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新加坡僅是一個小漁村。
21世紀,新加坡已經是個一流的國際大都會。
1965年獨立之後,短短50年內,新加坡克服地理環境的限制,憑借開國元勳李光耀的精准眼光,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小島,成爲如今全球難以忽視的“亞洲小紅點”。
縱觀新加坡在國際社會得到的榮譽,絕對可以讓人對新加坡刮目相看,更對這座城市心生向往。就連現在正蓬勃發展的深圳特區,都把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戰略視爲重要的學習對象。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和《經濟學家》把新加坡評爲了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環球金融雜志》把新加坡評爲了“亞洲首富”,全球第三富裕的國家。
美世(Mercer)《年度全球城市生活品質排名》把新加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列爲世界第一。
新加坡不僅是外籍人士的理想工作之地,也是最適宜居住的國家。根據全球人力資源研究機構ECA國際的調查,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低犯罪率、穩定的社會政治局勢,使新加坡成爲極佳的生活地點,也是最受富豪歡迎的旅遊與移居地點。此外,新加坡房價也位列世界最高房價城市之中,它的教育系統在世界排行榜上有名。
而這一切成就都不是偶然。
填土戰略藍圖
新加坡政府以高效率聞名,同時也深具遠大的戰略眼光,吸納國際人才。在建國初期立下的願景,如今都一一實現;而爲了克服小島國土地稀缺、難以發展的問題,新加坡更早早已有了30年的填土戰略藍圖。
新加坡是全球範圍內最積極的土地開墾者之一,很多國土都是填海産生,建國後曾經進行多次填海工程。至2013年3月,填海土地面積達到逾13,000公頃,占據新加坡原有國家土地面積達約1/4。1950年至今,約20%的國土面積都由填海産生。
新加坡國土面積于1960年代時爲581.5平方公裏,2019年土地面積增加到有724.4平方公裏。根據新加坡政府的計劃,至2030年以前,國土面積將會增加100平方公裏,還有部分計劃是把本島與比較小的島嶼做連接,包括裕廊島。
而這些填海工程産生出來的大量土地,得到了什麽樣的發展?
濱海灣:城市標杆
濱海灣(Marina Bay)這個繁榮的區域,絕對是新加坡城市規劃裏濃重的一筆。
濱海灣位于新加坡中南部,靠近中央商務區(CBD)。在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的濱海灣總體計劃裏,是打算把濱海灣建設成一個包括商業、住宅、酒店及娛樂的混合區。
而濱海灣也確實做到了。
故事從1800年代初開始講起,曆史悠久的濱水區逐漸成長爲新加坡這樣的金融中心,吸引了無數拓金者、冒險家和勤懇的商人。
站在50年前,思考50年後;新加坡在1971年開始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土地開墾項目,奠定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濱海灣發展區雛形。到1990年代後期,濱海灣地區總共覆蓋了360公頃的開發用地。
而濱海中心是濱海灣第一個發展項目,被確立爲重要的商務、會議和接待中心。緊接著,新達城(Suntec City),濱海廣場(Marina Square)和美年徑(Millenia Walk)以及大量豪華酒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最後海岸邊的摩天輪景觀,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現代天際線。
2011年開幕的濱海灣金沙,爲島上帶來了世界一流的賭場,是最享有盛名的地標之一。在這裏,您可選擇入住 55 層高的豪華酒店、在濱海灣金沙購物商城 (The Shoppes at Marina Bay Sands) 盡情購物,或沉浸在藝術科學博物館 (ArtScience Museum) 濃厚的藝術和文化氣息之中。
這裏還有一間標志性的遊客中心,而壯麗的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以及承載了這段開發曆史的城市畫廊,都是遊客指明的世界級城市景點。
此外,新加坡政府還花費了3500萬美元完成了一條圍繞于濱海灣周圍,長達3.5公裏的濱海步道(Waterfront Promenade)。爲了紀念在新加坡舉行的首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一座連接海灣舫(Bayfront)至青年奧林匹克公園所在地濱海中心的螺旋橋(The Helix),讓人在整個景區通行無阻。
濱海灣中央岬(Central Promontory Site)可以作爲臨時活動空間,或作爲舉辦如劇院或嘉年華等活動的公共空間。在風景如畫的濱海灣畔,伫立著世界一流的藝術殿堂“大榴梿”濱海藝術中心;自2002年落成以來,衆多藝文活動在此蓬勃生長。
這一些規劃,都爲新加坡的文化藝術産業奠定了基礎。
2010年,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大膽地提出願景,希望濱海灣以獨特的城市風景,反映新加坡作爲環球通商地點的特質,成爲新加坡的一種象征。濱海灣將是上海式的外灘,以提升新加坡作爲東南亞金融與商業中心的地位。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2010時
曾將濱海灣比喻成是上海的外灘
新加坡政府30多年前就開始在濱海灣進行填海工程,濱海灣新市區是現有中央商業區的延伸,當地至今吸引超過200億新元的私人房地産投資。
濱海灣的風景線成爲新加坡的一道新地標。更爲難能可貴的是,濱海灣不僅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旅遊景點,而且也成功融入成爲新加坡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你以爲濱海灣就這樣了嗎?不,這還不是全部。
根據新加坡2030年土地使用計劃,濱海灣附近約有50平方米的土地接下來准備開墾。這些措施包括對工業用地和港口設施進行重新分區,爲住宅,商業和辦公室使用騰出更多的用地區域。
而接下來新的交通路線,都是圍繞著濱海灣作爲規劃中心。
2020年1月開放使用的新加坡第六地鐵站湯姆森東海岸線鐵路(TEL),沿著43公裏的路線開通,貫通了新加坡的所有重要站點。這條路線連接了中央商務區和烏節路林蔭大道,讓濱海灣的居民只需要最多10分鍾路程,即可直達新加坡另外兩大城市核心區。
濱海灣占據了地利與規劃紅利,成爲新加坡重要交通要塞。按照城市生活的構想,新加坡將成爲一個便捷城市;濱海灣新發展區如濱海盛景(Marina One),每走400米就一個地鐵站,最靠近的有3個,整個生活區擁有將近7個地鐵站。
住商混合,交通便利,自然吸引人潮聚集。新加坡政府祭出獎勵措施,鼓勵發展商在濱海灣建設更多住宅區、引進更多人口;每五年,就以此區爲中心規劃出一個主角級發展項目,誓要把濱海灣打造成新加坡最鼎盛的區域。
面對新加坡地狹人稠的局面,如何開拓更多適合利用的土地,一直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
而新加坡的應對辦法早已想好,也已經進行了30年:填海造土。于是接下來更引人關注的是,濱海灣將如何使用隱藏在這一大片填土之下的空間。
新加坡政府的構想,是把城市的公共空間和交通設施轉移到地下城,讓地面的世界維持居民的生活品質。2019年3月,新加坡城市重建局發表650公頃的地下城藍圖,首先規劃的區域爲濱海灣、裕廊創新區和榜鵝數碼園區。
無論地面上天氣如何,在智慧連線、恒溫調控的地下城空間都能保證人類維持舒適的日常活動,便捷無阻,這標志著新加坡爲打造一個完整地下城邁出了第一步。
整個地下城的挖掘工作已經來到至少第23層,而分層分別達到8米、15米和25米深度。地下空間的用途以深淺程度決定,淺的可以作爲交通樞紐線;深的地帶例如裕廊可以作爲能源與物資儲備空間。
由此,公共運輸和鐵路網絡、停車場、人行道、自行車道、科研園地、購物區、物流用途通道和公用設施都一一在此設置。
30年來,倚著濱海灣發展曲線,我們共同見證了一個城市發展的裏程碑。
如今,濱海灣已成爲新加坡發展的核心動能;從原有的金融産業,跨越藝術文化産業、高科技産業,這一塊填土而成的城區,成了新加坡經濟的後盾,同時也成了城裏城外人的理想家園首選地。
而這座位于濱海灣的濱海盛景 (Marina One)豪華項目,也自然成了理想家園的優選項目之一,不但位置得天獨厚,毗鄰三個地鐵站,還是一個商住性質項目,涵蓋高級豪宅,甲級辦公樓,購物商場及餐飲綜合發展,升值價值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