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即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嬰幼兒、兒童、青少年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鈣、磷代謝紊亂,産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爲特征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中醫認爲,佝偻病是小兒在生長發育中,出現以脾、腎不足爲主症的疾病。腎爲先天之本,脾爲後天之源。導致脾腎虧虛的因素,一是胎中失養,二是調護不當。
佝偻病主要的特征是生長著的長骨幹骺端軟骨板和骨組織鈣化不全,維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鈣化不全。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是2歲以內(尤其是3~18個月的)嬰幼兒,可以在體檢時發現,也可能首發表現爲低鈣驚厥、生長遲緩、萎靡、易激惹或者嬰兒期易于發生呼吸道感染。
1.初期(早期)
見于6個月以內,特別是3個月以內小嬰兒。多爲神經興奮性增高的表現,如易激惹、煩鬧、多汗、枕禿等。此期常無骨骼病變,骨骼X線可正常,或鈣化帶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鈣下降,血磷降低,堿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活動期(激期)
當病情繼續加重,出現PTH功能亢進和鈣、磷代謝失常的典型骨骼改變。6月齡以內嬰兒佝偻病以顱骨改變爲主,前囟邊緣軟,顱骨薄,輕按有“乒乓球”樣感覺。6月齡以後,骨縫周圍亦可有乒乓球樣感覺,但額骨和頂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漸增厚,至7~8個月時,頭型變成“方顱”,頭圍也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樣組織堆積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觸及圓形隆起,從上至下如串珠樣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顯,稱佝偻病串珠;嚴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鈍圓形環狀隆起,稱手、足镯。1歲左右的小兒可見到胸骨和鄰近的軟骨向前突起,形成“雞胸樣”畸形;嚴重佝偻病小兒胸廓的下緣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溝或郝氏溝。
3.恢複期
以上任何期經治療或日光照射後,臨床症狀和體征逐漸減輕或消失。血鈣、磷逐漸恢複正常,堿性磷酸酶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療2~3周後骨骼X線改變有所改善,出現不規則的鈣化線,以後鈣化帶致密增厚,逐漸恢複正常。
4.後遺症期
多見于2歲以後的兒童。因嬰幼兒期嚴重佝偻病,殘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O型腿、X型腿、雞胸等。無任何臨床症狀,血生化正常,X線檢查骨骼幹骺端病變消失。
治療:
西醫:1.目的在于控制活動期,防止骨骼畸形。治療的原則應根據需要補充鈣和維生素D,口服維生素D一般劑量爲每日2000IU~4000IU,或1,25-OH2-D30.5μg~2.0μg,一月後改預防量400IU/日。大劑量治療應有嚴格的適應證。當重症佝偻病有並發症或無法口服者可大劑量肌肉注射維生素D,3個月後改預防量。
2.保證足夠奶量,及時添加轉乳期食品,堅持每日戶外活動。
預防: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可預防的疾病,如果嬰幼兒有足夠時間戶外活動,可以預防發病。因此,現認爲確保兒童每日獲得維生素D400IU是預防和治療的關鍵。
中醫方面:
1. 脾腎虛弱型:用複元散或補腎益脾散加減。
2. 腎氣虧損型: 六味地黃丸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