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戎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國際政治專業碩士研究生
8月7日,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簽署了《新加坡調解公約》(全稱爲《聯合國關于調解所産生的國際和解協議公約》,後簡稱《公約》)。目前已有中國、美國、韓國、印度、新加坡、哈薩克斯坦、伊朗、馬來西亞、以色列等在內的4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公約。調解的理念源于東方,有助于保持和諧的商業關系。該公約是第一個在法律體系之間架起橋梁的公約,反映了超越文化差異的全球共識。
回歸:國際貿易需要“缺失的第三方”
調解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在國內爭端中,當事各方通常利用充當調解人的中立第三方來協助解決爭端,避免訴諸仲裁和訴訟。這一機制成功的核心在于一個可靠的第三方背書,以及強有力的執行保障。
《新加坡調解公約》被稱爲國際爭端解決的強制執行框架中那個“缺失的第三方”。傳統上,當企業之間發生跨境貿易爭端,企業要麽依賴通過《紐約公約》執行的仲裁,要麽選擇訴訟。之所以選擇這兩種機制,是因爲法律判決和仲裁裁決肯定可以在國際上得到執行。目前,雖然調解是涉及跨境貿易爭端的國家的一種選擇,但執行情況的不確定性使企業顧慮重重。可以說,執行的強制性和有效性可以保證一種調解機制的效能發揮。利用一個強有力的調解公約來解決此類爭端,可以避免沖突升級或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因此,《公約》正是爲了賦予調解這一爭端解決方式以可信、可靠的國際效力,爲解決商業爭端提供上佳路徑,從而改善國際貿易環境並且維護企業間的長期關系。
尤其是在基礎設施項目中,世界各國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很大,這些項目本身也很複雜,相關協議通常牽涉的數額巨大、年限較長,涉及多個黨派,涉及多個司法管轄區,經濟和社會政治影響廣泛。除了項目開始前的計劃安排,一個良好的爭端解決機制在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同樣重要。中國“一帶一路”沿線的工程就曾遇到許多挫折,調解是解決此類爭端的好方法,它試圖以一種保持關系並允許項目繼續進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使企業更容易與跨境同行達成和解協議。
信心:多邊主義仍是時代的選擇
《公約》不僅僅加強了國際爭端的解決機制,還見證了各國繼續致力于建立一個以規則爲基礎的開放包容的國際秩序的不懈努力。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稱,新條約是“支持多邊主義的有力聲明”。在多邊主義面臨壓力之際,該條約將有助于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多邊主義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多邊機制在實現目標的方式選擇和制度構建過程中的複雜矛盾無法得以有效解決。雖然目前許多國際機制和多邊組織或面臨改革,或使人們喪失信心,或其做法背離了最初的目標,但解決辦法不是放棄多邊主義,而是改進它。
一個平等開放的世界經濟符合世界各國的利益。以規則和法治爲基礎的世界經濟秩序,允許根據商定的原則對各種貿易問題進行規範和管理,也保證了國家無論大小,他們的利益都將得到考慮。當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橫懸在多個國家上空的今天,許多國家仍然聚集在一起,做出有約束力的承諾:奉行多邊主義,對商業和經貿活動保持開放,致力于維護經濟全球化和平等自由貿易。
擔憂:美國退群的陰霾將持續籠罩
中國、美國、韓國、印度等國的積極參與增強了《公約》的影響力。同樣是具有貿易協調功能的多邊機制,美國對《公約》和WTO截然相反的態度卻令人玩味。《公約》只適用于個人、企業間的國際商事爭端,而不涉及政府間貿易爭端,所以美國並未表示反對,美國對待國際貿易的雙面做法凸顯其實用主義的一貫作風。但衆所周知,近年來美國奉行“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動辄揮舞貿易大棒,以私利爲度量、以權勢爲籌碼,對多個國家發動制裁。以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爲由,美國相繼退出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條約,在全球治理的立場上頻頻後退。
美國進群了,他離退群還會遠嗎?至少可以預見的是,雖然《公約》規定只要有三個簽署方落地生效,公約即可生效,但《公約》未來要持續發揮效力,仍有一條漫長而叵測的路要走。(責任編輯:毅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