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這是我國文化史上重要裏程碑。
《聯合晚報》去年1月到8月,以及11月至今年9月,先後推出兩個系列的《小販周記》,深入發掘報道小販中心特色,向讀者介紹超過60檔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販檔口。
由于讀者和小販反應熱烈、欲罷不能,《聯合晚報》采訪團隊“接二連三”,從本月起的每周二,推出第三系列的《小販周記》。
(新加坡30日訊)小販父母爲了家庭日以繼夜的工作,卻犧牲了陪伴兒子的時間,家對兒子而言是空蕩蕩的四壁。
父親突然過世後,兒子得扛起攤位的擔子,這時他才深刻體會小販的辛勞,20年的積怨盡消,剩下的只有諒解和感激,如今,攤位對他來說,是父親留下最珍貴的禮物。
鄭偉良(26歲)的父母在舊機場路熟食中心開飲料攤位超過20年,當小販的生活辛苦,天還沒亮就得出門,也沒有周末和假期。
鄭偉良在熟食中心經營茶水攤位“BNR咖啡·茶”
鄭偉良說:“我是獨生子,每天都沒有人在家,我根本都看不到他們,家裏永遠是空蕩蕩的。”
五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病奪走了鄭偉良父親的性命,飲料攤位一夜之間就只剩下年邁的母親在打理。“這個攤位是我們家全部的經濟來源,我在父親的靈前就答應他,一定會賺錢撐起這個家。”
當時還得服兵役的鄭偉良在兩年後,毅然拒絕了上大學的機會,全職經營父親留下來的飲料攤,也好讓母親不用那麽辛苦。
每天清晨6時起床開檔的鄭偉良,爲了盡快把生意做起來,首六個月每天都開檔,沒有給自己任何的休息日。他坦言,自己的生活突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我看到身邊的朋友們有正常年輕人該有的社交生活,上大學的他們也有更好的資曆。我一度想要放棄,但媽媽激勵我堅持下去。”
鄭偉良回憶道,叛逆的他以前不明白當小販的父母爲了賺錢養家而付出的艱辛,直到自己接手攤位並親身經曆之後才終于了解。因此,鄭偉良對這個攤位感觸良多,稱攤位是父親留給他“最珍貴的禮物”。
他說:“我曾經認爲父親沒有給我足夠的父愛,但是當我接手生意後,我才發現自己錯了。我很後悔,因爲我再也沒有機會告訴他,我知道這是他爲了我而做出的犧牲。”
爺爺早年路邊賣咖啡
檔口如今傳到第三代
鄭偉良(左)、母親沈玉蓮及未婚妻楊愛藍。
爺爺50年代開始在卡佩芝以及白沙浮一帶擺路邊攤賣咖啡,手藝以及檔口之後傳給了父母。現在傳到第三代接班人手中,鄭偉良以往在咖啡廳工作的未婚妻也不辭勞苦,與他攜手經營小販攤位。
鄭偉良的母親沈玉蓮(65歲)受訪時透露,從路邊攤至今天在小販中心的攤位,前後有70多年的曆史了。
如今攤位有了第三代接班人,鄭偉良希望母親能夠退休,好好休息。他說,以前母親的記憶力非常強,無論顧客點什麽咖啡喝茶水她都可以一字不漏地記住,如今的母親必須靠紙和筆把顧客的訂單寫下來。因此,鄭偉良就問了當時在一家咖啡廳工作的未婚妻楊愛藍(24歲),是否願意與他一同全職當小販,而未婚妻也毅然答應了他,並辭去她的工作。
以往在冷氣咖啡廳泡制美式咖啡的楊愛藍說,南洋咖啡其實很考功夫,自己也還在學習當中。
年紀輕輕接手生意
顧客曾懷疑他泡咖啡手藝
一杯廉價的南洋咖啡其實有著諸多講究,有顧客看他年紀輕輕,不願相信他能泡制出一杯好咖啡,剛開始時,他一天都賣不出50杯。
在熟食中心經營茶水攤位“BNR咖啡·茶”已經有三年的鄭偉良說,爲顧客泡制出一杯好喝的咖啡是具有挑戰性的。
鄭偉良坦言,他剛接手攤位時常常被顧客質疑,因爲許多顧客都認爲,咖啡只有老人家泡的好喝。“當顧客看到我在打理攤位時,他們會先問我,你這麽年輕會泡咖啡嗎?我請他們給我機會,但是有的顧客還是認爲我太年輕而掉頭離開,根本不願意買我泡的咖啡。”
不過,鄭偉良說,還是很慶幸有許多顧客願意給予他機會,買他泡的咖啡,他才能漸漸贏得顧客的信心和喜愛。
一杯廉價的南洋咖啡,泡制方式看似簡單,但其實有著諸多講究。向母親學習泡咖啡的鄭偉良說,泡咖啡有五個步驟,也有許多技巧。
“任何一個步驟都不能漏掉,把咖啡倒入杯子太高或太低、太用力攪拌、有沒有溫過杯子等等,都會影響咖啡的味道。”
文、圖:《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