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冠病疫情沖擊,集體出售市場去年冷飕飕,一整年只有四個項目成交。不過,隨著疫情緩解,這個情況有所改善,成交數目從年初至今已增加一倍,而且不乏破億元的交易。這一波集體出售熱潮會否持續?本期《樓市乾坤》探討這個趨勢,以及市場接下來的走向。
有別于上一輪由大衆化私宅項目所帶動的集體出售熱潮,近期成交的項目大多位于市區或市區邊緣,顯示市場信心明顯恢複。
根據高緯環球(Cushman & Wakefield)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數據,今年至今成交的八個項目中,除了吉良花園(Ji Liang Gardens)和Woo Mon Chew Court在東部,其余都在中部。去年成交的四個項目中,也有三個在中部,包括了Yuen Sing Mansion、菲海文樓(Fairhaven)和Sophia Ville,以及Advance Apartment。
高緯環球研究部主管黃顯洋:核心中央區新私宅銷售需求良好,給予發展商信心進入該地段集售市場。(受訪者提供)
總交易額達13億元 遠遠超出去年1億元
今年至今的總交易額達13億元,遠遠超出去年的1億元,但仍不如2018年高峰期取得的超過110億元。
我國上一次出現集體出售熱潮是在2016年,但熱度在政府于2018年7月推出房地産降溫措施之後減退。當年大衆化私宅市場火熱,包括多個私有化中等入息公寓(HUDC)都推出集售。
高緯環球研究部主管黃顯洋說:“基于流入我國的資金流強勁,核心中央區(CCR)的新私宅銷售需求預計保持良好。最近這個地區推出的新項目如Jervois Mansion的表現強勁,給予發展商信心進入這個地區的集體出售市場。”
市區重建局本月中發布的新私宅預估數據顯示,代表高檔私宅的核心中央區在10月份推出的單位最多,增幅也最大,環比超過11倍至385個單位,售出單位增長67%至281個。
黃顯洋指出,代表大衆化私宅的中央區以外(OCR)今年至今只有兩個小型集售項目成交,但相信這個市場應該會有所起色,因爲發展商的庫存下降,以及私宅需求依舊強勁。
仲量聯行(JLL)資本市場執行董事陳鴻文指出,由于手上的未售出單位減少,加上在政府售地計劃下推出的新地段供應少了,更多發展商轉向私人售地市場,購買集體出售地段。他說:“位于黃金中央地段的項目定價合理,就會吸引發展商的注意並賣出。”
今年起有更大型項目 以破億元成交
去年集體出售的地段屬于小型,大部分的成交價都不到5000萬元。不過,今年起開始有更大型的項目以破億元成交,如麥士威大廈(Maxwell House)、福林園(Flynn Park)和華登嶺(Watten Estate),成交價分別爲2億7680萬元、3億7100萬元和5億5080萬元。
福林園——3億7100萬元
據陳鴻文觀察,許多集體出售業主察覺到住宅地段銷售市場回溫,因此早在去年就展開出售計劃。他估計,接下來將會有更多大型地段被賣掉。
麥士威大廈——2億7680萬元 世邦魏理仕東南亞研究主管宋明蔚:面對衆多不穩定因素,發展商在收購地段時會采取保守的出價策略。(受訪者提供)
20余房地産項目 今年推出集售
今年以來,本地已有20多個房地産項目推出集售,可見市場開始升溫。
萊坊(Knight Frank)資本市場部國際房地産與工業物業主管陳彥旭和研究主管鄭衛銘則指出,集體出售項目是否成交,價格合宜比地點更加重要。今年只是剛好有不少項目位于核心中央區。
至于爲何少見大衆化住宅項目的集售成交,世邦魏理仕(CBRE)東南亞研究主管宋明蔚認爲,這是因爲對大衆化市場感興趣的發展商,專注于通過政府售地計劃標地,而不是從集體出售市場滿足需求。
仲量聯行資本市場執行董事陳鴻文:許多集體出售業主察覺到住宅地段銷售市場回溫,因此早在去年就展開出售項目。(受訪者提供)
她說:“大部分位于核心中央區的成熟住宅地段已相當密集,也由私人擁有。發展商要重新發展該地段,只能從集體出售市場買地。政府售地計劃下推出的新地段則較多是位于中央區以外,以及特定其他中央區(RCR)。”
陳鴻文認爲,盡管政府售地計劃下推出的地段屬于99年地契,但相較于集體出售的過程,這個方式較爲直接,也不用那麽長時間完成。有鑒于此,一些發展商尤其是較大型的還是會傾向在政府售地計劃下競標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