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牛財經,作者 | 黑桃與長劍
萬衆矚目之下,又一只東南亞巨頭在美股冉冉升起。
美東時間12月2日,來自新加坡的科技獨角獸Grab正式完成與Altimeter Growth Corp.的合並,以SPAC模式登陸納斯達克,其首日一度高開至13.29美元,漲幅達20%。不過,Grab股價很快便轉跌。截至12月3日美股收盤,Grab股價已跌至8.99美元,市值則爲355.04億美元。
不可否認的是,曆經近十年的發展之後,Grab在東南亞的商業地位已經舉足輕重——由打車、送餐和金融服務組成的“Grab生態圈”自獅城新加坡輻射而出,將東南亞四百余座城市、數以千萬計的司機、外賣送餐員和中小商家囊括其中。但另一方面,擴張行爲也爲它招來了不少麻煩,這不僅包括Gojek、Tokopedia、Shopee、SeaMoney等相關業務領域的競爭對手,還有來自東南亞諸國的法律監管風險。在可預見的未來,Grab要面對的挑戰還很多。
從“乞討般的日子”到逼退優步,Grab何以登上頂峰?
盡管Grab如今的總部在新加坡,但它實際上發迹于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2011年Grab剛在此地創立時,其團隊規模還相當小——牽頭者是陳炳耀(Anthony Tan)和陳慧玲(Hooi Ling Tan)二人,蘇頓·托馬斯(Suthen Thomas)則擔任技術顧問,領導一個三人開發小組。
最初,這支小團隊的想法是開發一個令出租車出行更加安全的應用,原因很簡單:彼時東南亞的出租車行業充斥著各類社會不良人物,風評實在難言良好。按照托馬斯的話來說,馬來西亞出租車司機的名聲“簡直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陳炳耀也曾在采訪中屢屢提起創業早年的驚險刺激,比如和幕後身份是軍火販子的出租車公司老板談生意之類。
抱著這樣的想法,打車軟件GrabTaxi就此誕生。而對于陳炳耀及其團隊而言,第一個難關就是招募司機,畢竟出租車行業利益鏈複雜,願意爲Grab服務的人並不多。爲了說服足夠多司機下載GrabTaxi,團隊不得不挨個去敲那些等待修車的出租車窗戶。正常情況下,這種方式成效寥寥——據陳炳耀回憶,10個司機中能有兩個同意試試看就已經是萬幸了。
“那是乞討一般的日子。”陳炳耀說。
所幸,陳炳耀比其他草根創業者幸運得多,因爲他有著來自家族的援助。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年,陳家組建的陳唱汽車就已成爲了日産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生産分銷商,到陳炳耀獨自創業時,陳唱汽車已經成爲一家跨國集團,業務涉及汽車、房地産、金融等。這種情況下,家族衆多政商渠道、資源及信用背書對陳炳耀的支持無疑是巨大的。
在關系網的支持下,Grab甚至在創業早期就拿到了不少銀行貸款,同時還于2014年獲得了淡馬錫的投資。2014-2016兩年間,Grab又連續完成了六輪融資,募資額達到14.4億美元,股東名單中不乏紀源資本、軟銀、滴滴等知名企業及機構——這是其他創業者難以想象的。
儲備資金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Grab得以實施其他打車軟件難以做到的經營方針:本地化,這也是Grab多年以來的殺手锏之一。
針對東南亞乘客想打車卻又擔憂人身安全的心理,GrabTaxi推出了與朋友共享車程、實時跟蹤乘車人等功能,還采取一口價的計價方式,且允許用戶查看附近出租車並且預估車費,將乘車信息最大限度透明化。在不同的國家,Grab也會根據當地需求推出不同服務,例如其在越南胡志明市就大力推行摩托車出租服務,而在印尼則提供自行車租賃業務GrabBike。
憑借不間斷的補貼政策和本地化戰略,Grab在2015年就已經在東南亞的6個國家28個城市紮下了根,車隊數量也達到16萬之多。這之後,它不僅遠遠超越了TaxiMonger、Easy Taxi等對手,還硬生生攔住了來勢洶洶的優步,迫使後者在每個城市都打起拉鋸戰。2018年,優步的主動撤退將這一戰事畫上了休止符,而彼時的Grab已經將用戶規模擴展到了驚人的6.2億,隨後又通過“停戰協定”接手了優步東南亞業務,其規模進一步膨脹。
“超級應用”,超級燒錢
極力擴張打車業務的同時,Grab也開始積極探索其他業務,例如金融。
2016年1月,Grab推出了基于二維碼的移動支付服務GrabPay,並很快在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市場展開服務。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服務不僅可以運用于打車支付,也可爲電商平台/實體店購物、食品配送和資金轉賬提供支持。此外,它還在後期涉足類似花呗的“Pay Late”服務,以及中小企業貸款、保險業務等。
從Grab對金融業務的發力範圍中,我們可以一窺它制霸東南亞金融領域的野心。不過,它真正成爲人們口中的“超級應用”,還要等到逼退優步之後。
收購優步在東南亞的業務後,Grab獲得的不僅是出行領域現成的客戶與人才,優步此前布局的UberEats也讓它在食品配送方面有了極大提升。基于此,Grab做出了自己的外賣業務:GrabFood。這之後不到兩個月,Grab又和東南亞食品配送提供商HappyFresh展開合作,建立了自身專屬的食品配送體系GrabFresh。自此,它作爲外賣平台的短板已經全部被補齊。
“優步和Grab的合並,迅速推動後者進入了超級應用軌道。”一位先後于優步和Grab任職的高管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評價這次收購對于Grab的意義。
目前,東南亞數個市場仍然處于藍海狀態。根據調研機構Euromonitor的統計,東南亞2020年在線點餐的滲透率僅爲12%,而按需出行的滲透率更低,僅有約3%。此外,東南亞金融市場的滲透率也同樣低下,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該地區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6個沒有銀行賬戶或銀行賬戶不足,並且絕大多數商業交易繼續以現金形式進行。
龐大的市場機會之下,規模化的新業務明顯讓Grab的財務報表增色不少。2019年,Grab還因爲巨額補貼等因素處在負營收狀態,進入2020年後,其很快成功將營收轉正至4.69億美元。成本降低固然是Grab收入提升的因素,但因新業務增加而導致的銷售額增加也不應被忽視——從財務數據來看,2020年Grab的調整後淨銷售額爲1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55%。
當然,Grab時至今日依然處于虧損之中,這點是成長型互聯網公司避不開的一道坎。根據Altimeter Growth Corp.發布的證監會文件,Grab在2019年虧損了高達39.84億美元,2020年,這一數字有所下降,但依然達到27.42億美元之多。
考慮到Grab當前仍然在加碼新業務,比如GrabRental、GrabKitchen等,它未來勢必要在各地加大投入和補貼以吸引新用戶。此外,Grab還在東南亞各國面臨激烈的競爭和來自各國政府的監管。這種種因素影響下,指望其在短時間內盈利恐怕不甚現實。
挑戰者與監管並立,東南亞掘金之路從不簡單
當下,在Grab的諸多敵人中,最令它頭痛的無疑是Gojek——這家出行公司自2015年創立以來一直在Grab和優步的陰影下進行擴張,以摩的爲主要發力方向的它,起初並未被兩家巨頭注意到。但等到優步敗退東南亞市場後,Grab卻驚訝地發現,Gojek已經乘機占領了東南亞大部分摩的市場,並開始向它的腹地網約車領域滲透。
Gojek的野心不只是出行市場,而是成爲另一個“超級應用”。和Grab一樣,它此前也得到了衆多資本的支持,身後不乏騰訊、美團、谷歌、京東、PayPal等知名企業。Grab開始擴張業務範圍時,它幾乎在同時開始了對這些新領域的進攻。如今,它們已經在很多領域發生了直接交鋒,例如同城配送領域,Grab組建的GrabExpress 就遭到了來自Gojek旗下GoSend的迎頭阻擊;在貸款業務方面,Gojek也有PayLater以應對Grab的GrabFinance。
Gojek對Grab造成的威脅在今年6月陡然增強,那時,它與另一家外賣巨頭Tokopedia達成了協議,以180億美元的交易正式合並爲科技公司GoTo,並一舉成爲印度尼西亞最大的科技集團。根據外界的預測,這家新公司的總估值已經非常接近200億美元。
合並後的GoTo毫無疑問將是東南亞新的巨頭。目前來看,GoTo每月有超過1億活躍用戶、1100余萬商家和200余萬名司機,整個GoTo集團的業務體系占據了印尼1萬億美元GDP的2%,合並後的雙方優勢互補,預計份額將進一步提升。
除了Gojek之外,Grab還要面對“東南亞小騰訊”Sea的挑戰,後者的進攻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當下,Sea擁有數字金融服務業務SeaMoney——這一業務是由它的遊戲支付板塊發展而來,此外還整合了旗下支付業務AirPay、電商平台Shopee的支付業務和小貸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Sea還在去年初拿下了新加坡金管局頒發的數字銀行牌照,這意味著它可能會開辦一家類似騰訊微衆銀行的數字銀行。
比起來勢洶洶的對手們,零工經濟這一引人爭議的模式同樣應令Grab警覺。
零工經濟模式下,工作者和平台間的勞務關系一直難以定性,福利、人身保障方面也不如正常員工關系那樣清晰透明。但若是不依賴這一模式,平台的虧損漏洞和增長速度問題勢必會更嚴重,而平台爲了減虧,成本很大概率也要落到工作者和消費者身上。
在國家衆多的東南亞地區,Grab被監管政策打壓的概率並不小。一旦它迫于某些國家的監管政策將旗下司機、外賣配送員等認定爲雇員,那麽它勢必要支付大量費用來補償這一群體,如果它不將這一成本轉嫁到消費者頭上,最終要面臨的虧損可能是今天的數倍之多。
此外,Grab肆意擴張的金融服務也已受到了來自東南亞各國的重視。今年2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就曾公開表示,雖然先買後付(BNPL)服務用戶逐漸增加,但針對相關領域的監管卻依舊缺乏。如果消費者不小心超支,將對整個群體造成潛在的財政損害。基于此,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已經計劃出台法律對服務平台進行審查。
對于Grab而言,東南亞市場的成長空間還很大,即便遇上了這麽多麻煩,它也能用時間去撫平一切。但問題在于,它現在是一家上市公司,而華爾街的投資者們願不願意給它這麽多時間還是未知數——當下,“零工經濟概念股”早已不是市場上的香饽饽,如果Grab不想遭遇優步經曆過的股價滑鐵盧,那它就必須拿出實力,證明自己配得上這數百億美金的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