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店面讓攤販找到了歸屬感,不用東奔西跑。
(新加坡11日訊)時隔三年,結霜橋舊貨市場超過20名攤販,在餐館老板和義工組織攜手幫助下,走入組屋店鋪擺攤營業。
《新明日報》報道,疫情暴發後諸多行業受到巨大沖擊,當中就包括一群曾在俗稱“結霜橋”的雙溪路舊貨市場擺攤的攤販。在結霜橋2017年劃下句點後,120個攤販因此而結束了自己在“結霜橋”經營多年的小生意。這些攤販有的改在巴刹設立攤位, 有的則是選擇到各大夜市,也有者甚至當起無牌攤販“跑地牛”。
時隔三年重新開業
時隔三年,20多名攤販在吉蘭丹路第28座組屋樓下的兩間店鋪重新開業,離之前的舊貨市場地點不遠。
策劃此次回歸的娘惹菜館The Peranakan創辦人之一兼主廚邱垂文告訴本報,他自結霜橋舊貨市場結業後便一直幫助這些攤販。近三年來,他每周一次爲攤販們提供約50份免費餐食,疫情的阻斷措施期間更是增加至一周提供80份。
邱垂文說,有攤販後來告訴他,靠近雙溪路的吉蘭丹路組屋樓下有店鋪出租,于是和所創辦的義工組織Saturday Movement租下並設立16個攤位,在上個月間,讓20多名攤販有了落腳處,不用再東奔西跑。
邱垂文認爲,舊貨市場是一種文化遺産,應該被保留, 而不該被時代淘汰。舊物再升級,可以成爲藝術品、禮品, 舊物本身也能帶來故事,讓看到它的人産生共鳴和話題。
“有顧客帶著患有失智症的老人來舊貨市場,老人突變得活潑起來, 因爲這些物品喚起了她的回憶,所以舊貨市場是不該消失的。”
除了保留文化,邱垂文也想幫助攤販們維持生活,讓他們重獲希望。“這些攤販原本可以到夜市擺攤,但疫情導致本地暫時沒有了夜市,希望這兩個店面可以讓他們穩定下來。”
邱垂文表示,這些攤販商量後決定每個攤位每月支付約300元租金自力更生,但他表示,若生意不佳,付不出租金,他也會繼續幫忙下去。
去年,兩名攤販因非法販賣而被捕的事件,使他下決心要讓攤販有固定的營業場所,重啓結霜橋,本著再循環之意,爲店鋪取名“Green
Hub”。
“我希望加入環保再循環的理念,因此我們在尋求一些合作。 例如我知道本地電信公司每天丟掉的手機盒有上千個, 這些物品再被丟棄之前一定有更好的用途,因此大家可以一起探討如何循環利用。
娘惹菜館The Peranakan創辦人之一兼主廚邱垂文(左二)與“結霜橋”攤販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