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更新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在中學低年級推展後,將于接下來兩年將課程擴大到中小學其他年級和高中學生。
應對青年心理挑戰
教育部長陳振聲今天爲一本心理健康電子書主持推介時表示,網絡霸淩、來自社交媒體的壓力,以及青年對個人形象的扭曲看法,是數碼時代年輕人面臨的一些挑戰。
而冠病大流行以及新變種毒株的出現,也讓年輕人感到焦慮。因此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自今年9月起,所有學校在新學期開始時,都特地安排了一些時間,讓教師檢查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學校也爲教師提供了實用的教學資源和工具來檢查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
新加坡青少年將獲得更多支持和資源來加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意識。這就包括未來兩年在小學、中學和高中推出的心理健康課程。課程的目的是教導學生建立心理韌性,以更有效地應付壓力。
當前局勢
新加坡是一個高度城市化以及人口密集的社會,生活節奏快速,每七個人當中就有一人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曾患有心理疾病。去年暴發的冠病疫情以及隨之而來的病毒阻斷措施,加劇了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去年,新加坡的自殺案例達452起,比疫情前的2019年高出13%,是自2012年以來自殺案例最多的一年。其中,60歲以上的自殺案例154起,比前年多26%,也是1991年以來的新高。
自2020年1月23日起,新加坡就在于疫情作鬥爭,直到今天已經過去一年半了,有些人開始出現“疫情疲憊感”。
這一年半裏,人們會感到壓力和擔心;擔心感染冠病(甚至死亡);害怕將病毒傳播給家人和朋友;因失業而失去生計等等。
“疫情疲憊感”常見的症狀包括感到壓力、煩躁、不耐煩、容易激動、易怒、嗜睡、活動力下降、悲傷、絕望、不信任他人、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佳和體重變化。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01 鞏固人際關系
健全完善的外界支持體系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它可以使學生盡快適應不利環境,並能及時從逆境中走出來,提升學生心理抗壓和調節適應能力。
02 規律生活作息
疫情期間長期不外出,有些人在家的生活是一種混亂的狀態。少數人可能會出現吃藥、酗酒等行爲,想通過這些行爲來緩解恐慌、焦慮。
正確的做法是,網站需要保持生活節奏的穩定,按時睡覺和起床,保證一日三餐,可適當閱讀、運動,做一些自己感興趣或者提升愉悅感的事情,要保證一天的時光是充實的。
03 建立咨詢隊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心理韌性的重要途徑。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尤其是心理韌性相關的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展抗壓和心理韌性能力提升營等相關的團體輔導活動,在學校營造百折不撓、挫而彌堅的文化氛圍。
04 強化個體優勢
積極心理學倡導研究人們積極的、正面的心理品質,發現和強化個體優勢。研究者從多方面探討能促進個體産生積極狀態的各種心理因素。
教育者要善于發現學生優勢和長處,挖掘學生身上積極心理品質,同時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和積極品質,接納自我不斷超越自我,幫助其增強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
運用期待效應,在學生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和積極品質的過程中,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和價值感,對提升心理韌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