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小的制度成本,帶來了最大的市場成效,爲世界開創了全新的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模式。”這是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在滬港通五周年之際做出的評價。
2014年11月17日,是中國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的一個起點。這一天,滬港通正式啓動,內地投資者可以在境內買到港股,香港投資者也可以直接買到A股。當時看似不起眼的“管道”式交易,卻爲之後的深港通、債券通、ETF通、滬倫通等創造了可能。
事實上,A股之後能夠順利納入富時羅素和MSCI相關指數,與滬深港通機制的建立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它們的評估框架下,QFII、RQFII雖然提供了交易便利,但限制依然較多,而互聯互通機制對各類限制的打破,才爲國際指數將A股納入創造了可能。
“受益于港股通,內地投資者目前在港股的交易占比明顯提高,這推動了港股市場流動性的提升。”覓確投資楊豔觀察到,北上資金也在不斷流入,成爲A股的重要參與者,同時爲更多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開放帶動改革深化
五年前在滬港通開通當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它的年度大事記中這樣記載: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啓動,本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同時舉行了開通儀式。滬港兩地證券市場成功實現聯通,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進入新紀元。
經過五年運行,滬深港通機制較爲成熟,交易規模持續增長,內地與香港市場相互重組。目前內地投資者持有港股的市值已近萬億港元。
港交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31日,南向港股通五年累計成交8.748萬億港元,累計9870億港元內地資金淨流入港股。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交易港股的持股總額持續攀升,從2014年底的131億港元,增至9995億港元。
截至發稿,滬深交易所沒有公布五周年累計數據。不過,去年底公布的數據顯示,滬港通四周年累計成交就已超10萬億元,深港通兩年累計成交超過4萬億元。
回顧五年來資本市場在對外開放領域的進展,可以清晰地看到兩條發展脈絡。
一是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持續擴大。滬港通之後,深港通開通,且交易規模及機制持續優化。隨後,2017年債券通啓動,2019年4月中日ETF互通簽署、6月滬倫通啓動。
相比滬深港通在同一個時區交易,滬倫通面臨跨時區、跨文化的更大障礙。不過,在滬港通啓動後不久,上交所與倫交所就開始努力將構想落地。經過四年多時間的籌備,以CDR爲交易形式的滬倫通正式開通,成爲互聯互通機制的又一創新。
如今,互聯互通機制已經成爲境內外資本市場開放的一個重要選項。11月12日,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談及中國與新加坡資本市場合作時就表示,要通過“創新金融産品和金融服務”等方式,推動雙方互聯互通機制的建設。比如,計劃研究支持新加坡在華投資基礎設施項目通過公募REITs融資。
二是“開放促改革、改革促開放”的互相帶動。滬深港通開通,讓A股加入國際指數更加順利,而外資對A股投資意願的加大,也讓境內市場改革更加迫切。
改革開放是新時代發展中國資本市場的必由之路,是推動全球資本市場共同繁榮的重要動力。基于這樣的判斷,今年6月,在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宣布了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9項政策措施。
這九條內容分別是:一是推動修訂QFII/RQFII制度規則,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中國資本市場;二是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允許合資證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境外股東實現“一參一控”;三是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合理設置綜合類證券公司控股股東的淨資産要求;四是適當考慮外資銀行母行的資産規模和業務經驗,放寬外資銀行在華從事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的准入限制;五是全面推開H股“全流通”改革,更好服務企業發展;六是加大期貨市場開放力度,擴大特定品種的範圍;七是放開外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私募産品參與“港股通”交易的限制;八是研究擴大交易所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拓展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渠道;九是研究制定交易所熊貓債管理辦法,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發債融資。
而在過去的四個月中,上述內容中多項已經先後落地。比如第五條,證監會11月15日剛剛宣布,全面推開H股“全流通”改革。
“共同市場”生態重塑
滬港通不只改變A股,也在深遠地影響著港股。互聯互通,一場“共同市場”的生態重塑。
一位港股市場人士分析稱,由于港股市場的海外機構投資者占比較高,與A股的研究邏輯和估值方法存在差異。港股經常成爲“估值窪地”,諸多兩地挂牌企業也都存在較大估值差。但伴隨互聯互通“共同市場”的形成,不同市場投資者的結構都趨于多元化,投資研究和交易模式也在彼此融合。
從制度上來看,滬港通的創新體現在實現了兩地投資者到對方市場直接交易,與對方市場的投資者在同一個交易場所交易,形成一個流動性池子,遵守對方市場交易機制。此外,互聯互通的交易制度還在不斷完善,提高投資便利性。目前,滬深港通的跨境交易總額度已沒有上限;僅保留每日額度控制,較此前也有大幅提升,而交易標的也在不斷擴容。
從數據上,能更爲直觀地發現互聯互通制度帶來的影響。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港交所主板和創業板市場共有2395家上市公司。其中,來自內地的上市公司數量占比達到50%,對應市值占比達到68%;而這些企業的日均成交量的占比則達到79%。不斷流入的南下資金,是占比不斷提高的重要原因。公開數據統計顯示,滬深港通的南下資金在今年3月至10月保持淨流入,在8月與9月期間還創下過單月峰值。
楊豔表示,南下資金正在改變港股市場的生態,提高港股市場流動性。有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底,內地投資者在港股市場的交易額迅速提升,已經成爲占比最高的非本地投資主體。
北向交易也保持強勢,單日交易再上高點。港交所最新發布的三季報顯示,受A股進一步納入明晟(MSCI)、富時羅素及標普道瓊斯指數的利好因素帶動,滬深港通的北向交易保持強勢,平均每日成交金額385億元人民幣,創季度第二最高紀錄。這也直接帶動港交所三季度業務收入增長。今年前三季,港交所滬深港通收入及收益達到7.58億元,去年同期的收入爲5.21億元。
“滬深港通已經成爲外資進入A股的重要渠道。”楊豔表示,隨著滬港通制度的落地,外資配置A股配置有了更多的選擇路徑。而相比QFII與RQFII,滬深港通的額度限制少、結算機制便利、資金劃轉靈活,交易成本更低;這都有利于外資機構的投資交易,投資回報也進一步增厚。
“核心資産”吸引全球資金
互聯互通機制的平穩運行,爲全球資金尋找優質“核心資産”提供了更多路徑選擇。外資已經成爲A股重要參與者,並有長期增配趨勢。
“如果回顧2016年以來的A股行情,會發現高ROE、高盈利增速、低PB、低波動的股票更受資金青睐。我們認爲這種投資風格,與外資的投資標准相吻合。這種變化背後,應該與互聯互通機制落地、MSCI擴容而帶來的外資增配A股進程有關。”楊豔稱。
A股市場的龍頭和藍籌,是最受青睐的標的。滬股通成交額占比較高的包括貴州茅台、恒瑞醫藥、中國平安和伊利股份等;深股通中的科技龍頭也頗受外資青睐,格力電器、五糧液、海康威視等深股通成交占比居前。
富蘭克林鄧普頓中國股票投資管理總監朱國慶分析,中國資本市場近年來保持積極開放的姿態,並且步伐明顯加快;而開放不僅包括投資准入的開放,還進一步擴展到機構准入的開放,這都推動著外資配置A股的趨勢。
而從外資的內在需求的角度來看,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保持較可觀的增長態勢;A股與其他股票市場相關性低,可以提升組合風險收益,國際指數公司紛紛積極增加A股權重。“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海外資金會持續增加A股的配置,成爲A股市場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短期的市場波動不會影響到長期趨勢。”朱國慶稱。
他還表示,外資增配A股的過程中,A股和國際市場的聯動也會增強,對A股市場投資風格可能會産生深遠影響。
一方面,外資自下而上選股和基本面分析可能會被越來越多投資者認可,推動高質量公司的估值回歸並産生估值溢價,市場資源配置作用有望得到更好發揮。此外,外資的持股相對長線,並對估值敏感,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