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本地調查顯示,雖然有94%的公衆願意購買更多本地生産的農産品,但只有65%受訪者能輕易從巴刹和超市琳琅滿目的商品中,識別本土蔬菜和肉類。
這項調查由環境及水源部和新加坡食品局于今年1月展開,約1500名本地公民和永久居民受訪。爲了讓消費者能辨識進而支持本土農産品,食品局從下個月開始,爲本地農場的食材貼上“SG新鮮農産品”標簽。
食品局也從近400名報名者中,挑選約50人組成公民工作小組集思廣益,讓他們針對如何吸引消費者購買本土農産品提供意見。首場討論會昨天通過視訊舉行,參與者包括經營食品生意的專業人士、學生和一般消費者。
政府去年初宣布推動“30·30願景”,目標是在2030年生産足夠農産品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以加強新加坡的食品保障。
環境及水源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致辭時指出:“在增加産量的同時也須有更高的需求,才能創造一個具商業持續性和有活力的農業食品生態環境。選購本地産品有助激勵農場采納科技,以提高生産效率來滿足需求。”
食品局也將與零售業者和新加坡鮮農總會合作,積極把本地農産品帶給消費者,比如增加超市中的貨物選項,以及在鄰裏主辦新加坡農夫市集。
在供應方面,今年5月食品局推出九個組屋多層停車場頂層的另類農耕空間供招標,共接獲88份競標書。許連碹透露,競標結果會在幾個月內公布,今年較遲時候當局還會推出更多新的停車場空間。
公民工作小組成員吳俐美(31歲,策劃貿易合作發展部主管)受訪時說,之前讀過另一個工作小組的報告,很驚訝公衆也能以那麽有組織的形式參與政策的制定,所以決定報名。
她說:“不少新加坡人其實願意付較高的價錢購買高品質食材,比如日本農産品。但公衆目前對本地産品認識不深,還得花時間建立‘新加坡産’的品牌,才能吸引消費者購買。”
公民工作小組共舉行六場討論會,最後一場定于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