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
論市
馮嘉年
美國3月份通脹率是2.6%。我國3月份整體通脹率是1.3%,爲2017年5月以來最高。
盡管通脹數據仍處于低水平,高通脹時代會不會卷土重來,過去一個多月,在美國引起激烈辯論。
最近訪問一位創投界老將,談起這一年來全球股市節節攀高的現象,是不是跟1990年代末他創業時經曆過的科技股熱潮類似。
他坦言,股市如今確實在“冒泡”,但卻不確定會否像當年那樣爆破,大幅度下調。原因是,現在市場上錢真的太多了。“各國都在印鈔票,結果必然是通貨膨脹。現在的一塊錢,幾年後的價值恐怕所剩無幾。”
換句話說,即使在資産市場的投資現在賺得盆滿缽滿,實際回報卻可能因通脹大起而顯著攤薄,以另一種形式泡沫化。若在實體經濟,錢的價值所剩無幾意味著百物價格飛漲,同樣面值的錢,購買力卻大跌。
資産市場的投資獲利多歸大戶所有,精明又有一定資本的散戶積極投資也能分得一杯羹,中下層民衆多數只能旁觀他人發達。若通脹在不久的將來真的一發不可收拾,一般薪資增長卻追不上,後果將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我們該擔心通脹嗎?
這時候這麽問,似乎不合時宜。至少從我這代人開始,雖然經濟上揚時必然出現成本高漲的問題,但整體通脹向來不是最棘手的民生課題。
1982年至2020年間,我國通脹每年平均不到1.6%,最後一次連續兩年居高不下是1980年至1981年超過8%,再早則是1973年至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的20%左右。當時是什麽情況,恐怕只有60歲以上的人依稀記得。
我國是小型開放經濟體,通脹主要源自國際價格變動。近40年來的低通脹環境,要歸功于美國聯邦儲備局及全球主要中央銀行自1980年代起致力抑制通脹,讓低通脹預期成爲常態,同時也有賴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謹慎管理新元政策,在物價平穩和經濟增長之間保持平衡。
美國3月份通脹率是2.6%。我國3月份整體通脹率是1.3%,爲2017年5月以來最高。至于不包括私人陸路交通和住宿的核心通脹則是陷入負數一年來,在2月份首次轉正,3月份達到0.5%。
美國高通脹是否重來爭論
源自2.5萬億元纾困配套
盡管通脹數據仍處于低水平,高通脹時代會不會卷土重來,過去一個多月,卻在美國引起激烈辯論。
爭論的源頭是拜登政府上任後火速推動國會通過總值1.9萬億美元(2.5萬億新元)的冠病纾困配套。曾在克林頓時代擔任財政部長的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認爲這個配套太大了,是美國“40年來最不負責任的財政政策”。
薩默斯在好幾場論壇上指出,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美國經濟的負産出缺口(negative output gap)是財政配套的好幾倍,當時的配套太小促使他提出美國經濟增長將陷入“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
不過,2020年情況卻完全相反,財政配套是負産出缺口的兩倍,到了2021年拜登政府推出最新配套後,更進一步擴大。
他估計,冠病造成失業民衆每月損失250億美元收入,但纾困配套加上原有的各種救濟卻每月補貼超過1000億美元,連高收入民衆都得到“纾困金”。加上聯儲局大規模的量化寬松政策,經濟可能過熱,需求可能過高,最終將造成通脹飙高,危及經濟穩定,甚至重演19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滯脹”(stagflation)。
薩默斯認爲,美國陷入上述困境的概率有三分之一。
這番論調引來現任財長耶倫(Janet Yellen)、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等人的反駁。
克魯格曼形容纾困配套就像美國當年投入二戰,“當珍珠港被襲擊,沒有人會問危機造成多大的負産出缺口,再根據缺口來制定國防預算,而是花足夠的錢,確保打贏這場仗”。
他認爲,即使通脹在未來幾年上揚,聯儲局手上也有政策工具能輕易應付問題,不會像1970年代那樣長期維持不負責任的貨幣政策。
薩默斯則譏諷聯儲局曆來只要出手抑制通脹,都會造成嚴重經濟衰退,這個概率也有三分之一。
不認同他的陣營表示,聯儲局當前的問題是如何把通脹推到2%的長期平均目標以上,讓經濟增長上軌,而不是擔憂通脹會一發不可收拾。
薩默斯則說,美國政府和聯儲局如今已雙雙轉向極度寬松的政策方向,他難以理解維持了近40年的低通脹預期,如何還能保持不變。
對于這番爭議,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如果薩默斯是錯的當然無所謂,但如果他是對的,人們對拜登總統任內可帶來重大變革的期許,恐怕將以經濟和政治災難帶來的失望告終。因此,他提出的是極爲重要���論點。
對通脹的展望,最近也在本地泛起小小漣漪。
金管局上周發布半年一度的貨幣政策聲明,雖然如預料般維持新元中立政策不變,但市場對于它會不會在10月份下一輪聲明中,就因應經濟前景向好和通脹預期上揚而收緊新元政策轉向升值,卻出現分歧。有者預測升值坡度將調高,有者不認同,表示當局的觀點還是相對溫和,有者不明確揣測,只點出當局的決策會很“棘手”。
一名分析師談到這點時,頓了幾秒後說,大家目前對通脹和貨幣政策的看法,跟美國市場出現的爭論類似。
金管局上周把全年整體通脹的預測從負0.5%至正0.5%上調到0.5%至1.5%,但維持核心通脹介于零至1%的預測。當局2月中進行的季度調查顯示,本地經濟師已將全年整體通脹預測從0.6%上調到0.9%。星展集團與新加坡管理大學合作編制的新加坡通脹預測指數(SInDEx)則顯示,本地居民對整體通脹的預測自去年9月跌至1.9%的曆來低點後已開始回溫,12月升至2.2%,3月又進一步升至2.7%。
這些預期數字離1970年代的高通脹很遠,甚至遠低于2011年至2012年間的5%左右。
不過,如果薩默斯是對的,新加坡作爲沒有多大國際議價能力的小型經濟體將面對的難題,恐非只是“棘手”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