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雲,“治大國,若烹小鮮”。
“烹小鮮”講究的就是一個火候,“治大國”也是,要舉重若輕,把握主要矛盾。這是咱們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放在當今世界來看,也不顯得過時。
那麽“治小國”呢?
其實,處于“漢字文化圈”當中的國家,其大部分領導人都具備相當高明的政治智慧。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就是一個將“小國治理”做到極致的政治家。
而這一次,李光耀的長子,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澳大利亞總理莫裏森的勸告,就顯得頗爲耐人尋味。
李顯龍的勸告
據環球網報道,澳大利亞總統莫裏森于當地時間6月10日,啓程前往英國康沃爾郡,參加七國集團(G7)峰會的時候,並于當日順道拜訪了新加坡,與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舉行會晤。
在此次會晤中,李顯龍向外界表示,對華關系是“世界上每一個大國面臨的最大外交政策議題之一”,並規勸莫裏森說,“與中國的關系要當做一個可發展的夥伴關系來處理,而不是當作需要壓制的對手關系來處理。從新加坡角度來看,澳大利亞要與中國發展建設性關系,避免不好的結果。”
外交辭令總是很委婉曲折,簡單總結來說,在這次會晤中,李顯龍苦口婆心地奉勸莫裏森:“別再跟著美國瞎混了,沒有前途的,想想怎麽和中國好好處吧。”
李顯龍可不是一個親中的領導人,前些年涉華、反華的言論,李顯龍可沒少說,爲什麽態度如此大變呢?
因爲成長于和平年代,接受歐美精英教育的李顯龍,在之前的中美問題當中,錯誤地充當了美國的“反華急先鋒”,吃了大虧。
新加坡的崛起與失落
新加坡是一個“城邦國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國,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手裏卻變成了“亞洲四小龍”,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在國際上具有相當高的地位與實力。
在李光耀治理下的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中,少見的外交獨立自主的國家。那時的新加坡小心地處于中美平衡之中,背靠馬六甲海峽,悶聲發大財。
但在近些年,新加坡卻屢現疲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光耀去世了,掌權的長子李顯龍遠遠比不上自己的父親有能力。
新加坡一直以來奉行均勢中立的外交策略,在重大外交問題上保持中立立場,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但時間到了李顯龍時代,新加坡屢屢在南海問題、台灣問題上反複發出錯誤信號,不顧中國的反對與警告,在外交事務上選了美國的邊站,親手打破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平衡。
李光耀早早就預言了美國霸權的滑落,也十分看好中國的發展,新加坡國民早早就開始學習中文,而且新加坡使用的中文是簡體字。
李顯龍卻沒有體會到其父的深遠眼光,差點斷送掉新加坡的前程。
而此次李顯龍對莫裏森的規勸,似乎是看到了自己從前的過失之處,有意要修複與中國的關系。
但是,近來不停針對中國,動作不斷的澳大利亞,依然是一副“上頭”的架勢。
澳大利亞的野心
澳大利亞幅員遼闊,占據一洲,無疑是一個大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低配”版的美國,作爲正宗英語系國家,澳大利亞也有自己的大國夢。
澳大利亞這個國家,雄踞一洲之地,整片大陸都是他一個國家的,唯一來自陸地上的威脅,恐怕就只有澳洲的毒蟲和野獸。作爲大洋洲上最大的“島”,澳大利亞想當然地將自己周圍的“小島們”,劃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還觊觎東南亞的富庶。
但是,中國的崛起,給了澳大利亞極大的壓力。爲了自己的地盤,和在東南亞的利益,澳大利亞坐不住了。
正好,美國也是這麽想的,對于遏制中國的計劃,這兩個國家幾乎是一拍即合。
可澳大利亞沒有美國的實力,卻做了不該有的春秋大夢。
新加坡這幾年看穿了美國的外強中幹,迅速地調整了外交策略,做了同樣操作的還有菲律賓和大多數東盟國家。
而澳大利亞沒有認識中國,更沒有看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