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第十二屆泛太平洋海運亞洲大會(TPM Asia Conference)在深圳舉行。大會從2020年環保新規、貿易關稅與運力供需等方面,探討了集裝箱航運業不斷變遷的景象及其影響,爲供應鏈參與者提供了頗具價值的信息。
大會邀請到了業內分析師、行業領導者與經濟學家,對限硫令、中美貿易戰等集裝箱航運業正面臨的複雜市場情況與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和預測,分享了對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看法。
限硫令:高額成本需要傳遞
航運業限硫新規將于2020年1月正式生效,各班輪公司也開始尋求符合限硫要求的措施,目前主流的限硫措施包括使用低硫燃油、安裝脫硫塔(scrubbers)以及訂造LNG動力船。但無論是哪種措施,都將給班輪公司帶來巨大的額外成本。
此外,全球前幾大班輪公司于近期接連公布燃油附加費標准,標准實施後,成本將轉移給供應鏈其他環節。
美國總統輪船(APL)首席執行官Nicolas Sartin(左二)
對此,美國總統輪船(APL)首席執行官Nicolas Sartini稱:“我們的客戶也在逐漸了解限硫令,大家也有些討論和爭議。此外,技術上也會有不確定性,比如跨地區的兼容性等。對于APL來說,我們要提高燃油經濟性。此外,可能會調整船舶速度,評估減速航行,也會把一定成本轉移到客戶身上。對于附加成本,我們和客戶一樣,需要透明度,我們會采取措施讓客戶了解面臨的額外成本有哪些。”
他還補充說,承運人把成本轉移給客戶是比較困難的,但這一做法是別無選擇的。
金星輪船董事總經理Dan Hoffman(右一)
以星航運旗下金星輪船公司董事總經理Dan Hoffman稱:“很多客戶並不了解船用燃料的價格與市場波動,燃油成本一直在漲,我們需要同客戶分擔。而使用脫硫塔是一種周期性的方案,LNG動力船成本則更高。”他還認爲,燃油額外成本應從綜合費率中剝離出來。
對于貨主質疑的燃油附加費透明度問題,Philip Damas表示,在IMO低硫環保要求下,貨主想了解承運人收取額外費用涉及到的成本分配問題,而德魯裏會向貨主提供成本計算器,幫助其與承運人進行更好的協商。
貿易關稅:短期影響不明顯,長期影響二三年內顯現
今年3月以來,中美之間貿易戰不斷升級,引發了集裝箱航運業的強烈關注,集裝箱運輸或將遭受沖擊和影響。
德魯裏董事兼供應鏈顧問總監Philip Damas
德魯裏董事兼供應鏈顧問總監Philip Damas就貿易關稅對貿易增速影響發表了觀點,他認爲:“同2016年相比,需求有所放緩,而2017年又有了一定反彈,但需求增長整體看來是不規則的、疲軟的。在第三季度,貿易關稅加重了貿易放緩的趨勢。”
而對于貿易關稅産生的影響將何時到來,幾位發言人認爲,短期內影響是有限的,而長期影響在若幹年內或將體現。和記港口信托首席執行官嚴磊輝(Gerry Yim)表示:“短期內要將生産制造進行轉移,成本是比較高的。中短期看來,美國消費者要爲關稅支付更多的錢,關稅上漲,總要有人買單。從長期看,影響將在兩三年內體現。”
拓領集團全球貨代部總裁Thomas Knudsen與香港美國商會運輸及物流委員會主席、絲路顧問公司廣告合夥人及運輸部主管Gavin Dow也發表了類似觀點,認爲工廠的遷移並非易事,短期看來貿易關稅影響不會特別大。
此外,大會還探討了運力過剩、供需平衡等問題。有發言認爲,當前各地區存在運力不均等狀況。大會還強調了新興技術對于行業的深刻變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次TPM Asia會議添加了技術“創新大討論”環節,深入討論技術將解決何種問題。
大會上,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PSA)總裁陳聰敏(Tan Chong Meng)還就“物流業的未來”這一主題發表了主旨演講,分享了他對航運、供應鏈物流、貿易便利化,以及改變行業的新技術的看法。
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PSA)總裁陳聰敏(Tan Chong Meng)
他表示:“新技術創造新機會,也驅動著行業發生種種改變。我們必須了解行業正在發生哪些變化。可再生能源、合規燃油引領著制造業發生變化,人工智能、物聯網都在影響著供應鏈管理。面對很多挑戰,我們不能再用老方法。”
演講的最後,陳聰敏用八個字表達了對行業的美好期許:摒棄割據,協作共贏。
本次大會爲期兩天,在10月11日的會議中,貨主評審團將對技術提供商的解決方案進行評估,選擇最令人信服的技術提供商。
IHS Markit總裁兼亞洲及全球客戶管理負責人Shane Akeroyd,IHS Markit海事與貿易部門JOC雜志及JOC Events執行主編Chris Brooks,以及IHS Markit海事與貿易部門JOC雜志全球港口高級編輯Turloch Mooney爲大會致開幕辭,大會還特別邀請了深圳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慶生發表了講話。
TPM Asia 是全球航運業最具影響力的會議之一。此次年度盛會吸引了全球超一千位航運業的領袖和精英,同時爲貨主和班輪公司搭建了尋求全新商業機會的平台。
資料來源:中國船務周刊 勤運鏈LL編輯整理
1.本文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
2.本文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