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子木聊房(ID:zimuliaofang)
作者:子木
「長效機制」不等于「房住不炒」,只要經濟在發展,財富在增加,人口在流入,即使長效機制落地的福利房再多,依然不會影響到商品房房價的上漲。
01
在“房地産稅降房價”的論調被各方輿論否決後,幾乎所有看空中國房地産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長效機制”身上。
長效機制,簡單來講就是通過政策手段讓市場達到供需平衡。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多主體供給”,目前來看,正在大刀闊斧的改革路上。
2018年,北京幾乎把所有土地都劃給了共有産權房,上海全市將新建和轉化租賃房源20萬套,深圳更是一紙公文將未來60%的土地貢獻給了福利性住房。此外,還有南京、煙台、福州等等城市紛紛加入多主體房屋供應的行列中。
于是前幾天就有一個朋友問我:“子木,如果未來中國主要城市的政策房建得足夠多,是否會真正實現「房住不炒」,房價平穩,房子失去投資屬性?”
雖然我沒有洞見未來的本事,但這個問題的答案,完全可以從內地房地産的老師身上找到。
02
內地房地産行業出世較晚,起初捏造模樣時,共選擇了兩位老師,大老師是香港,小老師是新加坡。
大老師信奉“土地即財富”原則,熱衷于土地出讓金模式,通過賣地快速攬聚資金建設發展,但幾十年後,房價貴絕全球;而小老師卻一直堅守「居者有其屋」,大力補貼興建保障房,從而實現了90%的住房自有率。
衆所周知,中國大陸在1998年第一次房改結束後,基本藝從香港。無論是土地出讓、預售炒樓花,還是公攤、售樓處維權,學的有模有樣,而新加坡的公積金、保障房等制度卻沒有任何進展。
風風雨雨二十載,香港模式讓中國在經濟騰飛的同時也陷入了高房價的沼澤,高房價開始對人才的流動和制造業的發展進行反噬。
所以近幾年,當局開始戰略性“棄港從坡“,著重學習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戰略,開始加快落地「長效機制」。
所以中國房地産未來的老師一定是新加坡。爲了得到答案,我們繼續還原新加坡房地産背後的真相。
03
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壓倒性優勢,將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中除名。也意味著,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米的新加坡,在“生存機會渺茫中”,被迫宣告獨立。
從此新加坡陷入了住房危機,大部分新加坡人只能生活在貧民窟和擁擠的寮屋區,只有9%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的公寓中。
如何才能讓國民安穩下來?成爲了開國元首李光耀最痛苦的問題。
最終他觀察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50年代新加坡發生暴亂,年輕人把汽車掀翻、燒毀;而60年代中期,這些人有了住房和其他資産,發生暴亂時,他們會趕緊把摩托車擡回家裏。
李光耀開始思考差異的原因,儒學大家孟子的一句話給了他答案:有恒産者有恒心。
于是李光耀下定決心,要讓新加坡每個家庭都有真正的資産讓他們去保護,尤其是住房。于是「居者有其屋」計劃正式上線。
李光耀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土地國有下,讓85%的土地以最低的價格出讓,用于開發公共組屋,土地財政收入不足總收入的20%。
第二件是爲了讓老百姓有錢買房,新加坡將英國遺留的公積金制度擴大到住房領域,設計了一整套“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強制國民儲蓄。老百姓存公積金的利率高于銀行利率;老百姓貸公積金時又低于銀行貸款利率,這種“高存低貸”模式,最終使公積金覆蓋率高達95.3%,成爲政府建房、民衆買房的錢袋子。
龐大的低收入人群是李光耀的基本盤。所以,只有這些人保障充分後,政府才可以對其他收入人群逐層覆蓋。這就是所謂的窮人國家幫,富人自己養。最終,新加坡一手抓住房供給,一手抓居民儲蓄,用僅占全國用地14%的居住用地,實現了高達91%自有住房率,遠超香港的50%自住率。成爲了全球住房制度的典範。
當然,中國的保障房制度和公積金也是從新加坡學到的。但在之前的實施效果中我們看到,公積金成了“低存低貸”的雞肋,房價一漲,就會出現高收入家庭利用率高,低收入家庭利用率低的現象,最後反而變成窮人在補貼富人。而保障房更不用多說,北京經適房裏停了一堆奔馳寶馬的新聞依然曆曆在目。
04
「居者有其屋」計劃實施後,新加坡人的居住條件得到持續改善。到2013年時,已經有超過83%的居民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組屋中。根據官方資料,建屋局成立以來已累計完成了100多萬個單元的公共住房,而2015年新加坡總人口僅爲553.5萬人。
而且,長期的計劃讓新加坡房地産市場的房源供給結構形成2:8的固定比例:20%人口占有私宅和商品公寓,80%的人口住在政府組屋(保障房)裏。房價收入比和按揭貸款承受能力也一直穩定在可控的合理區間。
這時候你肯定會想,大家都有屋子住了,房價就一定失去了上漲動力。然而事實卻是:1990-2017年,新加坡房價上漲228%,與美國水平相當。
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盡管新加坡政府極力避免香港式的房價上漲,但還是難抵房價上漲,其中2009年至2013年,2017年至今,是兩次暴漲周期。其中2018年,新加坡各類住房綜合價格指數同比上漲了7.9%,爲8年來最大漲幅,引領全球!
當然在每輪房價上漲浪潮中,可以自由交易的商品房上漲幅度遠大于組屋二手房。CBRE新加坡豪宅市場報告顯示,在2018年上半年,共有232個位于核心中央區、總值至少500萬元的豪華公寓成交,比去年同期高出36%,房價比去年同期上漲14%。
05
首先所有人懷疑到了海外炒房客。
但是當你去深入了解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後會發現,盡管外國人占新加坡常住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但他們在當地買房受到的“非國民待遇”異常殘酷。
首先,從房屋類型上看,外國人只能購買商品房性質的公寓及豪宅,不能投資價格低廉的政府組屋。
其次,從交易稅負上看,本國公民、永久公民、外國人需要繳納的稅率依次升高,側重于打擊外國人的投機性需求。2018年7月新加坡上調額外買家印花稅之後,外國人購買住宅所須繳付的額外買方印花稅高達20%!
最後,從按揭成本上看,外國人購房貨款主要參照新加坡銀行貨款利率,該利率從2002年至今維持在5.28%的高位,本國人的政府組屋貨款利率則低至2.6%。超過5%的按揭利率成本,環顧全球主要樓市也不多見。
這也在去年高緯環球研究部的報告中得到了證實。自2013年以來,新加坡海外買家購房成交量占當地商品房的比例,從最高的50%一路下跌到30%。由此可見,新加坡本地人和永久居民才是2017年以來房價的上漲的主要動力!
那麽擁有全球第二住房自有率的新加坡爲何還存在“炒房”現象呢?
06
首先,新加坡地狹人稠,人口密度遠高于北京,住宅用地資源非常有限,再加上長期以來的特色住房保障體系,商品房越來越少,成爲了絕對的稀缺品,符合「鑽石理論」。
其二隨著居民的財富收入增高,更多人在居住需求上了有了新的追求。畢竟商品房的格局和環境配套要比組屋強,賺到了錢的居民都想從公共組屋住到商品房。更重要的是,商品房還可以自由買賣,自身價值同步經濟趨勢,有投資屬性。
其三,新加坡單身家庭的比例一直在上升,而且根據報告,到2030年的時候新加坡將出現20%的單身家庭,單身家庭的迅速增長,也會創造出對房地産市場新的需求。
在了解了新加坡樓市之後,我們再來對比中國,就顯得更加明晰了。
在中國,只有一線城市和二線核心城市,擁有新加坡的房價上漲因素。拿北京舉例,北京的商品房本來就是稀缺品,現在大規模去建設共有産權房,會進一步讓商品房稀缺,從而激發了升值潛力,其次是全市重點部署剛需盤後,改善型住房會更加稀缺。
所以說,「長效機制」不等于「房住不炒」,只要經濟在發展,財富在增加,人口在流入,即使長效機制落地的福利房再多,依然不會影響到商品房房價的上漲。當然,大力建設福利房對老百姓是好事兒,起碼讓以居住爲目的人們有了一個安心的家。
最後,分享一個安全賺錢平台,多寶庫
年利率:6~8.18%
存取:100元起投,秒到賬。
資産端:以贖樓爲核心、以貨幣基金、銀行及券商集合理財爲輔,安全穩定。
現微信搜索多寶庫或點擊 閱讀原文注冊即可立領18888元體驗金及現金紅包。
▼戳我領18888元體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