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學各有專長,學府之間可借助彼此的強項,通過一個統一平台爲成人學員提供學習單元,讓人民能更靈活地進修。
大學也應探討新的作業方式,爲教職員提供更靈活的職業發展途徑,從各業界引進領域專才,促進大學和業界的協作。
教育部長陳振聲6月17日在國際學術咨詢團第12屆會議結束後向媒體總結咨詢團的建議,這些建議圍繞在推動終身學習、發展大學團隊和栽培學生三方面。
國際學術咨詢團在1997年由教育部成立,成員有國際傑出教育人士和企業代表,咨詢團一般上每三年在本地召開會議,爲我國制定大專教育的發展方向。
陳振聲指出,許多國家包括新加坡,向來把教育資源投入在個人入職前的15年,但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更多資源須投向在職後50年的持續學習,大專學府可在這方面發揮社會責任。
咨詢團建議本地大學在終身學習方面加強協作,可通過一個統一平台提供進修的學習單元。學府與中小企業也應緊密協作,了解市場需要的技能。
要推進轉型,大學應投入資源發展所需的領導與專才,確保教學與時俱進。咨詢團建議以更靈活的職業發展或職務來引進專才。
陳振聲舉例說,大學需要不同技能的人才,有的專注研究,有的主攻教學或成人培訓,同時也要有能管理各利益相關者的專才。除了永久聘約制,大學也可提供其他性質的聘約,促進學術界和各業界的互動。
咨詢團也肯定新加坡多元化的公立大學,建議發展更全面的指標,而不是靠單一的國際排名來評估大學的表現。這也是咨詢團上一輪會議提到的建議。
陳振聲指出,新加坡已在研究不同的評估指標。一些大學重研究,一些大學的專長在成人教育。即便是研究工作,有影響力的本地課題研究未必列入國際刊物。“當我們制定自己的評估指標,應考慮個別學府的重點……六所大學是一個團隊,不應只在單一的指標上較量。”
尚達曼:教育界應思考如何讓終身學習被視爲常態
針對學生教育方面,咨詢團認爲大學教育應兼顧深廣,在開拓學習廣度的同時,不能忽略深度。面對學生背景不同和授課時間的局限,大學可以通過更多體驗式學習,以及跨學科合作的形式來優化學習成效。陳振聲指出,本地大學已通過整合式研究項目(capstone project)的形式,讓不同學科的學生相互學習。
國際學術咨詢團由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擔任主席,另14名成員來自美國、澳大利亞、中國,以及芬蘭等國。
尚達曼前天在會議上致開場辭時提出幾個高等教育界應深思的問題,包括如何重塑教育來培養年輕一代應付未來挑戰、如何使個人與中小企業把終身學習視爲常態。
他說:“我們必須把握教育界的新科技來設計最有意義的方式,不只是以公式化或機械化方法,而是通過真正有利的方式來改進學習素質、教員與學員以及學員之間的互動,和大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