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出生于1874年10月21日,福建同安人,著名的華人企業家、慈善家和革命家。身爲華僑領袖,他與東南亞華僑一起,爲抗清革命、北伐、抗日戰爭等提供資金支持,組織“南洋華僑籌赈祖國難民總會”,動員南洋華僑踴躍捐款,爲祖國的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另外,陳嘉庚也非常重視教育事業,新加坡、香港、廣州、廈門、以及其他很多獎學金和學校都是陳嘉庚捐獻的,例如,廈門大學(包括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
個人創業經曆
陳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興泉永道泉州府同安縣,父親陳杞柏早年下南洋謀生,在新加坡經營“順安號”米店。陳嘉庚17歲時,在父親的新加坡店裏學習經營管理,20歲回福建完婚,在家鄉讀書一年後,22歲時再次回新加坡管理父親的米店。1905年春季,由于米店歇業,31歲的陳嘉庚便開始自立門戶走上了創業之路。首先開設了“新利川黃梨廠”(黃梨罐頭),後又繼承父親的“日新公司”(黃梨罐頭),僅經營三個月便獲利豐厚。在同一年的夏天,陳嘉庚又開設了“謙益號”米店,不久看到其他華僑在橡膠業上取得成功,便又開始經營橡膠種植業。
1910年代,陳嘉庚與華僑企業家余東旋大力發展橡膠事業,成爲當時馬來亞最富有的兩位華僑。到1925年時,陳嘉庚已擁有1萬5千英畝的橡膠園,是當地華僑中最大的樹膠種植者之一。同時,他也開設了橡膠制造廠,生産膠鞋、輪胎等産品;同時經營黃梨罐頭、冰糖、肥皂、藥品、皮革等各類産業,銷售市場遍布東南亞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廈門、廣州等地。1923年到1925年,陳嘉庚的事業進入鼎盛時期,雇用員工數萬人,經濟勢力已經稱霸東南亞。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因美國汽車業減産,日趨飽和的橡膠業也受到嚴重打擊,不少橡膠業華商接連破産;當時陳嘉庚的橡膠業面臨日本和東南亞當地橡膠業的同時競爭,公司欠下債務,最後資不抵債。1934年,陳嘉庚的商業帝國也全面清盤。
支持教育
雖然陳嘉庚是稱霸南洋的實業家,但個人生活十分簡樸。不過,對于教育的支持非常熱心。1913年,他在家鄉創辦了小學,1918年又創辦師範學校,並設立中學,並附設小學和幼兒園。後來又在廈門集美開辦水産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師範學校等各類學校。同時,他還支持設立科學館、圖書館和醫院等。1921年,他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後和人才的匮乏,便決定投資100萬元創辦廈門大學。他一人承擔了所有辦學費用,包括300萬元的經營費用,分12年支付。對于廈門大學的付出,遠不止資金支持這些,他四處奔走,聘請校長、教員,參與校舍的選址、設計和施工,使得廈門大學成爲當時中國知名的大學高校。廈門另一所集美大學,亦是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校師範部發展而成。
在新加坡,陳嘉庚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現爲新加坡華僑中學,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也是新加坡第一所華文中學。1941年,陳嘉庚創辦了南僑師範學校,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接連創辦水産航海學校、南僑女子中學校(現爲南僑中學)、光華學校、愛同學校等學校。
投身政治
陳嘉庚身處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國,積極支持當時的中國革命活動。他結識了孫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會並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陳嘉庚擔任福建“保安會”會長,籌款支援福建,穩定了當地局勢。1928年中國濟南慘案發生後,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陳嘉庚擔任“山東慘禍籌赈會”主席,積極籌款救濟難民。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赈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爲主席。僅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彙款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的4年半,南洋華僑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的抗日力量。
MTExLjY1LjU4LjEwNw==
1941年,日軍占領新加坡,陳嘉庚被迫輾轉到印尼等地避難,由于得到華僑的掩護,得以安全地度過3年多恐怖時期。在此期間,陳嘉庚在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參考的情況下,憑借驚人的記憶力,詳盡地在《南僑回憶錄》一書中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經曆。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後,陳嘉庚反對美國援助蔣介石,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表示抗議。1949年5月,陳嘉庚應毛澤東的邀請,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1950年,陳嘉庚回中國定居。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歲。
最後
陳嘉庚先生作爲南洋華僑的傑出代表,爲祖國的抗戰、教育、政治和慈善等事業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作爲晚輩的我們,能了解和認識這樣一位偉大的華僑人物,于公于私,對于個人和團體,都是是極大的感動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