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工統計局29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2月份美國辭職人數升至440萬人。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近年來美國辭職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去年更是達到創紀錄的水平。另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這一趨勢還在全球其他地區蔓延。是什麽因素推動了這一大規模趨勢?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又會産生何種影響?
廣泛趨勢
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美國辭職人數超過4700萬人,爲2001年有記錄以來最高水平。今年1月至2月,這一數字持續上升。
無獨有偶,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體現類似趨勢——從2020年底開始,辭職人數急劇上升。
據美國媒體報道,在法國和澳大利亞也有這一趨勢。另外在德國和新加坡等地,盡管潮流尚未成形,但有調查顯示,類似趨勢正在擡頭。
今年1月,致力于企業運營研究的“未來論壇”發布報告說,法國53%的員工、德國和日本55%的員工願意在明年尋找新工作。這一數字在澳大利亞升至64%,在英國升至60%。
領英公司1月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西班牙、荷蘭和意大利轉行的員工數量顯著增加。另外,約有58%的歐洲人表示,他們正考慮今年換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波潮流中,辭職並不等于放棄工作,而是意味著轉投另一份更令人滿意的工作。離開勞動力市場的仍然主要是退休人群。
然而,這一趨勢仍然引起各界關注,有評論稱之爲“分水嶺時刻”。
“我們看到的是一場‘大洗牌’,而不是‘大辭職潮’,”澳大利亞財長弗賴登伯格上月在一次演講中表示。
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一個月前強調,歐盟國家沒有“經曆‘大辭職潮’”。
長遠趨勢
據悉,“大辭職潮”一詞去年中旬開始流行,指的是在新冠疫情擾亂全球生活近兩年後,辭職人數空前增加。因此也有不少人認爲,這場百年一遇的疫情是造成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
然而,隨著更多研究展開,更多原因引起關注。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本月初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美國人去年辭職的主要原因是:薪酬低、缺乏晉升機會以及在工作中感到不被尊重。
還有觀點認爲,機會充足是造成這波人員流動的原因之一。近年來,零售和服務等行業面臨勞動力短缺,導致企業用人需求增加,甚至願意支付更高的工資來招聘員工。
人力資源公司萬寶盛華的地區董事總經理馬克·卡希爾表示:“在英國目前人才短缺如此嚴重的情況下,人們都相當有信心,准備跳槽。”
新加坡人力部也表示,未來幾個月預計會有更多員工辭職。尤其“在工資較低的行業,人們可能會爲了更好的機會而離開。而在對勞動力有強勁需求的行業,招聘和離職率預計會更高。”
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瑟夫·富勒和威廉·克爾則認爲,五個因素造成了美國勞動力市場的最新變化,分別是退休、搬遷、重新考慮(工作和生活)、崗位重組、不情願(回歸線下工作)。兩人將這五個因素總結爲“5Rs”。
不過,兩人援引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指出,這一波“大辭職潮”不僅是新冠疫情引發的短期動蕩,而是長期趨勢的延續。可以看到,2009年至今,美國辭職人數總體呈增長趨勢。
而在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帶來不確定性,更多員工爭取保住工作,辭職率甚至有所放緩。但在短暫停頓之後,隨著經濟刺激方案出台以及一些不確定性減弱,“大辭職潮”去年爆發。
影響幾何
不過,對于跳槽後的前景,各方說法不一。
美國哈裏斯調查公司一周前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五分之一的員工表示,後悔在過去兩年中辭掉了原來的工作。其中近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沒有恰當地權衡利弊。只有26%的跳槽者表示,他們對新職位感到滿意。
但皮尤調查發現,至少有一半跳槽者表示自身處境有所改善——工作收入更高、有更多晉升機會、工作與生活更平衡、更靈活。
但是,這一趨勢仍然引起擔憂。美國《財富》雜志刊文稱,如果沒有足夠的工人及時“返工”,這波“大辭職潮”恐將削弱美國的勞動力市場。
據悉,爲了保持足夠的勞動生産力,歐洲一些國家政府采用了“短時工作計劃”、提供補貼的方法。但有觀點認爲,這一趨勢短期內不會停止。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美國弗洛倫斯醫療公司副總裁賈·加內什認爲,新冠疫情是這波“大辭職潮”背後的推動力,但隨著員工仍然希望得到更好工作,這一現象將在未來以“不同形式”繼續存在。
不過,隨著俄烏沖突波及地區乃至全球經濟複蘇前景,勞動力市場也可能面臨新的不確定性。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陸依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