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周,今年PSLE的考試成績就要發布了。對每個等待孩子成績的新加坡家長來說,這一周肯定非常難熬。
如此難熬的經曆對新加坡家長來說,卻並不是第一次。
想當年爲了孩子上小一,哪個家長沒有熬過夜,操過心,有的直接一擲千金在學校附近買房;有的甚至不惜請假,花大把大把的時間去學校做義工。
新加坡家長爲了孩子升小一拼得是頭破血流,但結果卻有很多無法盡如人意。原因很簡單,僧多粥少嘛,每年報名的孩子那麽多,但學校的學額就是固定的。
所以每年一到小一報名時期,新加坡的社交媒體上就會充斥著家長的各種聲音,有惴惴不安等待著的緊張,有希望抽到好簽的祈禱,當然,更多的是埋怨程序繁瑣或制度不公。
正面的聲音幾乎沒有,有的話也就是終于抽簽過關,獲得心儀目標學校一席之位的感謝。但這感謝也多半都是感謝神、感謝主、感謝祖上保佑,決計不會看到有人感謝制度、感謝政府。
其實這麽多年來,新加坡政府不是沒有對小一升學這個事兒做出過解釋,奈何家長們大部分都會沉浸在自己付出良多,卻毫無收獲的憤怒與沮喪中。普遍的情緒都是:我都做了這麽多,如果我的孩子還是不能升學到想去的小學,那就是政府的錯!
新加坡政府可以理解家長們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的心情,但每年小一報名的時候都要被罵這麽一遭,也很是心累了。
那麽本周,我要跟寶媽們探討的問題就是,小一報名之後,孩子不能上心儀的學校,到底是不是政府的錯?
01 複雜的小一報名
之前,寶媽做過一個小視頻,梳理了新加坡政府學校小一報名和錄取的脈絡,感興趣的寶媽們可以自行點擊下方視頻來回顧一下。
用文字來簡單說明一下五花八門的小一報名階段,按照優先權排序,就是:
階段1:有兄姐目前就讀于所申請學校。保證有名額。
階段2A (1):父母是該校校友,並已注冊爲校友會成員超過一年;或父母是該校咨詢或管理委員會成員。
階段2A (2):父母或兄姐曾在該校就讀;或父母是該校工作人員;或學生于所屬該校的幼兒園就讀。
可以看出,這會兒的小一報名尚在“拼爹”和“拼哥”的階段,父母和兄姐曾在該校就讀的小朋友明顯勝算更大。
可怕的是,經過以上三個階段,一般熱門學校已幾乎耗盡入學名額了。接下來,戰爭正式開始,抽簽活動開場了。
新加坡教育部在2014年規定,所有小學都必須保留給以下2B及2C階段各20個學額,以確保與學校無關聯的孩子有機會報讀熱門學校。
所以從2B階段開始,父母或兄姐都與孩子所申請學校無直接關聯。
先來看看階段2B對可選校學生的要求:父母在該校當義工超過一年,並服務超過40小時;或該校屬教會或宗鄉團體,父母是教會或團體成員;或父母是活躍社區基層領袖。
若申請人數超額,優先級爲:公民 > 住家距離該校一公裏內 > 住家距離該校兩公裏內。如果按照優先排序順序依然超額,就采取抽簽。
到這一步,就開始“拼義工”“拼房子”再加“拼運氣”了。這一步是家長們最努力拼的地方,畢竟如果先天不足(沒有曾在學校讀過書),只能後天來補(做義工等行動)。
2B之後如果還沒選上,聽天由命的幾率就比較大了。階段2C開始是給與該校無任何關聯的小朋友選校的機會:
階段2C:申請者與該校無任何關聯。(按照家庭地址就近入學)
階段2C補充:給錯過2C階段報名,或者在2C也申請不到學校的人申請。
階段3:給外國人或錯過階段2C的永久居民申請。
階段3無固定學額,甚至可不分配學額。簡單來說,就是還剩什麽就上什麽吧,要是實在沒有,就去讀私立或者國際學校吧。
由此可見,新加坡的小一報名,不僅複雜,而且相當殘酷。也難怪新加坡的家長們總在孩子小一報名的時候爭得頭破血流了。
02 家長們都在拼什麽?
至于家長們都在拼什麽,其實上一部分已經給出了答案。
從階段1到階段2A(2),首先是在“拼爹”和“拼哥”。
先說“拼哥”。階段1有著強大的絕對優先權,保證可有名額。關于這一階段的設定,據說是爲了方便家長無須兩頭、三頭跑送孩子上學,無論是自己送孩子或借助校車,同一家孩子就讀同一所學校,都有助于舒緩晨間緊張的交通狀況。
這其實沒有什麽爭議,許多原本就計劃有兩個或以上孩子的父母,一開始就盡可能先把大孩子送入名校,也就可以直接爲未來的小孩子申請到通關卡片。
對小朋友而言,這就是所謂的“拼哥”。
到階段2A(1),父母曾就讀于該校的小朋友就有天然優勢,那如果父母並不曾在該校就讀,當然也是有其他努力的法子的。
不少父母爲了爭取到更有利報名優勢,會盯上2A (1) 階段的另一個條件,早一年加入校友會或管理會。
既然家長們願意爲孩子所要報讀的學校出力,並且爲表誠意出力超過一年,理論上讓他們獲得優先權似乎也很公平。光明正大地“拼爹”,似乎也不是那麽難以接受。
但問題是,不是每所學校的校友會加入標准都一樣,家長們要爲此出的力也不盡相同。有些可能需要家長們真的用上不少額外時間來出力,但也有家長透露,只需付個會員費,或繳納一定會費,就可以符合2A (1) 條件。
甚至有家長反應,本身是該校教職員,每天都在爲校出力,結果只符合次一級的2A (2),報名優先權竟然還不如“只給錢”的2A (1),實在難以釋懷。
也難怪這些家長會心生不滿了,這基本相當于變相用錢買學額,那些達不到此階段條件的家長如何會甘心?
再到階段2B,這一階段也是家長們的主戰場之一。
對于第一次幫孩子報名的新移民家長們來說,通常既不是校友成員,也不是學校老師的子女,沒有子女就讀在同一個小學,2B前面的階段通常是沒份的。少部分有心的家長提前幾年做了義工,在2B階段就可以報名。
沒錯,家長們開始“拼義工”了。
今年的選校戰況非常激烈,根據教育部網站7月28日更新的數據,今年有24所小學的學額在小一報名2B階段供不應求。
在2B階段競爭最激烈的學校是道南學校,申請人數是學額的2.65倍,共有53人爭取20個學額。英華學校(附小)在這個階段提供的26個學額也有高達59人申請。其他超額的還包括南洋小學、愛同學校、公立培群學校、康培小學、聖嬰小學、聖希爾達小學等。
階段2B的其中一個條件,是父母得在所要申請的學校當義工,這個條件一直以來都非常具有爭議性。
自條件更明朗化之後(必須當義工超過一年,40小時;一些熱門學校的要求更高,家長義工得服務至少80個小時),家長們的競爭就更加激烈了。爲什麽呢?因爲有標准了呀,且這個標准還是看得見、蹦一蹦也有可能摸得著的,不去爭取一下,怎麽會甘心?
別說是普通人,大明星孫燕姿也像一些新加坡家長一般,選擇到學校當義工;全球頂尖金融大佬羅傑斯爲了兩個女兒入學南洋小學,跑去南洋小學做義工,爲自己孩子爭取學額。
看到這裏,如果你以爲80小時甚至120小時你都願意做,做完義工你的小孩就能進名校了,那就太樂觀了。
義工的時間長短是一個門檻,但更高的門檻是能不能進到學校去做義工。
名校一般會要求家長來面試,談談自己能爲學校付出什麽,如果家長的特長跟學校竭力發展的課外活動不一樣,或者家長服務的時間段跟學校想要的不一樣,或者有一樣特長的家長很多(如單反拍照,做網站等在名校家長中已經是比較普通的技能了),也不一定能被選上。
如果家長打算在義工方面拼一拼,一般來說,孩子4歲那一年就要注意學校有沒有開放義工申請。有的話,至少你有一個機會。申請之後,面試過了,被選上做義工了,勝算就又高了一點。
上文說過,提前幾年做義工的家長其實只是少數,大部分家長還是要等到2C階段這才有機會報名。但是,雖說是抽簽,2C階段同樣也得拼,因爲這個階段的選校優先級是按照家庭地址就近入學。
所以這一回,家長們除了拼運氣,也要拼房子。
如果申請人數多于學額,同等條件者之間PK,則按家距離學校遠近的原則抽簽。新加坡學區範圍是1公裏內優先,其次是2公裏。所以,新加坡的不少家長爲了孩子可以申請到心儀的學校,不惜重金購買學校周邊房産。
其實家長不一定要是房主,租房也是有效的。但有一個規定時間,家長必須在當前住址住滿30個月。
那麽是不是孩子4歲多就要准備搬到學區住呢?其實不是。這個是入學後住滿即可,如果孩子入學後沒住滿時間就搬家了,地址變更了,那麽政府有權讓孩子轉學,撤回孩子的學籍。
說了這麽多關于做義工的那些事,不要忘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孩子是新加坡公民!
所有公民孩子報上名了,永久居民(PR)孩子可以搶剩下的學額,然後才輪到非公民非PR的孩子。
所以,“拼身份”才是大前提。
03 教育資源公平嗎?
新加坡的教育質量優秀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新加坡的教育資源公平嗎?
很多在小一報名階段失利的家長一定會說:不公平!
所謂有教無類,教育制度的公平,正在于無論學生出身背景,都一視同仁在劃一起跑點上邁出學習的一步。但目前的小一入學報名標准,各個階段和條件的設定,卻一再違反這個大原則。
各種條件和優先權越多,即表示越多“階級”被劃分出來了,掌握優先權的家長當然開心,反之被排除到階段2C或以後的父母,自然會覺得非常不公平,也置疑教育初心是否出現了偏頗。
新加坡教育部一向來不斷宣稱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每個經過教育學院培訓之後的教師都是好老師,那爲什麽家長還是一直大小眼,對特定學校青眼有加,不惜一切也要把孩子送入名校?
雖說政府小學師資力量均衡,但仍舊有傳統名校、鄰裏名校和普通鄰裏學校之分,每個學校的學習氛圍和PSLE的成績,都是實打實的不一樣:有些小學50%以上學生PSLE考250分以上,有些小學考250分以上就是全校前三名。
所以說,理由相信大家都清楚,雖然官方學校排名已被教育部摒棄,但“私下”排名在網上仍然輕易搜尋得到,而且這些非官方統計也不是無中生有,皆因PSLE考試積分是公開的數據。尤其學生平均分數高的學校,更不吝于秀出優秀成績,誰是“好學校”,自然一目了然,在家長心中存了基底深厚的印象了。
在2B階段,還不錯的小學,學額剩的都不多了,幾乎每年都面臨各種抽簽悲喜劇:有家長辛苦爲學校做了1年多義工,孩子順利進入名校2B階段,卻碰到了報名超額抽簽,57個抽50個,都沒有中!
2C階段抽簽節奏更瘋狂,依舊沒中。孩子最終被分配到一所普通的鄰裏小學,離家也不近,還不如報一所家旁邊的鄰裏名校。
也有家長爲了孩子能拿到2C階段的抽簽名額,狠狠心買了1公裏之內的學區房,最終還要面臨3選1的抽簽。現場氣氛緊張到讓人抓狂,誰知最終卻沒能入選,一家人驚呆當場。
其實,“公平”這個詞,有些時候也是挺主觀的。哪怕是在公認公平的抽簽環節,也總有家長因爲沒能得償所願而大喊“不公平”。
而新加坡教育部制定這一套小學入學標准,自然有其理由和考量,而且這麽多年來,經曆了好幾位教育部長,即便是曾經大刀闊斧改變小學離校考試記分制及中學分流制的前教育部長王乙康,也沒有對這套小一報名制做出任何改變,可見教育部非常相信,這是他們目前認知中最佳的方式。
可以說,這套制度確實沒有什麽絕對公平,但是要說政府有錯,卻也過于牽強。
年年新加坡小學入學報名,都是家有准學齡兒童的家長們,最緊張的階段。孩子們一生打拼的序幕由此拉開,能不能通過小一入學,幫孩子拿到一個起點更高的起跑線,在此一舉。
但家長的功利心過強其實未必是一件好事,《海峽時報》社論有言:過于功利的家長會給孩子造成不良的榜樣。
如果真的在這一選校戰中失利,家長們應該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積極的態度給孩子做出榜樣。讓孩子即使進入不了排名能靠前的小學,也能通過自我努力,未來進入不錯的中學,爲自己搏一個好前程。
望子成龍是好事,家長們爲之的拼搏也都不是全無意義。但還有另外一句話說的也挺好:兒孫自有兒孫福。咱們做家長的,能爭取的肯定要爲孩子盡量拼一拼,拼到了固然是好,拼不到的,繼續努力就是了。總歸抱怨是沒用的,你們說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