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9日,勿洛南一個組屋單位發生了父親殺死女兒的家庭悲劇。
死者是一名大學畢業生,患有廣場恐懼症和疑病焦慮症。她在大學畢業後一直無法找到全職工作,全靠父母親照顧和撫養。
雖然父母親對她百般疼愛,但她卻常責罵雙親,導致父親近乎精神崩潰。事發當天,這名女兒恫言要殺死父親,並持刀指向他。
最終,父親用鐵條把女兒打倒,並把她勒死。這名66歲的父親承認誤殺罪,前天在高庭被判坐牢兩年九個月。
法官在下判時表示,被告是一名無私與疼愛女兒的父親,但不幸的是,這對父女都沒有及時爲他們的精神疾病尋求治療,也沒有獲得急需的援助,最終釀成悲劇。她希望這起案件能敲響警鍾,讓社會多關注心理健康的問題。
新冠疫情加劇焦慮
新加坡的生活節奏快,人們在不同階段面對學業、職場、婚姻、家庭關系以及病魔的壓力。
傳統價值觀的式微以及社交媒體的普及化,讓不少年輕的一代産生疏離感與焦慮。人口老化以及少子化的趨勢,也讓不少獨守空巢的年長一代感到彷徨與無助。
新冠疫情進一步加劇各年齡層人士對生命與生計問題的恐懼。
密集的疫情案例追蹤報道,讓人們對自己以及家人的生命感到焦慮;長期宅在家中讓人們感到沮喪,導致家庭暴力事件增加;病毒阻斷措施影響人們的飯碗,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轉化爲抑郁的情緒。當恐懼、沮喪以及抑郁無法疏導時,精神健康便出現了狀況。
新加坡每七個成年人當中就有一人在生命的某個階段受精神疾病困擾。
議員提出四方面改善心理健康
新加坡惹蘭勿刹集選區議員文禮佳昨天在國會辯論結束後的休會動議中,建議政府從四方面著手改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規定學生參加心理健康通識課程,了解企圖自殺者的征兆,並學習如何管理壓力和照顧好自己的身心。
他還提議在學校強制推行心理健康課程,並爲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日”。
其他建議包括在社區設立接觸點,讓公衆不必跑到醫院就可獲取心理健康治療,爲所有新加坡公民提供定期心理健康檢查,以及在學校和高等學府強制推行心理健康通識課程,協助學生了解心理疾病的症狀以及早防備。除此之外,他也建議允許倍感壓力的學生暫時缺課。
文禮佳說:“這不是給學生一張通行證,重要的是讓家長知道情況,學校可以把學生缺席記錄爲心理健康日,這麽一來能得知學生請了幾天這類假期,如果學生再次因此缺席,就轉介讓學校輔導員同他們談談。”
新加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次長蔡瑞隆回應時指出,各政府部門過去推出了各種掃除社會歧視和強化新加坡公民心理健康的計劃。今年2月以來,已有1000人加入青年心理健康網絡,並提出了15項建議。
蔡瑞隆說:“政府致力于與私人領域和民間夥伴合作,除了掃除與心理健康問題相關的刻板印象,也會確保心理健康課題繼續是新加坡集體社會意識的關注點。”
設立青年心理健康網絡
新加坡政府設立青年心理健康網絡,邀請公衆集思廣益提出改善年輕人心理健康的點子、啓動對話,以及發起行動。
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及財政部長王瑞傑10月15日在總結部長聲明辯論時透露,青年心理健康網絡(Youth Mental Well-being Network)是“群策群力,共創未來”行動網絡下的其中一項計劃。
王瑞傑指出,心理健康是日趨令人關注的課題,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確保公衆能獲得心理健康醫療服務至關重要,這也需要社會共同努力。
政府已設立新冠心理健康工作小組,探討如何加強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協助疫情造成的新弱勢群體。
與生理健康不同,心理健康涉及更多的面向,症狀也不太明顯。不少心理健康的問題,在悲劇發生後,才被人察覺其嚴重性。
盡管新加坡有多個社會服務機構爲弱勢群體提供援助,纾緩他們的經濟壓力,但是在心理健康問題方面,新加坡有必要加強群體的合作,填補心理健康服務的缺口。
在這一方面,除了政府相關機構外,公民社會如義工組織、宗教團體以及基層工作者也可協助將社會援助網撒得更廣。他們應該扮演吹哨人的角色,協助有需要的人獲得政府以及專業的援助。
另一方面,新加坡有必要加強新加坡公民應付壓力的能力,避免讓它演變爲心理健康問題。每個世代都面對生活壓力的問題,關鍵是如何去克服壓力,並將它轉化爲前進的動力。
人際關系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是緊密聯系的。提升交際能力可促進人際關系的發展,增加幸福感的來源,“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
青少年時期的人際交往經曆,對個體的心理健全、情感發展和社會適應技能的習得,有十分深遠的影響。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要培養交際技巧。
首先,設定心理疆界。 1
青少年在交往中,彼此要設定一個社交心理疆界,如果甲方行爲或要求突破了乙方的心理疆界,乙方要不帶敵意地拒絕與否定。當雙方明確彼此的心理疆界,才能保持真誠的交往。
其次,同理傾聽。 2
同理傾聽的出發點是爲了“理解”,而非爲了“反應”,也就是透過交流去理解對方的感受、觀點等。同理傾聽既能鼓勵對方繼續說,又能保證更精准地理解對方的意思,是一種很好的回應方式,能夠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其三,善用幽默。 3
所謂右手來點理性,左手來點幽默;幽默是一種潤滑劑,讓雙方在輕松的氛圍中愉快地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促使青少年拓展交際的廣度與深度。
其四,主動修複。 4
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與他人發生沖突,這就必須采取合作的方式來有效管理沖突。沖突雙方都願意共同了解沖突的內在原因,分享雙方的信息,共同尋求對雙方都有利的雙贏方案。具備處理人際沖突的能力,能有效地重建人際關系。
最後,自我成長。 5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相互的,青少年要立足于做好自己,不依賴他人。自我成長才是人生永恒的價值。
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交際能力,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提高青少年交際能力,協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但能夠促使他們更好地投入學習之中,也能爲他們將來步入社會做好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