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16歲以下的個案完成緩刑的比率,低于年紀較大的個案。去年,16歲以下個案中有66%完成緩刑,18歲至20歲個案則有88%完成。
林慧敏 報道
在去年總結的緩刑監視令中,共有82%的個案完成緩刑監視,略高于前年的八成。同時,法院去年共發出428個緩刑監視令,比前年少了約兩成。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昨日發布2020年緩刑與社區改造服務(Probation and Community Rehabiliation Service)報告。最新數據顯示,去年總結的441緩刑監視令當中,共有361人完成緩刑監視,相當于82%。
16歲以下的個案完成緩刑的比率,低于年紀較大的個案。去年,16歲以下個案中有66%完成緩刑,18歲至20歲個案則有88%完成。
另外,法院去年撤銷80個緩刑監視令,當中有50人屢次違反緩刑條件,另外30人是在緩刑期間重犯。
在新案件方面,法院去年一共發出428個緩刑監視令,比前年減少兩成左右。當中,有83%的個案是21歲以下的年輕人。
在冠病疫情期間,緩刑監視與社區改造服務處也善用科技,將大多數面對面進行的活動改爲線上進行,以確保緩刑監視官、個案與家屬的安全。
超過九成的緩刑監視令都附帶社區服務的條件,當局也在去年與各大社區服務機構合作,讓被判緩刑的個案能協助受疫情影響的民衆。
馬克斯(假名,22歲)在2019年因蓄意傷人和與毒品相關的罪行,被判24個月緩刑監視。他在疫情期間到新加坡食物銀行進行社區服務,爲弱勢群體派送食物。
馬克斯說,通過社區服務,他學會如何設身處地地爲他人著想,也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生活,和家人的關系也得到改善。
“之前,我不懂得怎麽從別人的角度設想,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爲會怎麽影響別人。現在我更懂得怎麽去聆聽別人的看法。”
馬克斯去年9月完成社區服務後,仍繼續抽出時間到其他的慈善機構當義工。目前,他在就讀心理學、社工相關的課程,希望日後能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首席緩刑官緩刑與社區改造服務總監卡米拉納登(Carmelia Nathen)說:“這類社區服務的機會讓他們培養對他人的同理心、發現人性的內在價值,了解自己也能對社會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