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本身就隱含著鏈中企業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那麽,當供應鏈位于不同國家時,供應鏈既可用于國家間的競爭,也可用于國家間的合作,這隱含在供應鏈本身之中。因而,供應鏈是國際貿易的載體。
一 、供應鏈可作爲國家間競爭與合作的工具
在和平年代國家間的競爭已經體現爲經濟競爭,而經濟競爭又進一步體現爲産業競爭。一國的經濟競爭力如何,關鍵看該國有哪些産業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領先産業越多,該國全球經濟競爭力就越強。
而國家間産業競爭的實質,是該國企業在全球産業鏈中的位置如何。在全球競爭的環境下,一家企業能否成爲全球領袖,是看該企業的供應鏈能否在全球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因此,産業競爭的實質是該國企業是否擁有在該産業全球競爭中勝出的供應鏈,即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簡稱爲供應鏈競爭)。
爲了與其他供應鏈競爭,供應鏈內的企業需要合作,以降低生産成本、物流成本、提高流程效率、合作創新,做大蛋糕。當然,供應鏈內的企業之間也會競爭:分得蛋糕中更大的一塊,爭奪供應鏈中更多的話語權、領導權,甚至進入對方領域進行競爭。因此,供應鏈爲內部成員提供合作的機會,也提供競爭的可能。如圖1所示(省略物流)。
因此,既有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也有供應鏈內部的競爭,既有供應鏈內部的合作,也可能有供應鏈之間的合作。由上可知,國家競爭優勢即爲國家産業競爭優勢的總和,而國家在一個特定産業的産業競爭優勢包括三類。
第一,一國企業占據該産業鏈的主要行業,如百年前的汽車生産由福特占據。但這種情況現在越來越少了。
第二,兩個國家在該産業鏈上分別占據不同行業的優勢,也就是說兩個國家分工合作擁有整個産業鏈。通常,其中一個國家占據微笑曲線高端,另一個占據中低端。中美在同一條産業鏈上的一個典型例子是手機産業。
手機産業中的代表性企業主要是美國的蘋果、谷歌、高通,韓國的三星,中國的華爲、OPPO、vivo、小米、台灣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發科)等。其他國家與此關系不大。中國能在開始時就占有一席之地,憑借的是中國企業能夠方便地建立起自己的供應鏈,並在與海外企業的競爭中占據一定的優勢。
第三,兩個國家各自擁有一條相對完整的産業鏈,互相爭奪共同的(全球)市場,即如圖1所示。在起自2018年的美中貿易糾紛中,美國制裁的對象主要是中國的高新技術産業,這些産業大多是或者有可能即將成爲如圖1所示的情形。
全球化導致企業供應鏈橫跨多個國家,從而一國政策就會通過供應鏈影響、傳導到他國。兩個國家的公共政策也會互相影響。因此,國家之間在公共政策方面既有合作、也有競爭,甚至競爭與合作共存,這就爲國家提供了戰略工具。
總之,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基于産業鏈的供應鏈競爭,于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就應該考慮對産業鏈産生的影響、並通過産業鏈對政策産生影響。
二 、國際貿易與供應鏈
形成高效率的供應鏈已成爲全球貿易和投資中的關鍵,而由跨國公司組織起來的全球供應鏈是國際貿易的主體。80%的跨境産品和服務與跨國公司相關,可能發生在跨國公司設在不同國家的分支機構之間,也可能發生在跨國公司組織起來的供應鏈中。
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是全球供應鏈最大的組織者與受益者,他們組織、利用全球資源和産能,極大地降低了産品的生産成本,從而使公司更加專注于高附加價值的環節,如研發、營銷等。因此,全球供應鏈也成爲跨國公司競爭力的主要來源。就地區來看,東亞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表現比較活躍,在該地區約60%是中間品,構成了跨國公司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
除了發達國家外,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供應鏈下也獲得了好處。例如,外商投資建廠可以通過成熟技術方法的溢出幫助本地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有助于當地的産業升級。對中國來說,全球供應鏈的發展使得外商加大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的各個方面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有力地緩解了中國資本積累不足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勞動者的素質,提升了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技術開發、創新等能力。
具體來看,外商投資不僅從總量上擴大了我國的對外貿易額,而且改善和提升了我國的出口貿易結構:從以初級産品出口爲主轉變爲以制成品出口爲主。更爲重要的是,外商以技術、設備合資方式進行的投資,可以帶來先進技術,結合我國的實際加以消化、吸收、創新,對我國的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發揮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全球供應鏈的出現不僅可以幫助企業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生産效率、擴大國際市場份額,而且可以使企業專注于研發、創新等核心業務和環節。沒有全球供應鏈的支持,企業不可能在國際市場上擁有強大的、持續的競爭力。
下面以中國汽車産業的發展路徑爲例,來解釋全球供應鏈的發展。
1978年11月20日,中國機械工業代表團訪問德國大衆,並邀請其來中國合資經營。經過6年多的談判,1985年3月21日,德國大衆和上汽集團,正式成立合資的上汽大衆。
隨後,德國大衆以合資或獨資的形式,在中國設立了多家汽車配件公司,如大衆汽車變速器(上海)有限公司(合資),大衆汽車自動變速器(大連)有限公司(獨資),上海大衆汽車動力總成(發動機)有限公司(合資),先後開展了備件分流、銷售、售後與維修服務、金融服務。此後,幾乎所有的國際汽車公司,以及德國博世等全球汽車配件公司也陸續進入中國市場。
在中國加入WTO後,世界主要汽車公司和汽車配件公司都在華設立了合資公司、獨資公司,其産品除了滿足中國市場的需要外,也返銷海外汽車公司。自此,中國成爲全球汽車配件的生産與供應中心。
2017年,德國大衆營業利潤170.41億歐元,其中中國區的營業利潤達到47.5億歐元,占比達28%;交付車輛1070萬輛,其中在中國生産418萬輛,占比達39%。
隨著跨國公司業務量的增長和中國汽車市場規模的擴大,中國的汽車産業在開放中逐步成長起來。2017年,中國市場汽車産量達到29,015,434輛,占當年全球産量97,302,534輛的30%;汽車出口106萬輛,整車進口124.68 萬輛;汽車零部件進口金額370.5億美元,出口金額834.1億美元。其中,中國汽車配件總營收37,392億元,盡管外資背景企業(獨資以及中外合資)僅占規模企業數的20%,但其市場份額高達70%以上。
中國主要的制造産業,包括家電、通信、手機,都經曆了與汽車産業類似的發展過程。隨著發達國家的品牌商進入中國市場,供應鏈的傳導效應和産業的集聚效應吸引衆多配件企業紛至沓來;與此同時,中國的配件企業也逐步成長起來,與合資公司、外商獨資公司一起,爲全球各地的企業供應配件,如圖2所示;進而,中國的品牌商也開始成立、壯大起來。
至此,中國成爲世界重要的生産與供應中心,成爲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回顧整條發展路徑,中國制造業盡管開始時總是處于産業鏈上的價值窪地,但一直在逐漸往包括品牌在內的高端延伸。
在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曆程中,中國政府在開放中國市場中一直起著積極的作用。當初邀請德國大衆來中國的,是時任機械工業部部長。從1980年代開始,中國一直給予外資企業各種優惠政策,如三年、甚至五年免稅。以至于衆多中國企業,也競相爭做外資企業。這樣的政策,一直持續到21世紀初才廢止,讓中外企業享有同等待遇。
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推動高水平自貿區、自貿港的建設,采用負面清單,讓貿易和投資更加自由、便利,讓全球供應鏈的流動更加順暢,與國際通行的市場規則不斷接近。
不僅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舉全國之力發展汽車産業、半導體産業,成就了現代汽車、三星等跨國公司。
三、 領導産業與戰略産業
我們指出,國家競爭的實質是經濟競爭,而經濟競爭的實質是産業競爭。一個國家要立于世界,就需要在若幹個産業中居于領導地位。例如新加坡的物流業、金融業,韓國的汽車業、半導體業。産業領導一般是所在産業鏈中的領導企業、高利潤企業,在價值鏈的高端。
那麽什麽是領導産業呢?領導産業是能夠領導其它多個産業的産業,是多個産業之中的領導。其含義顯然比産業領導要大、重要得多。例如智能手機是領導産業,它領導、甚至搶占了很多其它産業:音樂、視屏、收音機、新聞、電視機與電視、照相機…。
再如人工智能,將是下一個最爲重要的領導産業,其影響將會超過智能手機業。新能源、新通信、新交通方面的産業均是領導産業,中國制造2025中包括的産業也都是領導産業。
戰略産業則是指十分重要的産業,它包括如下三個部分。
(1)領導産業,這類産業會引領、影響多個其它的産業,甚至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目前包括通信技術(如5G及其相關)産業、交通技術(高鐵、汽車、造路、造橋)産業、能源産業(特別是新能源)、數據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區域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智能手機産業。前三類是基礎設施産業,而數據技術産業是新興的基礎産業,智能手機則是影響衆多産業的産業。
(2)對人民群衆生活十分重要的産業,如我國人民的吃住穿行的産業,包括糧食、食品、藥品、住房、服裝産業及其相關工業,甚至包括養豬、蔬菜等。這些産業關系到民衆的生存,所以也可稱之爲生存産業。
(3)在國家競爭中十分重要的産業,主要是是裝備産業,對于國家經濟、國防來說是個決定性因素。一國經濟實力最根本的是體現在裝備制造産業的發展水平上,這種産業是自主知識産權、材料工業、制造能力和工藝技術等完美統一的硬實力。裝備産業也決定了造船業、航空業等等。
(4)金融産業。金融業兼具領導産業、生存産業、國家競爭的作用。實體産業的定價權往往掌握在金融資本手上,所以,金融如何幫助實體産業掌握定價權是十分重要的。金融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最後,貨幣的全球流通也是國家競爭,特別是中美競爭的核心之一。
—————————
上林院:深度觀察産業經濟與財經事件。本文作者:複旦大學管理學院,柳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