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半年香港首次對銀行業牌照“開閘”,發放8張“虛擬銀行”牌照以來,近日,亞洲另一金融中心新加坡,也開啓了20年來的首次銀行業變革。
據CNBC 9月2日報道,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近日表示,將發放最多5家新數字銀行牌照,其中包括兩張“全數字銀行”(digital full bank)牌照,以及三張“批發數字銀行”(digital wholesale bank)牌照,並于今年年底前批准。
這也意味著,該國將允許技術參與者和非銀行企業對“傳統貸方”發起挑戰。
根據MAS發布的公告,牌照的申請將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該部門將在2020年年中宣布成功申請者的名單,並授予原則上的批准書。而獲得牌照的公司,也必須在一年內完成設定風險管理機制和流程等相關准備工作,並預計于2021年年中開始營業。
將發放五張牌照
所謂數字銀行,通俗地講,就是指不設實體分行、提款機的銀行。它不僅將能看到的前端服務和産品數字化,也會將後端以及介于前後兩者之間的所有活動數字化。數字銀行的好處在于降低投資與傳統昂貴的硬件和軟件的成本,並且可以利用智能系統更好地爲客戶服務。它包括直銷銀行、虛擬銀行以及互聯網銀行等幾種形式。
目前,相比美國不發放專屬牌照,英國與亞洲的數字銀行以發放牌照爲主。英國的大部分互聯網銀行都獲得了監管部門的銀行牌照(包括“限制牌照”、“全能牌照”)。從牌照性質上看,互聯網銀行與傳統銀行無任何不同,都需接受監管。
亞洲模式與其類似。目前,走在前列的主要有在2016年、2017年發放“數字銀行”牌照的韓國,以及今年上半年發放8張“虛擬銀行”牌照的中國香港。
而在MAS此次發放的5家牌照中,有2張爲“全面數字銀行”牌照,3張爲“批發數字銀行”牌照。
其中,“全數字銀行”牌照,將授予企業爲零售、非零售銀行客戶提供存款等金融服務的權利,對申請公司的要求也相對嚴格,公司總部必須設在新加坡,並由新加坡人控股。
而“批發數字銀行”牌照,授予企業爲中小型企業,其將獲得爲其他非零售銀行業務用戶提供服務的權利。該牌照對申請人的條件相對寬松,公司可以由新加坡人控股,也可由外國公司控股。
也就是說,對于外國公司來說,可以持有任意數量的“批發數字銀行”股份,但對于“全數字銀行”,外國公司僅可持有少量股份。
此外,新加坡對于發放牌照的企業也有嚴格的資質標准,要求它們展示自己持續經營數字銀行業務的能力、技術,以及在電子商務領域的經驗。
例如,在申請的公司中(也可能是組團申請的形式),至少要有一家具備3年以上的科技或電子商務運營經驗,以及謹慎管理、持續運營數字銀行業務的能力,以確保銀行能在5年內踏上“盈利之路”。申請者還需要提供未來5年的財務預估,展示自己如何能在5年內盈利。而且,這些預估所做的假設前提,也會由外部的獨立專家專門審核。
目前,星展銀行(DBS)、華僑銀行(OCBC)、和大華銀行(UBS)是主導新加坡銀行業的三大本土銀行。但由于在技術更加先進,很多提供數字支付、在線彙款服務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在與傳統銀行並存,而且是新加坡銀行業的重要參與者。
“組團”申請贏面更大?
據全球知名研究和咨詢機構Forrester數據,約1/5的受調查者表示會考慮在未來兩年內轉用數字銀行。Forrester表示,在未來幾年,僅是數字銀行,就會從亞太地區的傳統貸款機構中奪取一席之地。
CNBC認爲,新加坡和香港監管機構的舉措,是越來越多亞洲人開始使用網上銀行服務的一種體現。
由于此次發放的牌照數量有限,安永全球新興市場金融科技領導人Varun Mittal認爲,此舉這可能會導致很多公司“組團”申請牌照,而這些公司的“夥伴關系”也將主要圍繞分配、技術與運營、産品、資本等四個主要領域展開。
“我希望大多數‘獲獎者’都是以‘組團’的形式,因爲牌照數量有限,而且他們只有4個月的時間,所以先行‘組團’勝算會大一些。”Varun Mittal說。
而從新加坡本土幾大銀行看,它們對于數字銀行業務的發展也是持開放態度的。
目前,華僑銀行在與包括新加坡電信等公司就銀行牌照事宜進行談判。華僑銀行數字與創新部主管Pranav Seth表示,“公司目前非常願意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系,共同建立新的企業,以服務新的細分市場。”
星展銀行(DBS)首席執行官Piyush Gupta表示,公司對應對數字銀行進入市場所帶來的潛在挑戰充滿信心,“隨著數字化的興起,我們將一直專注于重構銀行業務。”
大華銀行一位發言人也表示,“隨著數字銀行牌照的到來,我們期待新參與者帶來的多樣性。”
此外,像新加坡電信(Singtel)、有龐大金融業務的東南亞打車軟件巨頭Grab,以及有數字支付業務的遊戲硬件制造商Razer都表現出對申請牌照的興趣。
“自6月份我們宣布了對數字銀行牌照的興趣以來,已經有很多公司向我們展示了合作的意向。”Razer Fintech首席執行官Jasmine Ng說。
記者 趙璐
—— / 好文推薦 / ——
-
換臉應用ZAO一夜爆紅背後:用戶隱私與支付安全引擔憂
-
“中國版ZARA”的一場硬仗:每天關店超13家,上半年虧損近5億
-
樂蜂網關停,唯品會1億美元投資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