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炒米粉與香港炒面在本地非常普遍,但很多人也許不曉得這兩道面食,發源地與名稱扯不上關系。也就是說,在本地的星洲炒米粉不是新加坡的本土菜,而在香港也沒有香港炒面。
星洲炒米粉的“星洲”是新加坡的舊稱,但這道面食實際源于香港。據說在上世紀50年代,香港街市已有“星洲炒米粉”這道平民美食,常見于茶餐廳與大排檔。港式的星洲炒米粉隨著香港移民而傳至海外各地的唐人街。
不過,港式星洲炒米粉與本地的版本,在味道與賣相上大不相同。新加坡九龍會會長陳文平指出,道地的港式星洲炒米粉放比較多的黃姜粉而不是咖喱粉,配料只有蝦、雞蛋、叉燒與豆芽,不像新加坡那麽重口味。
新加坡九龍會會長陳文平
在收緊防疫措施前,采訪了陳文平會長,邊吃著香港美食邊談九龍會如何協助香港新移民在新加坡落地生根、融入生活。當晚他還約了幾名香港友人,分享他請金龍船酒樓的廚師烹煮多道家鄉菜,一解一年多來大家因新冠疫情而無法回家的鄉愁。尤其當咖喱鱿魚豬皮魚蛋與港式臘味煲飯上桌時,陣陣迎面而來的久違香氣,引來哇聲四起,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咖喱鱿魚豬皮魚蛋
煲仔飯少了什麽?
移民獅城近30年、已入籍的馮瓊英說:“在香港吃咖喱鱿魚是用竹簽串著吃的!”這道香港人氣街頭小食,除了鱿魚外,還有魚蛋(本地稱魚丸)和豬皮,咖喱香味濃。疫情暴發前,喜歡美食的陳會長經常飛回香港大快朵頤。他說:“咖喱顔色和香港的不同,如果有白蘿蔔,會更加入味好吃。”
煲仔飯
港式臘味煲仔飯的鍋蓋一打開,那撲鼻而來的香氣叫人垂涎。飯面上鋪滿了芥蘭苗與各式臘味,有臘腸、潤腸與臘肉,紅綠白相間,賣相誘人。米飯則沾滿了臘味的香氣,尤其以鴨肝做的潤腸,香濃酥化,最快被清空。陳會長忍不住大贊:“正,冇得頂!”(廣東話,意思是:棒,無可挑剔!)對老饕而言,臘味飯少了鴨潤,就是少了一點味。
每年一進入秋冬季,香港大街小巷處處是臘味飄香的煲仔飯。在寒冷的天氣裏,一碗熱騰騰的煲仔飯特別暖胃,也滿足了香港人的味蕾。
入鄉隨俗吃冰鮮
香港人愛吃活海鮮。當地菜市場處處可見一個個大水盆裏遊著的生猛海鮮,不像本地巴刹賣的都是冰鮮。馮瓊英說,香港海鮮的品種多又新鮮,“在新加坡只能入鄉隨俗吃冰鮮。”
梅菜蒸鲩魚
陳會長很有心,特別向酒樓預訂了一尾生猛鲩魚,我們抵達時,還見它在魚缸裏遊,沒多久就成了桌上佳肴。這道梅菜蒸鲩魚,肉質非常鮮嫩,也勾起了他與朋友在香港吃中山脆鲩魚火鍋的美味話題。
另一道醉蝦,是陳會長特別要求餐館現場點火烹煮,火舌瞬間在醉蝦身上飛舞,很有視覺效果。餐館負責人說,已有十多年沒做這道菜了,因怕火焰太大引發警鈴響。香港人也擅長炖湯,傳統做法的砂鍋雲吞雞湯,湯底濃郁,雲吞裏的蝦很爽口,雞肉點紅醋吃,更帶出了鮮味。
馮瓊英說,香港的雲吞是包裹一只蝦與少許肥豬肉,但新加坡卻“瘦身”了沒有肥豬肉,口感有別。其他的避風塘炒蟹、羅漢上素與木瓜炖雪耳,在本地也是深受歡迎的港菜。
羅漢齋上素
避風塘炒螃蟹
九龍會協助港人融入
1990年移民來新的陳文平,成了新加坡女婿。他也是一名成功的房地産投資商、新加坡香港商會會長,爲新港兩地人民搭起了經商的友誼之橋。九龍會是在當年4月成立,去年邁入30周年,原本籌備一個大型晚宴,卻因疫情而喊停,改爲捐出30萬個口罩給慈善機構。
與早年新加坡會館成立的初衷一樣,九龍會發揮守望相助,協助同鄉融入本地生活,並對社會作出貢獻。初期會員多數是移民本地或在本地工作的香港人,鼎盛時有5000多名會員,目前大概有1000人。
陳會長指出,今日的新移民多是資訊科技人才,與30年前的移民有別,當年因資訊不發達,九龍會除了從香港訂閱報章雜志外,也經常主辦聯誼會,旅遊團等聯誼活動,如今除了繼續爲新移民提供幫助外,也積極推展慈善活動。
他覺得,既然在新加坡安居樂業,就應該積極承擔社會義務。他也將兒子帶入青年團,協助籌劃各種慈善活動。九龍會由于表現優異,2013年榮獲宗鄉會館頒發的傑出會館獎,2016年獲國民融合理事會頒發特別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