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春雷動,萬物生。
上海洋山港區,一艘全球最大型2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加注船正停靠在岸,准備爲本月中旬抵達的法國達飛海運集團柴油+液化天然氣新船提供LNG燃料加注服務。
這將是中國首單國際航行船舶保稅LNG加注業務,也意味著洋山港將成爲中國目前唯一實現LNG加注的港口,上海港將成爲繼荷蘭鹿特丹港、新加坡港後,全球第三個擁有LNG加注服務能力的港口。
探索引領,先行先試——這始終是上海不變的職責與使命。回首過去一年,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上海以實幹實績慶祝黨的百年華誕,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全市生産總值曆史性地突破4萬億元大關,達到4.32萬億元,邁上新台階,刷新新紀錄。
楊建正/攝
今天,在中國傳統的春耕節裏,全國兩會拉開帷幕,寄托著“一年之計在于春”的美好祈願。立足百年黨史新起點,放眼百年奮鬥新跨越,踔厲奮發,笃行不怠,新的征程,已然開啓。
開路先鋒 “別人沒做過的,我們先幹!”
“別人沒做過的,我們先幹!”
昨天,和記者分享中國首單國際航行船舶保稅LNG加注業務的消息時,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心情依然激動不已。
以往,國際航運的大貨輪用的都是柴油。如今,在“雙碳”戰略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船舶將使用LNG燃料作爲動力。洋山港是國際港,實行柴油保稅加注,海外進口的柴油不出關就可在碼頭加注,不用交關稅,但還沒有開展過液化天然氣的保稅加注。無先例可循,就創造先例!管委會牽頭多個主管部門商討,探索安全性的驗證、規程的制定、制度和管理上的創新。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臨港新片區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液化天然氣加注試點管理辦法(試行)》出台,操作細則以規範性文件的形式出爐。今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條例》中也專門提到,臨港新片區內企業經批准,可以試點開展國際航行船舶液化天然氣等新型燃料加注業務。
“這條政策非常明顯地體現了新片區的自主發展、自主改革、自主創新。”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制度創新與風險防範處處長吳群峰告訴記者,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地區出台過這類法律法規,臨港新片區的先行先試走在了全球前列。
開年以來,這樣“先行先試”的好消息不斷傳來。2月14日,臨港新片區啓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外彙管理改革試點。這是臨港新片區繼“金融30條”後迎來的新一輪國家級金融開放政策,進一步實現了金融監管與國際規則的接軌,爲臨港新片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特殊經濟功能區,注入了強勁動能。
2月28日,一批集成電路項目集中簽約落戶臨港新片區“東方芯港”,總投資額233億元。截至目前,臨港新片區已落地集成電路企業超150家,簽約投資額超2000億元。2021年,集成電路産業規模首破百億,今年將倍增至200億元。
增設臨港新片區,是黨中央交給上海的三大任務之一。2019年8月20日臨港新片區揭牌,今年正是“三年大變樣”決戰決勝之年。目前,《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分解出的78項任務已基本完成,去年新片區工業總産值達到255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0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0%和62%。
新的動能還在不斷注入: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公布,兩項國家戰略得以疊加放大;“五個新城”被視作全市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臨港再次獲得資源傾斜的紅利……東方風來滿眼春,承載著更深、更全面的期許,肩負著最新、最特殊的使命,如箭镞般鋒利,闖入改革創新“深水區”,東海之濱的臨港新片區活力四射,發展態勢迅猛。
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厚望期許,也是上海一直以來須臾未忘的使命擔當。在今天這個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的時代,“新賽道”布局和“終端帶動”成爲兩大關鍵。
2021年,上海的經濟數據中,全市工業增加值、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三大先導産業總規模、在手投資總額4項首次共同實現“萬億級”突破。通過強化新賽道布局和終端帶動,上海不斷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抓住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這樣具有高度集成性和極強牽引力的大終端,以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具有廣闊前景的終端,全力搶占先機,力爭成爲執牛耳者。
今年新春伊始,搶占新賽道、培育新動能的上海步伐全力加速:設立數十億元規模的“國産汽車芯片專項基金”,突破卡脖子技術,縮短開發周期,爲中國乃至全球汽車産業的創新發展貢獻“上海智慧”;彙聚了國家級人工智能産業集群的上海市徐彙區,提出“探索成立元宇宙創新聯盟”;馬不停蹄的還有僅用22個月就實現“從零到一”、刷新“上海智造”速度的智己汽車,今年以來,首批智己l7 beta體驗版在全國多地的大街小巷巡遊,2月底智己l7試駕車陸續到店,3月初將全面開啓實車試駕。
在GDP邁過4萬億元大關之後,“新賽道”和“智造力”正爲上海積聚高質量發展的新勢能。
圖說: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區開放以來,已成爲滬上新晉網紅打卡點。圖爲夜幕下的法國館 楊建正/攝
人民城市 集中推出16項“民心工程”
2021年12月31日,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園向市民開放。舞動廣場、靜谧森林、時光印記大道、世博花園、音樂之林、中心湖、後灘濱江、申園……一個個美麗景點串珠成鏈,讓遊客歎而忘返。
這個完全建成後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沿江公園,占據的是濱江寸土寸金之地近2平方公裏的超大面積。有人曾估算,其市場價值超過1000億元。但是,上海的選擇不是蓋商務樓、搞大開發,而是用來建設公園綠地,讓市民遊客得以走進、休憩。
在上海,這樣的選擇並不讓人驚訝——同樣在黃浦江邊,陸家嘴也將最後一塊“風水寶地”留給了一座公共美術館。隨著黃浦江沿岸45公裏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開放,蘇州河中心城段42公裏濱水岸線貫通開放,這座城市的水系“項鏈”越串越長,前不久,上海再推“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一座城,專爲“一江一河”制定發展規劃,體現了上海的格局: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著力打造最佳人居環境。有人曾經感歎:貫通後的上海“一江一河”岸線,可能是世界範圍內最“豪華”的公共空間之一。
這就是上海,一座人民城市,始終把人民捧在手心。去年,上海圍繞養老服務、幼兒托育、舊區改造等,集中推出16項“民心工程”。以住房這一基本民生爲例,上海最新提出,“十四五”期間,計劃新增建設籌措保障性租賃住房47萬套(間)以上,達到同期新增住房供應總量的40%以上。這些保障性租賃房的申請對象不限戶籍、不設收入線,租金在市場水平的九折以下,後續調價年漲幅最高不超過5%。
圖說:徐家彙街道樂山六七村“阿拉一家門”項目、“衆樂園”自治平台構建及賦能,主要涉及老年人關愛、便民服務等方面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爲了人民,同時也依靠人民。在上海徐彙區徐家彙街道的樂山路上,曾有一塊雜草叢生的空地,常被私堆建築垃圾。街道整治之後,清理出來的空地用來幹什麽,居民議論開了。老年人想設健身點、上班族要增加停車位、阿姨們建議用來跳廣場舞,幾方拉開陣仗、互不相讓。最後,街道邀請樓組長、居民代表現場商議,決定設一個集中晾曬點,並取名“樂來曬”。現在,這個“樂來曬”除了晾衣,還成了社區議事廳,居民笑稱“樂來曬”爲“老來賽”。“只有尊重群衆意願,才能形成‘最大公約數’。只有先讓群衆‘點菜’,才能贏得群衆‘點贊’。”徐家彙街道黨工委書記萬小岚說。
長甯區的虹橋街道,是“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虹橋街道全國基層立法聯系點時深刻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産生的。
兩年多來,虹橋街道全國基層立法聯系點的征詢範圍從區域拓展到了全市,征詢方式從座談拓展到了線上線下並行,征詢時段從立法中拓展到了全過程,通過“三拓展”,實現了立法意見建議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截至目前,共完成67部法律草案的意見征詢工作,征詢覆蓋萬余人次,提出建議1363條,其中101條被采納。
以市民關注的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爲例,立法聯系點發動居民區立法信息員全覆蓋征詢意見,發動律師信息員提供法律指導,積極求解民意最大公約數,妥善解決加裝電梯養護、底層居民補貼和惠民設施建設等問題,讓加裝電梯樓成爲惠及每戶居民的“圓夢樓”。今年2月22日,虹橋街道22台加裝電梯集中簽約,10台加裝電梯集中開工,累計推進加裝電梯達到72台,讓更多的“懸空老人”可以腳踏實地。
圖說:徐彙區淩雲街道十二台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竣工交付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軟實力 吸引國內外人才集聚上海
有人說,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讓城市偉大。表述未必精准,卻在某種程度上道出了上海的志向和追求。
去年6月,上海市委全會專門探究“軟實力”議題並出台意見,明確提出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一個“軟”字,看似閑筆,實有深意:當今世界,軟實力越來越成爲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識。
這些年,上海的發展一直很“硬核”:她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也是唯一能同時研制火箭、衛星、大型艦船、商用大飛機的城市,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空間站成功對接,也蘊含著“上海力量”。可以說,在國家的重大戰略版圖上,上海從不缺席。
“城市發展的曆史表明,一個城市能否繁榮,能否成爲一個時代的文明高地、所在區域的重要增長極,根本上依賴于這個城市能否抓住曆史機遇,成爲時代文明形態、城市形態轉換的關節點。”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權衡看來,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爲從硬實力到軟實力的較量,尤其表現爲中心城市軟實力之間的比拼。“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上海要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對標的不是一般的城市,而是全球城市。上海率先定義城市軟實力,實際上是探索中國式城市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新路徑。”
全面提升軟實力,“人”始終是重中之重。通過軟實力的提升來吸引人才,激發人才活力,滿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反過來也讓一座城市的軟實力得到進一步彰顯。
圖說:瑞金醫院門診大廳內的互聯網智能自助挂號、付費、開票一體機,一台機器就可以使患者完成從挂號開始一直到付費,以及開具電子票據等一系列手續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攝
在上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兩張“網”織就超大城市高效感知、快速響應、精准服務的底座。依托這兩張“網”,以智能化爲突破口,上海推動城市治理模式創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體系重構,努力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超大城市治理方案。上海還將安全作爲城市軟環境的硬指標,強化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不斷提升市民的安全感。
“減證便民”,有序推進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先後出台9份免罰清單,免罰事項不斷擴圍擴容,以精細化執法、包容審慎監管,助力企業發展;律師“門診”一號可約,掃碼即享“家門口”服務,爲公共法律服務提質增效……上海堅持把法治作爲最根本的治理方式,法治環境好成爲上海的重要標志。
去年,在引進外國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上,上海再次位居全國第一,連續8年蟬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既講規則秩序,又顯澎湃活力;既有國際風範,又有東方神韻;既可觸摸曆史,又能擁抱未來……這正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孜孜以求——讓在者舒心、來者傾心、未來者動心。
新民晚報記者 潘高峰 楊歡 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