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嗎”相信是最普通不過的問候,結果聽在《頂級廚師》Sarah Tiong耳中卻成了種族歧視。(互聯網)
作者 無言
“你好嗎”相信是最普通不過的問候,結果聽在一些人耳中卻成了種族歧視,這實在讓筆者大開眼界。
澳大利亞版《頂級廚師》(MasterChef)的參賽者Sarah Tiong日前在社交媒體上講述自己的“種族歧視”經曆,紅螞蟻昨天已詳細報道。出于好奇,筆者上網查看後發現,這名母親是大馬華裔,在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Sarah Tiong,社交媒體上有超過9萬名粉絲。
當有粉絲質疑,該名對她說“你好嗎”的電台主持人,會否只是“試圖展現文化尊重”時,Sarah Tiong強調了自己的立場。她說: “直接認定我是中國人且用中文與我對話,這就是種族歧視。即使我曾經談過過去的傳承曆史和文化,但是僅僅根據我的膚色對我進行任何假設,假設我會亞洲語言,這很無禮。讓我補充一下,這位主持人還用廣東話說了一句‘你好嗎’,僅僅通過膚色假設我說普通話或廣東話,這是種族主義,不人性化的的行爲。即使你說‘我伴侶也是亞洲人’,這也不能作爲種族歧視的借口。”
(@fillmytummy instagram)
對馬來西亞這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來說,恐怕很難相信只是一句“你好嗎”竟然讓自己成了種族歧視者。 當你看到華人,很自然的你會根據當地最普遍的語言來溝通。在吉隆坡,應該會直接用廣東話,若是在槟城,就會用福建話了。
如果看到馬來人,華人也會很自然地用馬來西亞國語來溝通,印度同胞要用印度語就有點難度,懂的人不多,大家通常只能用國語交談。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國家。(互聯網)
Sarah Tiong這樣一喊,會否讓馬國人警覺,原來自己多年來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種族歧視他人?不少人認爲Sarah Tiong是“玻璃心”或者“自卑”,才會把一句“你好嗎”覺得是被種族歧視了。
馬國時事評論員許國偉寫道:
許國偉用正面的態度看待“你好嗎”爭議,但這樣的“真”會否太大驚小怪,是否用錯地方,是否真的有必要? 不少人去旅行都會嘗試入鄉隨俗,多少都會學一些簡單的當地問候言,就像去到西班牙會用“Hola”問候當地人;去泰國就來個sawadika;可以說是多學一種語言的皮毛,也是出于好玩有趣,並能向對方展示友好的態度。
或許Sarah Tiong在意的,是她上的是澳洲節目,或許在參賽履曆上已注明自己是在雪梨出生,所以主持人不應該用“ni hao ma”來問候,應該就和其他參賽者一樣,用英語交談就好。
看到洋人說英語,看到華人說華語是很正常的。“你好嗎”就只是一句問候,更像是展示友好或顯示自己懂得多種語言,還不到種族歧視的程度吧?
也或者該主持人早有“種族歧視”前科,但不管如何,“你好嗎”還不至于構成種族歧視的罪名?光是從你的姓氏和膚色判斷你是華人就是種族歧視,那這個世界還真的到處都充斥著種族歧視。
如果你走進一家餐館,侍應生看到你的膚色直接給你中文餐牌,那是否就應該向經理投訴自己被種族歧視了?
也許她的較真讓她認爲這是種族歧視,只是當你的較真和世俗或大部分人的觀念相反時,那是否應該檢討自己是否小題大做,或者是反應過度呢?
曾經在梵蒂岡大教堂外排隊入內時,看到柱子上突然出現只有中文字的告示,寫著不要喧嘩或要排隊之類的告示。那這個豈不只是種族歧視,可以說是侮辱了?
其實梵蒂岡內,到處都立著告示,用英文和意大利文寫著“宗教聖地請保持肅靜,請勿喧嘩”。(互聯網)
當下的感覺確實不太好,但過後和友人討論,如果對方根據觀察,發現喧鬧者中大部分是亞洲或黃色皮膚的遊客,那他們只放意大利語或英語告示,但結果不少黃皮膚遊客可能看不懂該告示,那還是無法解決問題,該告示也失去應有的作用。
當然,如果這樣的告示用中英或多語同時呈現會讓人更舒服,更妥當。不確定Sarah Tiong對“你好嗎”有意見的部分是被誤認爲是華人,還是認爲自己不被認爲是澳洲人而覺得被歧視, 如果是前者,那相信該告示也就不會引發她“較真”的個性吧?
她的“較真”確實是筆者和不少人所沒有的,只是這樣的“較真”是否應該用在更有意義之處呢?
這個世界已經越來越複雜,生活越來越不容易,大家脾氣也越來越急躁,就別把一些無心之過或雞毛蒜皮之事無限放大或過度诠釋,讓自己不開心,也讓他人戰戰兢兢,深怕一個簡單的問候也變成歧視,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