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和諧教育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建立起基本理解和知識後,再擴展至更深入、敏感甚至具爭議性的課題。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昨天參加民間組織OnePeople.sg舉辦的種族和諧行動論壇(HarmonyWorks! Conference),回應青年有關學校和教育工作者該如何提供更多安全的空間,深入討論種族和宗教等課題時,提到上述觀點。
他同意隨著時間推進,這些討論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但也要考慮到參與者的思想成熟度、辨別能力,及是否明白不同社群之間的差異和課題背景。“就像養育孩子一樣,你對年齡較小及較大的孩子會用不同的方式溝通,因他們的認知能力和世界觀不一樣。”
CMIO分法目前還實用但並非不能改變
唐振輝提到,很多成見是因無知或缺乏理解引起。談論更敏感、深入或具針對性的課題前,可以先從一些沒有傷害性的知識,如飲食習慣等開始,並在建立起一定理解後,再擴展討論。
針對我國除了CMIO(華族、馬來族、印族及其他種族)的種族劃分法,將如何照顧更多元的種族身份,唐振輝說,CMIO種族分法代表了大部分種族,但不涵蓋異族通婚的情況。目前這個分法是實用的,但並非不能改變,當現有框架無法公平代表社會群體,就需重新探討這個模式。
多元文化不是紙上談兵 要在生活中落實
他指出,多元文化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在平日生活中落實。政策可能存在棱角,因此大家要保持開放態度,並在必要時調整。“重要的是,政府和人民之間要達成共識,取得平衡,而這個平衡會根據新常態和人民的新志向演變。”
有青年提問“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何時會變成太過分或不恰當。“取消文化”是近幾年崛起的網絡詞語,一般指有知名人物或企業的言論或行爲冒犯了某群體時,被網民集體抵制的現象,涉及範圍包括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
唐振輝指出,在尊重他人,小心言行的情況下,“取消文化”有助于提高公衆意識,不過,當它演變成惡毒、尖酸刻薄和暴民心態時,就得劃清界限。“取消文化應該用于對付極端看法,這很難量化,但你不應該因爲不同意就取消,有些人未必能夠分清這兩者。”
他解釋,若一個人因爲和對方持不同意見就“取消”或者抵制對方,那並不利于溝通和多元的看法。他也擔心這種文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