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教育強調平等地對待孩子,可是有多少父母會和孩子平等共處。
當父母在工作上不順心,回家之後,看到孩子滿地亂堆的玩具,有多少父母能夠忍住自己的脾氣,不對孩子一通亂吼。
還有一些父母認爲,和孩子平等相處就是胡扯。必須壓制,否則孩子玩性不改。
吼叫一時爽,給孩子造成的卻是終身的傷害,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家長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了,實際上不是當天發生的,而是很久之前就有了苗頭。
家長給孩子輔導作業,一通亂吼,血壓飙升
有不少家長說我本來是一個好性子,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就變成了一個“狂躁的獅子”。
無數次跟自己說,要放低姿態,擺平心情,可是看到孩子做的那些事情時,總是讓人忍不住想要大吼來發泄自身的情緒。
都說給孩子輔導作業是最頭疼的事情了。小麗爲了正在上六年級的兒子,辭去了外地的工作回到老家擺起了的小攤,每天五點准時接兒子放學回家做作業。
希望兒子在小學升初中的時候,能夠考出好的成績,可是小麗越輔導孩子,孩子成績越差。
有一天晚上,孩子在做一道題目,小麗已經連續講了五遍,孩子依舊聽不懂。
最後小麗實在忍不住開始揪著兒子的耳朵並對兒子怒吼:“你怎麽那麽笨,就是個笨蛋,爛泥扶不上牆。”
隨後血壓飙升,躺在了沙發上。兒子趕緊拿著降血壓的藥給媽媽服了下去。
這個現象其實已經不是個例,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輔導作業的時候,心跳都會急劇上升。
認爲孩子就像是一顆頑石,怎麽都敲不透。爲什麽家長不換一種角度去考慮呢,可能是彼此站的起跑線不同呢?
經常被吼的孩子,會失去靈氣,那麽父母該如何戒吼?
根據相關數據表明,經常被吼叫的孩子在成年之後仍然會有心理上的陰影。
在內心中是感受不到家庭的愛的,而且會有一種來自原生家庭的自卑感,壓力感。
父母一時的吼叫緩解了自己心裏的不安,但是卻成爲了孩子的內心插上了一根永遠的刺。讓孩子失去了靈氣,影響了孩子一生的成長。
1)真正的在心理上平等的對待孩子
不少家長在內心中對孩子都存在偏見,並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單獨的個體,而是將其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其認爲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有權利去罵孩子。
有些父母在工作上受氣,就回家將這種負面情緒撒在孩子身上。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
童年是有陰影的,也是不幸福的。因此,父母必須改變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態,蹲下來和孩子平等的去交流。
首先從說話的語氣開始,像朋友一樣真誠的去交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父母,但也是朋友。從而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2)離開憤怒的地點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會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可能會和父母存在較大的偏差。此時就會和父母發生很多的矛盾。
在父母小宇宙要爆發之前,不妨倒吸一口氣,然後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換到另外一個房間去。
等自己平靜下來,再想好解決的方案。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該學會做好情緒管理。
尤其是大人,只有自我做好情緒管理,才能給孩子做好一個良好的榜樣。
3)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個體和個體之間都會存在差異,尤其是年齡不同的個體,成長環境不同,所接觸的事物不同,所産生的思想自然也會不同。
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發生分歧時,父母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孩子究竟是怎麽想的。
或許在父母看來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在孩子眼裏就是那麽的難,當孩子到達了一定的高度,父母也難以觸及到孩子的層面。
適當的轉換角色,父母會發現,和孩子溝通越來越簡單。
北師大一個教授曾經說過:家長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而最終的教育效果也會更好。
可見吼叫並不是教育的方法,而是毀壞孩子一生的武器。試著去改掉吼叫的壞毛病,和孩子平等的溝通、相處。
發生分歧時,可以先站著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後再做下一步解決。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在成長的道路中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