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鄭和
鄭和,明朝航海家、外交家。爲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積極作用;鄭和本人,也在這一曆史事件中展現出其外交才能、軍事謀略以及精神品質,並贏得世人的尊重和紀念。
(鄭和下西洋航線)
鄭和下西洋,也是媽祖信仰在海外之偉大傳播曆程。據史料記載,鄭和每次出海之前都要拜一下媽祖。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使人們對海洋産生恐懼,在船隊航海中,人員存有這樣的恐懼心理,就很難完成航海的事業,所以人們願意相信有一種更加強大的超自然力量,來遏制這些在災難的發生,來保證人們航海的安全。 鄭和選擇了媽祖來作爲七下西洋的思想、精神的寄托,爲七下西洋的成功奠定基礎。鄭和下西洋至今已600年,媽祖文化的不斷演繹和發展,與鄭和七下西洋重視媽祖文化的決策是分不開的。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朝後,就極力推波助瀾,描繪一些媽祖靈驗的情景,還付諸行動,如奏請朝廷褒封修建媽祖廟。奏章得到明成祖朱棣的批複,下诏在南京龍江建天妃宮,並特加“護國庇民靈應弘仁普濟天妃”封號。
鄭和爲了使更多人信仰媽祖,把祭拜媽祖活動規格化。奏請皇帝,由皇帝下旨來訴說媽祖的靈驗和功勞,然後對媽祖進行褒封,還由皇帝頒發诏書建造媽祖廟。之後,鄭和每次下西洋回朝都奏請朝廷對媽祖進行褒封,到處修建媽祖廟,這一切都是在宣傳媽祖的靈驗,使各次下西洋中將士們對媽祖有了連續性的依托。
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媽祖研究專家周金琰先生說:“鄭和下西洋,選擇福建作爲中途候風點,除地理因素、物資因素外,也依托媽祖作爲精神支柱來戰勝困難。媽祖信仰文化也在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在全國各地有很多地方,把鄭和下西洋與媽祖文化都連在一起。如今,媽祖文化成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部分,成爲維系中華民族思想感情的紐帶,成爲聯系海內外華僑華人的橋梁時,其中應有鄭和的一份功勞。
(鄭和下西洋雕塑)
“承蒙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佑之德。”在江蘇太倉和福建長樂的兩處天後宮,屹立著兩塊有數百年曆史的石碑,《番事運之記》《天妃靈應之記》兩則碑記分別镌刻其上,詳細記錄了一段輝煌壯麗的航海故事。這兩篇碑文的作者就是航海家鄭和,碑文中“天妃”是媽祖的別稱。七下西洋,長達28年間,鄭和把媽祖信仰帶到航海的船隊裏,也帶到了船隊途徑的異域國度裏。
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世界各地的媽祖廟宇
馬來西亞槟州瓊州會館天後宮
原在馬來西亞槟州槟城義興街,始建于1886年。1895年移建于南華醫街。最早稱天後宮,1925年改稱“瓊州會館”。1995年瓊州會館一百周年時重修。會館與天後宮合二爲一,祀媽祖。
新加坡天福宮
坐落在新加坡直落亞逸街,華人稱這裏爲源順街。始建于1839年。天福宮建築群爲正統中國閩南風格。其平面總體布局爲兩院落三進殿,外加左右回廊與兩廂配殿,格局嚴整,規模壯觀。前殿山門臨街,前廊一對精雕盤龍石柱,支撐著飛檐鬥拱和畫棟雕梁。門額上懸挂“天福宮”豎匾,兩邊雕刻兩對飛天人物造像。
大殿用四中柱分隔爲三開間,前爲敞口,後置神龛,主祀媽祖。天福宮是新加坡著名的一座華人宮廟,1973年被列爲新加坡國家保護的古迹。
越南胡志明市天後宮
又稱穗城會館,位于西貢的華人區,是當地華人的信仰中心。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大殿正中祀媽祖。采取中國古代建築方式,磚牆不露縫,廟內外有很多彩色鮮豔的陶飾,取材于中國典故。天後宮是胡志明市華人廟宇最宏大、最古老、最具曆史文化價值的古迹之一,保存著許多珍貴文物,如中國清乾隆六十年鑄造的銅鍾和銅香鼎,清嘉慶五年(1800年)懸于廟內中殿上的大型牌匾“含宏光大”等。
日本橫濱中華街媽祖廟
中華街媽祖廟始建于2005年3月。當時橫濱僑界組織斥資10億日元,從日本一著名房地産公司購回相關地皮,專門用于興建全日本最大媽祖廟,由日本華裔、橫濱中華街建築總設計師中山嚴先生擔綱設計,不僅與中華街整體建築和諧統一,而且參照海峽兩岸媽祖廟規制,采用中國傳統宗教建築八角形風格。
日本長崎興福寺媽祖堂
興福寺俗稱南京寺,位于長崎市寺町(東明山)4番32號。始建于日本元和六年(1620年)。由三江幫(指除中國廣東、福建兩省以外的旅日華僑)所建。有大雄寶殿、媽祖堂等建築。此寺屬臨濟宗。該寺一直至第九代都是由中國來的高僧擔任住持。大雄寶殿的正殿是純中國式建築,媽祖堂中央祀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