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楊歡
每經記者 謝陶 攝
提到新加坡,很多人的印象是國土面積狹小。的確,新加坡的面積只有720平方公裏左右,人口密度長期排名世界前三。
但新加坡有著另一個標簽——花園城市,一直以來其以優越的城市生態環境而廣受贊譽。數十年來,新加坡花園城市建設的進程和軌迹如何?理念有著什麽樣的變化?又是如何解決土地資源缺乏與打造城市公共空間時遇到的挑戰?
近日,在成都舉行的首屆公園城市論壇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到新加坡國家園林署署長蔡福祥,在他看來,從“花園城市”到“花園裏的城市”,新加坡的城市建設理念一直在不斷更新和完善,而最近5年,新加坡開始提出“親生物的(Biophilic)花園城市”概念。
國土狹小 大力“造綠”
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面積只有720平方公裏左右,人口密度長期排名世界前三。而北京管轄區面積超過1.6萬平方公裏,是新加坡的22倍還要多,人口密度遠不如新加坡。
毫無疑問,國土面積狹小和人口密度大,以及天然資源缺乏是新加坡在打造城市公共空間時遇到最主要的挑戰。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就圍繞著打造花園城市出台了許多政策,計劃在短時間內將新加坡打造成一個適宜工作與生活休閑的城市。新加坡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可以吸引來大量外來投資,利用外部的資源發展城市。”蔡福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1963年,李光耀就開展了新加坡首次大規模植樹活動,力圖迅速增加綠地面積。在推進花園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新加坡政府有著不同的優先級。很早制定了嚴格的城市規劃,把新加坡10%的土地用來建造公園和自然保護區。
蔡祥福補充道:“我們一開始重心放在綠化工作上,尤其注重道路綠化,改善交通環境。同時在人口密集的住宅區推進施工造園,調節局部小氣候,讓城市居民最直觀地感受到城市生態的變化。”
新加坡地處熱帶地區,日照時間長,雨水充足。蔡福祥表示:“新加坡政府悉心地挑選了許多觀賞價值高的熱帶景觀植被,逐漸改變了城市的風貌。”
爲了打造宜居的環境,新加坡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記者了解到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在短短時間裏從最初二三十名員工已經發展到了現在1400多名員工。政府在大力出資建設生態空間的同時,也積極號召社會企業參與到各類環保項目中來。
不斷推進“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
新加坡有許多密集的高層建築。除了發展地面空間的綠化外,近年來新加坡政府還積極推動建設“空中花園”,推廣“垂直綠化”(Vertical Greening)和“屋頂綠化”(Roof Greening)。
國家公園局城市生態研究中心負責研究垂直綠化科技,國家植物園的研究部門集中精力研究適合植物的生態環境。同時,國家公園局還與市區重建局合作,以稅收折扣等優惠的刺激政策,鼓勵開發商在大廈的立體空間上種植密集的綠色植物。
“我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資助開發商建設‘空中花園’。並且要求開發商和政府簽訂5年的合約對‘空中花園’進行有效維護。” 蔡祥福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專門還設立了“花園城市基金”,主要用于公園建設或垂直綠化項目。
其實,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導外,市場因素也在起作用。事實上,近年來許多新加坡居民在購房的時候逐漸重視“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許多開發商也將其作爲一個賣點。如果缺少這些的話,樓盤在市場上就會缺少競爭力。因此新加坡政府的號召能夠得到市場的積極響應。
蔡福祥補充道:“平時,一些商家和企業會主動捐獻款項支持我們的環保項目。比如我們有一項個人植樹計劃,企業捐獻資金,發動公司員工在公園植樹。”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新加坡國家公園局還推出了一項名爲“錦簇社區”的社區園藝計劃。居民可以自己購買樹苗和花種,在公共住宅區、學校、醫院的公共草坪,或私人住宅區的路邊草坪種植自己喜歡的花卉、蔬菜、香料和果樹,建立自己的“社區花園”。
以人爲本 打造“康療花園”
記者從新加坡政府網站上查詢到新加坡65歲以上的老齡化人口與總人口的占比從2008年的8.7%上漲至2018年13.7%的水平。
“新加坡是一座老齡化的城市,也是亞洲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擁有龐大的老年人群體。我們需要考慮他們的切實訴求。因此,我們在現有的成熟的花園體系裏專門打造服務于特殊群體的’康療花園’。”蔡福祥告訴記者。
此前,新加坡公園署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健康學院參與設計,專門修建了一座針對失智症患者的“康療花園”,主要面向認知症老人及年長者。在這座花園中,有色、香、型不同的植物,結合不同的座椅,能觀察到不同形狀、顔色的花草,保證四季有不同顔色的花。水泥道路地面拓印了各色植物的葉子,因爲老人經常是低頭走路,因此地面鋪裝也很重要。同時還有可供老人進行各種園藝手工活動的區域等。
蔡福祥向記者透露:“我們目前正在推進10個康療花園的建設項目。有許多企業捐獻了資金建造康療花園。在打造公園城市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加人性化的措施,照顧到不同的群體。”
不僅“親人” 還要“親生物”
其實,公園城市除了以人爲中心,滿足人的需求以外,後期還應注重促進保護生物多樣性。蔡福祥向記者介紹了新加坡城市建設理念的變化過程: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是朝著“花園城市”建設,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朝著“花園裏的城市”建設。而最近5年,新加坡開始提出“親生物的(Biophilic)花園城市”概念。
公園不僅僅可以作爲康樂的地方,還可以營造成更多物種的保護區。這樣不僅能爲本地物種提供更多的棲息地,還讓小孩子從小就了解到自然生態,對他們進行生態啓蒙教育。
目前,新加坡有3900多種樹種、295種蝴蝶、117種蜻蜓,每年有360多種鳥飛來新加坡。國家公園局還刻意引進了能吸引鳥、蝴蝶和蜻蜓的樹種以及各種顔色的蝴蝶和鳥類。
新加坡不僅僅只是一座“親人”的,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還正在成爲一座“親生物”的具有生物多樣性特色的城市。
記者了解到,新加坡植物園在2015年就申遺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名錄。這是亞洲第一個申請成功的植物園。“這與我們長期地投入,不斷地提升與優化植物園物種,提升植物園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密切相關,” 蔡福祥向記者表示。
最後,蔡福祥強調,在建造好園林之後,一定要重視園林的科學管理,尤其是園林的可持續發展。
封面圖出處 攝圖網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