運作程序和品質管理標准,以及培訓行銷人員。
此外,爲了嚴格管控口罩的品質,口罩只在旗下的工廠進行生産,而不是交給外包商家負責。
集團最近推出適合兒童使用的口罩,以應付目前的市場需求,同時也開始在網上市集開設網店售賣口罩,以及在社交媒體進行宣傳。這對向來只做企業生意的錦利來說,是個很新的嘗試。
口罩只是集團的一小部分業務,卻開啓了研發更多新産品的可能性。顔珮玲說,抗菌産品相信會是未來的重要消費趨勢,而抗菌布料可制成手術服或醫療人員的制服。
她希望能以抗菌産品在這次危機中爲人們提供幫助,實現母親創辦公司時的“錦衣利民”宗旨。
冠病疫情是一場全球大災難,對經濟造成的打擊更是難以估計,錦利的一些客戶要求延遲供貨,集團都同意對方的要求,把貨物暫時存放在貨倉中。顔佩玲認爲,在客戶出現困難時靈活處理,對維持長期合作關系極爲重要。
“我們應該與客戶保持聯絡,建立互信,在必要時靈活處理以顯示你是他們的長期合作夥伴,而不是不可靠的公司。”
各國攜手抗疫,顔佩玲對企業之間互相扶持的精神更是大爲感動。
“這場疫情教會我們如何更人性化。在以往,我們如機器人般工作,我們根據合約上的每一項條款和細節行事,但疫情當前,我們更能體諒對方,互相扶持以進行長期合作。”
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