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聽過“可怕的2歲”這種說法,但是兒子現在進入2歲已經有半年的時間了,我發現2歲的孩子並沒有什麽可怕的。相反,隨著他不斷的長大,我覺得他越來越溫和可親,很討人喜歡。
“可怕的2歲”這種說法是怎麽來的呢?
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會不停地學習新知識,而這個過程就是通過不斷突破穩定期來獲得發展的,突破之後就會來到下一個較高層次、較成熟的穩定狀態,然後,不停的進行穩定、突破、再穩定、再突破,就這樣不停的交替進行下去,直到達到最終的穩定狀態。這種情形就被稱作“成長的交織”,這種穩定期與波動期交替出現會讓孩子出現一種好壞交織、螺旋上升的狀態。
而“可怕的2歲”其實指的是孩子2歲半到3歲這段時間,孩子的性情會經曆一次突破,來到波動期,這就會出現孩子情緒不穩定的問題,比如,執拗、喜怒無常、霸道等等。
2歲半—3歲之間孩子的極端表現
在“可怕的2歲”之前,父母會覺得照顧孩子很省心,孩子平時也很溫順,生活是一片歲月靜好。可是突然有一天,日子完全變了一個樣,孩子開始不聽話,你越不讓他做什麽,他越做什麽,一言不合就開始哭鬧,完全變成了一個“熊孩子”。
“可怕的2歲”之所以可怕,完全是因爲孩子的這兩個極端表現:
1、孩子會違背自己的意願,和自己對著幹
孩子長到2歲就已經能成熟的和自己對著幹了。小外甥在這個階段的時候很“傲嬌”,有一次,他明明很想吃巧克力,每隔一小會就去放巧克力的桌子上偷瞄,但是當別人問他“要不要吃”的時候,他又說“不吃”。去買玩具車,他明明喜歡的顔色是紅色,卻偏偏選了一個藍色小汽車。
每次他這樣,他媽媽都很惱火。原因無它,外甥選的東西不和自己的心願,過一段時間又會哭鬧著去買符合和心願的那個。小汽車是這樣,巧克力也是,他不吃,別人也不能吃,別人吃了,他又會哭鬧。
做事情違背自己的意願,和自己對著幹,是2歲半到3歲的孩子一個很重要的表現。或許我們做父母的會很惱火,但是這是孩子不斷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一種好壞交織、螺旋上升的一種狀態。所以,父母不需要擔心,過不了多久孩子就會度過這個階段,走向下一個穩定期。
2、秩序敏感期,對一切都要求“一致”
2歲到3歲之間孩子的另一個極端表現是,對一切都要求“一致”,這也是秩序敏感期的表現。家裏的東西都需要放在他認爲對的地方,家裏的東西誰的就是誰的,別人不可以用。比如說,家裏來客人,其他小朋友做了他的位置,他會哭鬧;玩具小汽車擺放的位置不對,會堅持重新擺放等等。
在這個階段,孩子對“一致”看的格外重,這是孩子在通過“一致”來尋求安全感的一種表現。這時候,孩子的語言能力還不能運用自如,因爲大人不經意做了某件事,大人不察覺、孩子又說不清楚,可能就會演變的一發不可收拾。孩子哭鬧,大人惱火,因此在一開始的時候,大人就需要保持耐心,認真詢問並尊重孩子的意見。等他快3歲的時候,他就會進入下一個穩定期,開始嘗試新事物,並接受事物和環境的變化,也不會在堅持用“一致”來尋求安全感。
面對“可怕的2歲”,父母應該怎麽辦?
上面我們說過,孩子處于“可怕的2歲”時,孩子的狀態是不穩定的,這時就需要通過父母的幫助來安穩的度過這個階段。
具體應該怎麽做哪?
1、理解孩子:執拗、多變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2歲的孩子,完全不懂得中庸之道,只會表現自己的真性情。他明明自己走路走的好好的,卻非要你抱,可是你沒抱2分鍾,他又堅持下來走。你忙的時候,他非要你和他一起玩,等你閑的時候,他又嫌你礙事。他搶小朋友的東西,可是東西到手後,又不稀罕了。有時候,孩子的真性情常常讓大人火冒三丈,恨不得打一頓才好。
其實孩子的執拗、多變是其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無關自私、不聽話,他們只是處在“成長的交織”中,不斷完成自我更替。父母要學會正確看待孩子,不應該隨意給孩子添加負面標簽。
2、換個角度,理解孩子的言行
在孩子的眼裏世界那麽大,每分每秒都是新奇。你不讓孩子玩水,他馬上反問“爲什麽”;你不讓他在高處往下跳,他也會反問“爲什麽”。當你惱火孩子時,“爲什麽”就會被自動解讀成一個反抗的詞,這只會讓你更惱火。但是你反過來想一想,換個角度十萬個“爲什麽”就會變成增長知識的一種途徑。
除了爲什麽外,“不行”、“不想”、“非要”這類詞也可以換一個角度理解,加上“爲什麽”在把問題反抛給孩子,去了解孩子的想法,或者看孩子如何通過自己的方式得到他想要的結果,也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情。
與2歲孩子相處的7個小技巧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最好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爲了更好的和2歲的孩子相處,幫他們安穩的度過“可怕的2歲”。父母需要了解一些和孩子相處的技巧,這不僅是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是爲了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1、制定規矩
一般情況下,孩子習慣按照家庭規則行事,例如,吃飯前要洗手;垃圾要扔到垃圾桶;睡前是親子共讀時間等等。可能培養孩子的一個行爲規則會花費很長時間,但是長期來看,這對孩子和我們來說都是明智的選擇。
就拿“入睡規矩”來說:孩子洗刷後,換上睡衣,去廁所,然後上床聽大人講繪本,講完繪本,互道晚安,關燈睡覺。完成這一套“入睡規矩”可能會需要磨合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父母打亂順序,或者是對某個程序敷衍了事,可能就不利用孩子培養孩子的規矩。因爲孩子從父母的態度中就會學習到對規矩的怠慢、不重視。
給孩子制定規矩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提前和孩子商量,讓孩子同意規矩的內容,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能更容易讓孩子執行規矩。當然執行規矩時,也不需要過于死板,要教孩子變通,懂得抓大放小的道理。就拿“入睡規矩”來說,看哪本繪本就不是一成不變的。
2、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尊重2歲孩子秩序敏感期時的各種行爲,盡量按照平時物品擺放的習慣,給孩子找一個他固定的、喜歡的地方放他的玩具,並且要養成自己收拾玩具的習慣。甚至也可以幫孩子制定一個時間計劃表,讓孩子知道什麽時間做什麽事,這會讓他們對事情有掌控感,也會更加有安全感。
3、允許孩子有寄托物
易烊千玺有一個他很喜歡的玩具—輕松熊,在一期節目中,主持人開玩笑說,能不能剪了他的輕松熊,易烊千玺馬上就顯得很緊張。原因很簡單:易烊千玺少年成名,經常離家,他已經把輕松熊作爲他安全感的寄托物了。
2歲的孩子已經懂得把身邊的一些東西作爲自己安全感的寄托物了,去陌生的地方或者親近人的人不在身邊裏,這樣的寄托物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它們會給孩子帶來一點安全感,因此父母需要接納並允許孩子這麽做,不能因爲自己覺得沒必要,就強行禁止孩子擁有寄托物。
4、收好貴重物品,不要讓孩子拿到
看到一條新聞,深圳一位 4 歲的小女孩,趁著媽媽不在家,把媽媽3萬多元的化妝品抱進洗衣機,洗了個幹幹淨淨。據說媽媽看到這一幕,差點就"心梗"了。
其實與4歲孩子不懂常識相比,2歲的孩子還不具備行爲控制力,爲了預防父母發生類似的“心梗”事件,需要把那些貴重、易碎的物品,放在孩子接觸不到或者打不開的地方。
5、讓孩子自己說出解決辦法
當你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可以誠實的和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並讓孩子來想辦法滿足自己的要求,這樣不僅能把孩子對事情的注意力轉移到解決問題上,還有利于培養孩子遇到問題自己分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
6、面對孩子的執拗轉移注意力或者對他的哭鬧置之不理
2歲多的孩子對一件事的專注度並不高,可能上一秒還想要某個玩具,你拿另一件東西吸引他就放棄了對玩具的執著。如果其他東西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帶他離開。
但是如果孩子執意不離開,並且還一直哭鬧不休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置之不理,任由孩子哭鬧,讓他知道哭鬧、耍賴並不能換來父母的妥協。
7、幫孩子解惑
2歲多的孩子對事情的理解程度還不夠,這就需要父母幫助他增加認知。就拿出去旅遊來說,父母需要提前告訴孩子有關旅遊的詳細安排,以及旅遊地的一些知識,這樣不僅能增加他對旅遊的印象和認知,有計劃的事情還會增加孩子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幫孩子解惑,可以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給孩子選幼兒園、爲什麽不能多吃糖、爲什麽要多喝水、爲什麽要讀書、去超市可以列清單等等,幫孩子增加認知的過程,也是讓孩子熟悉事物運行規律的過程,你多說一件事,孩子的認知能力就能更好的提高一點。父母的經驗總好過孩子茫茫懂懂的摸索。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發展和行爲。對于父母來說,了解孩子在某個年齡段的特點,可以讓父母少做一些將來會後悔的“蠢事”,減少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盲目性。尤其是在孩子執拗、無理取鬧時,如果父母知道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這個年齡段孩子都會有的暫時現象,父母對孩子也會更包容。用孩子能聽懂、能做到的技巧和孩子相處,孩子也能平穩的度過這個階段,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