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單軌從11月初開通,到本月初已經滿月了。這一個月裏,蕪湖單軌的客流強度低至0.16萬人/公裏。根據以往的經驗,軌交開通首月都會有大量的“嘗鮮客流”,尤其是對于首次開通軌道交通的城市以及這種可以“看風景”的高架線路來說,這種“新鮮勁”甚至會持續超過一個月。在強大的嘗鮮客流的加持下,蕪湖單軌客流強度尚且如此之低,隨著嘗鮮客流的逐漸散去,可以預見的是蕪湖單軌的運營成績會更加慘淡。
但是麻煩還不僅僅是客流慘淡這麽簡單。真正的麻煩還沒有到來。
相比于修建地下鋼輪鋼軌軌交而言,修建高架膠輪混凝土軌道軌交(單軌,雲軌,雲巴,APM等)的成本要低得多,相對應的審批門檻也低得多。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片
但是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膠輪混凝軌道軌交,總是離不開“高故障率”和“高維護成本”,其中高架形式的甚至還帶來了“環境汙染”的困擾,因此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都不把它放在主力線路上,而是放在了客流壓力小的機場線或者郊區線上。即便如此,也不乏不勝其擾,“拆之而後快”的。比如2016年新加坡SMRT公司受困于武吉班讓輕軌系統(橡膠輪胎+水泥軌道+自動駕駛龐巴迪APM)的高故障率,打算拆除整個武吉班讓輕軌系統,但考慮到其他因素,最終只是在2019年拆除了其中客流較少的C線。
世界上第一條單軌于1888年在愛爾蘭誕生,世界上第一條地鐵誕生于1863年在倫敦誕生,兩者幾乎同歲。但“雙胞胎兄弟”如今各自的應用廣度是如此天差地別,必然有其原因。
我們都知道單軌爬坡能力強,因爲它使用了橡膠輪胎,摩擦系數大。但任何學過初中物理的讀者都知道,這樣的設計必然會帶來高耗能,高磨損的問題,以及由此衍生的環境汙染問題。而且混凝土軌道的磨損也非常嚴重,修複液很麻煩,進一步推高了整個線路的維護成本。這只是一種爲了解決直線電機列車出現前,地鐵在特殊條件下無法使用而搞出來的權宜之計,蕪湖本身也並不需要這麽強大的爬坡能力。
根據重慶軌交公司的實際測算,同樣線路條線下,單軌的理論客均能耗比B型地鐵高28%之多。而且橡膠輪胎的高磨損決定了單軌需要經常更換輪胎,但是目前廢棄橡膠輪胎有“黑色汙染”的惡名,因爲並沒有很好的無害處理方法。
此外,單軌的特征注定其大部分是露天線路,再加上橡膠輪胎和混凝土軌道的使用,車輛防滑更加困難,所以難以應付雨雪天氣,由雨雪天氣導致的晚點甚至停運事故不勝枚舉。蕪湖市運達軌道交通建設運營有限公司也明確表示,在遇到雨雪等惡劣天氣時會進行“行車調整”。
所以,爲了前期省錢,建了一個中看不中用的“花瓶”,不僅沒什麽客流,還要面對高昂的維護費用和不時的晚點停運,真的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