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分享俠,專注于分享健康知識,追求身心健康。
今天,我准備聊一聊冬天祛濕的話題。
冬天以寒濕爲多見,濕性黏滯,不易祛除。
中醫認爲:濕爲陰邪。中醫對濕有很多描述,比如“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如油入面”等。濕氣一旦進入體內,要完全除去濕氣,則變得非常困難。
如果體內濕氣重出現在冬季,這對健康很不利。因爲外界氣溫很低,體內濕氣又很重,那真是雪上加霜了。冬天濕氣重,多是因爲素體陽虛,常常以體內寒濕爲多見。
當人體濕氣重時,人常常感覺頭重如裹,舌苔厚白。人沒有精神,四肢乏力,容易打瞌睡。有時還會發胖,也就是人們說的“虛胖”。
體內濕氣重時,也反應脾運化水濕的能力不足了。
中醫認爲:脾能運化水濕。經過脾的運化,人體的部分水液,一部分上輸到肺,一部分下輸至腎。一旦脾運化能力不足了,則出現“水濕內停”。此時,人體就可能出現濕氣重的表現。所以,人體要祛濕,也要健脾。只有脾的運化能力加強了,體內多余的濕氣才會變少。
冬天體內濕氣重,常常夾雜著“寒”。這是由于外界寒冷,體內又水濕泛濫,濕和寒混雜在一起,形成寒濕。
很多人平時祛濕都采用薏苡仁來熬湯。小編認爲,這個方法只適合于體內有濕,又有熱的情形。因爲薏苡仁,性微寒,能清熱和淡滲利濕。如果是冬天,寒濕居多,熬薏苡仁湯來祛濕,並不是正確的做法。
冬天體內要祛濕,可用茯苓、炒薏米和炒蒼術來煮茶喝。既健脾,又祛濕氣。
冬天濕氣重,祛濕的方法有很多。小編總結了3個簡單的中醫健脾祛濕的方法,如下:
1.煮茯苓茶來喝,健脾滲濕。
茯苓可以用來做茯苓餅,它是北京的一種傳統美食。
茯苓,味甘,性平。它能健脾,利水滲濕。茯苓非常的平和,赫赫有名的“四君子湯”,想必人們都熟悉。
茯苓常見的有:(1)茯苓塊,一塊一塊的小方塊;(2)茯苓片,片狀的,比較薄。用來煮茯苓茶,茯苓片比茯苓塊更好一些,因爲塊狀的很難煮透,需要煮的時間很長。
一般稱15克茯苓,加入3杯水,水開了,煮20分鍾。把茯苓茶當茶飲,能夠祛濕氣。
2.煮炒薏米茶來喝,健脾利濕。
薏苡仁,也叫薏米。好多人都知道薏苡仁可以除濕。慣性思維下,冬天也用薏米煮茶來祛濕。小編認爲:在冬天祛濕,用生的薏米不太合適。薏米,性微寒。冬天天氣寒冷,用寒性的生薏米祛濕,反而會使脾胃更寒涼。
將生薏米,用麥麸炒後,可得麸炒薏米。經過炒制,薏米的寒性減弱,健脾利濕的能力得到加強。
所以,小編認爲,冬天祛濕,最好用炒薏米。
一般稱30克炒薏米,加入6杯水,水開了,煮30分鍾。煮好後,水可以作爲茶飲,剩下的薏米渣也可以當糧食吃。
3.煮炒蒼術茶來喝,健脾燥濕。
《中國藥典》對蒼術有這樣的描述:“性溫,歸脾、胃、肝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炒蒼術,有一股清香。平時煮炒蒼術茶來祛濕,一般稱3克,加入2杯水,水開了,煮15分鍾。炒蒼術比較燥,一般適合于寒濕很重的人祛濕。
冬季濕氣重,人體經過祛濕後,還要注意飲食,要保持脾胃一直都是“暖暖的”。
小編認爲,祛濕只是把人體多余的濕氣暫時趕跑了,要讓體內不會有濕氣聚集,則要健脾。所以,會導致脾虛的因素,都要盡量避免。請做好以下兩點:
(1)盡量不要生吃寒涼性水果。
冬天生吃寒涼性的水果,很容易導致中焦虛寒。脾胃處在中焦,寒濕困脾,脾運化水濕的能力就會受影響。寒涼性的水果有香蕉、猕猴桃和火龍果等。
(2)盡量不要吃涼菜和冷的食物。
冬天吃涼菜和冷的食物,會導致肚子發涼。吃一些冷的肉食,往往會導致消化不良,出現腹瀉。
冬天濕氣重祛濕時,不要忘記顧護脾胃。脾胃健旺,才能將體內過多的濕氣及時排出體外。在冬天祛濕時,要讓脾胃暖暖的。所以,盡量避免食用寒涼性的祛濕食材,選擇性平或性溫的食材,才有利于健脾除濕。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健康知識分享俠”。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是否贊同本文作者的觀點?你對此話題有何見解?歡迎您來討論。
本文引用了以下資料作爲參考:
[1]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161
注: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