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媒體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12月15日,德國海軍的“巴伐利亞”號導彈護衛艦進入南海,該艦也是自2002年以來,首艘穿越南海的德國海軍艦艇。路透社以“歐洲最大經濟體也加入其他西方國家行列,擴大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活動”爲題,對“巴伐利亞”號導彈護衛艦穿越南海進行了報道。
德國國防部在聲明中表示,“巴伐利亞”號導彈護衛艦遵循“一般貿易航線”通過南海,且沒有穿越台灣海峽。根據德國軍方發布的航程,“巴伐利亞”號導彈護衛艦接下來將訪問新加坡和印度等國,然後踏上回國的旅程。
今年8月初,“巴伐利亞”號導彈護衛艦從德國本土威廉海軍基地出發,啓程前往印太海域執勤,經過三個多月的航行,于11月初抵達日本。此後該艦一直在日本附近海域活動,並由日本海上自衛隊爲其提供補給。據悉,在“巴伐利亞”號導彈護衛艦啓程前往印太海域之前,德國軍方還曾致電中國軍方,希望該艦可以訪問中國上海。
不過據外媒報道,由于德方此項申請傳遞出的戰略信號過于混亂,難以分辨,最終被中方拒絕。自“巴伐利亞”號導彈護衛艦抵達印太海域以來,外媒一直認爲德國此舉意在擴大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影響力,並響應美國總統拜登的對華立場,與美、英、日、澳等國共同對抗中國。
今年11月,“巴伐利亞”號導彈護衛艦參與了日本主導的代號爲“ANNUALEX -2021”聯合海上軍事演習。除德日兩國外,參與此次聯合軍演的還有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三國。不過對比英國皇家海軍,德國海軍艦艇的行動一直比較克制。
英國皇家海軍向印太海域派出的是一支航母戰鬥群,航母上搭載的艦載機一部分來自美國海軍陸戰隊,另外負責護航的艦艇中有兩艘來自美國和荷蘭。而德國海軍派出的只是一艘排水量不足5000噸的導彈護衛艦,論影響力,其完全無法和英國皇家海軍的航母戰鬥群相比。
再看實際行動,“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在南海進行了艦載機的起降訓練,並與美國海軍進行了戰術聯動,而“巴伐利亞”號導彈護衛艦在南海並沒有多余的軍事行動。由此不難看出,盡管德國軍方有意提升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感,但在實際行動中也顧及到了中德關系。
這與德國高層的對華立場有極大關系。在默克爾執政時期,中德關系保持總體穩定,經貿往來十分密切,如今新上任的總理朔爾茨也延續了默克爾對華務實的策略。據德國媒體“德國之聲”新聞網報道,當地時間12月15日,朔爾茨在德國聯邦議院發表了出任總理後的第一份施政報告。
這份報告重點闡述了新政府在應對新冠疫情、氣候變化以及加強歐盟建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中在提及中德關系時,朔爾茨表示,中國是德國重要的經濟夥伴,其擁有重要的國際地位,德國對華態度必須務實。也就是說,德國會按中國的實力地位與華打交道。
朔爾茨表示,中德之間的分歧是在所難免的,與此同時,德國也希望與中國進行公平的、互惠互利的合作與競爭。在朔爾茨看來,中德兩國在疫情防控、應對氣候變化以及軍控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合作空間。
朔爾茨一直被認爲是德國的溫和派政治人物,其擔任德國總理前,其曾在默克爾內閣擔任財政部長一職,掌管著德國的“錢袋子”,他深知中德關系對德國經濟的重要性。數據顯示,2020年中德貿易額達2121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萬億元,中國連續五年成爲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許多德國企業的産品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例如家喻戶曉的德系汽車。前總理默克爾多次表態,德國的經濟離不開中國,並呼籲其他西方國家與中國保持經濟合作。一個穩定的中德關系,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
目前中德兩國除經貿合作外,其他領域的合作還有待進一步開發。當然,中德關系面臨的挑戰也是肉眼可見的。首先在德國國內,就存在許多對華強硬派政治人物,例如德國新任外長貝爾伯克,其對中國的偏見,勢必影響中德關系。
另外就是來自美國的壓力。作爲美國的傳統盟友,在中美關系緊張的背景下,中德關系不可能不受影響。所以未來中國既要爲中德合作創造有利條件,也要做好應對中德關系可能變天的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