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滬深港通這一成功試驗後,ETF的互聯互通也終于在市場熱盼幾年後登場。
中國證監會、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6月28日聯合公告宣布,爲促進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共同發展,批准兩地交易所正式將符合條件的交易所買賣基金納入互聯互通機制。互聯互通下的ETF交易將于2022年7月4日開始。
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ETF互聯互通是中國金融市場持續開放的又一標杆性舉措。在今年全球資本市場受宏觀經濟、地緣政治、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對影響下,這對提振海外投資者信心有激勵作用。國際投資者通過北向滬深股通,可投資于83只A股ETF。瑞銀預計,ETF互聯互通將帶動A股市場的交易和資金量約10%的邊際增加。6月初以來北上資金淨流入達到730億元,海外資金仍有望繼續在下半年回流中國市場。
互聯互通機制積細流、成江海
2014年滬港通開通,2年後的2016年8月16日,深港通開通。至此,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也正因爲互聯互通機制的不斷成熟,MSCI等國際指數才基于該機制將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就此加速了國際資金流入中國市場的步伐。
起初的“細流”,到如今已成“江海”。2021年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超4000億元,爲該機制開通以來新高。
如今的ETF互聯互通則是又一個創舉。事實上,據記者了解,早在2016年,爲了便利和滿足兩地投資者管理對方股票市場價格風險的需要,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原則同意將共同研究合作推出其他金融産品,並已就ETF納入互聯互通的投資標的達成共識,待深港通運行一段時間,相關條件具備後推出實施。經曆了多年的沉澱,2022年7月4日開始兩地ETF終于正式聯通。
貝萊德發言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舉將有助促進兩地市場的資本流動,並推動中國內地和香港ETF生態系統的進一步發展。本地和全球投資者日後建立更多元化的投資組合時,可通過互聯互通獲得更廣泛的跨境ETF投資選擇。
此次,北向通方面對ETF的要求是,ETF成立超過6個月,過去6個月的平均規模超過15億元,80%權重的股票需要被囊括在互聯互通機制的股票池中。
房東明對記者提及,國際投資者通過北向滬深股通,可投資于83只A股ETF。ETF作爲更靈活便利的工具,將提升投資決策效率和豐富中國市場交易策略。尤其是涉及內地股票市場一些獨特的主題和稀缺的行業類型,令投資標的更爲豐富,對無論是投資型和交易型的海外投資者而言,均具有吸引力。而對于內地機構投資者以及適合的高淨值投資者,ETF互聯互通可優化投資組合,爲全球配置提供途徑和便利。“我們預計ETF互聯互通將帶動A股市場的交易和資金量約10%的邊際增加。”
關注流動性強的熱門主題ETF
國際投資者會偏好布局哪些內地市場的ETF?
對此,法國巴黎銀行亞太股票和衍生品策略主管呂成(Jason Lui)此前對記者表示,由于許多在香港上市的ETF在內地市場已經有類似構成,預計新股南下資金的活躍程度會相對較低。不過,北向資金將有機會進入在岸市場流動性更強的行業或主題ETF,如半導體、可再生能源、國防和食品飲料等。
對于國際投資者而言,中國的新能源板塊始終是香饽饽,關注ESG的歐洲資金等也往往會給予相關公司估值溢價。同時,該板塊長期滲透率提升的趨勢較爲確定,不僅受益于疫情後的恢複進程,也受到了政策扶持。
例如,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要求進一步部署穩經濟一攬子措施。其中,重點的政策支持包括:計劃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600億元;區域政策方面,深圳已發布30條促消費政策,其中包括對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給予最高不超過1萬元/輛補貼。6月以來,A股的反彈背後,新能源板塊扛大旗,累計上漲近10%,大幅跑贏同期上證指數。
近期消費也有起色,部分消費股開始反彈,高端白酒表現出色,貴州茅台重返2000元大關。某外資資管機構的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白酒的特點就是消費高度集中在春節、端午、中秋、國慶,這期間的銷售可能占到90%,4月占比較低,單月銷售率可能在5%,對白酒全年的業績影響不大。而投資者目前可能正在爲秋季的旺季提前布局。”
此外,國際投資者也關注中國半導體“國産替代”的機遇。貝萊德方面就提及,半導體國産化率低,中國的下遊客戶占了全球四至五成份額,國産化率只有10%~20%,中國玩家增長空間可期;同時,技術也日趨成熟,目前産品無需借助先進制程,技術與海外巨頭逐漸拉近,得到客戶廣泛認可,2022年可以開始加速替代;需求亦十分旺盛,産品持續供不應求,海外巨頭交貨期超一年,客戶導入國産芯片意願空前高漲,這相當于給了國內半導體企業“試錯”的機會。
下半年外資回流趨勢有望延續
事實上,國際資金自5月下旬開始重返中國市場,中國在岸、離岸股市的漲幅在全球抛售背景下顯得尤其特立獨行。6月,北向資金累計流入近730億元,這也是今年以來的單月新高。與此同時,上證綜指已經從5月最低的2800點區間邁向3400點。
這與前幾個月形成鮮明反差。外資對中國資産的抛售從2月持續到5月中旬,北向資金一度累計流出600億元左右,對中國債市的抛售更是逼近2000億元。
除了供應鏈擾動逐步緩和,另一外資回流的催化劑無疑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政策周期背道而馳,同時中國在近兩個月來不斷強化政策支持的力度,並將其付諸實踐。
“不乏新加坡大型基金對中國股市逢低吸納,甚至翻倍加碼,機構對于未來的經濟複蘇、邊境開放等仍抱有期待。”房東明對記者表示,中國多項5月重要經濟數據顯示經濟運行廣泛改善,各界預計經濟6月起有望加速恢複,經濟增長在二季度觸底反彈。
相反,美聯儲7月預計仍將加息75BP,並預計2023年利率將爲3.75%,而縮表從6月1日才剛剛開始,各界普遍預計最初幾個月的節奏會比較快,緊縮效應將繼續擴大。
瑞銀證券中國策略分析師孟磊對記者表示,曆史上來看,在地緣政治風險較低且全球市場波動性較低的時間段內,北上投資者往往會淨買入A股。“考慮到多重因素以及A股市場似乎已經觸底,我們認爲海外資金將在2022年下半年重回中國市場。”他稱。
在戰略性行業配置方面,全球投資者顯示出其對高端制造業(電動汽車/新能源相關)、耐用消費品(主要是家電)和食品飲料行業的明顯偏好。在戰術層面,北向投資者在今年二季度增加了對半導體、食品飲料、材料和資本貨物行業的配置。多數機構認爲,在2022年內,全球投資者將重新關注具有盈利穩定性和可預見性的成長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