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3日
一架“絕密戰機”一飛沖天
這一躍
標志著中國成爲
世界上第五個能夠
自主研制第三代戰機的國家
當年的“初生牛犢”
已成爲“中流砥柱”
今天
殲-10戰機24歲了
曾經筚路藍縷,齊心協力
不斷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
終于造出屬于中國人的“爭氣機”
如今
這個空中“猛龍”已發展成爲
殲-10A、殲-10B、殲-10C系列戰機
殲-10順利騰飛的背後
凝聚了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
夜以繼日地拼搏奮鬥
研制初期
技術跨度大、難度高
在研究所裏
連一台真正的計算機都沒有
他們全身心投入研制
反複檢查一張張圖紙
縱使路途艱難
但所有科研人員齊心協力
不斷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
造出了屬于中國人的“爭氣機”
“從此,這天就是我的生日”
筚路藍縷十余載
“從此,這天就是我的生日”
在殲-10首飛那天
現場很多人難掩激動
哭了笑,笑了又哭
有一位老人說:
“三天後是我的生日
但從今天起
我的生日就是3月23日”
這位老人
就是被譽爲“殲-10之父”的
宋文骢
宋文骢年少時期
在防空警報和
硝煙戰火中度過
他扼腕
“一個國家如果落後
那挨打起來是沒完的
我們一定要有很好的飛機”
1949年
19歲的宋文骢參軍入伍
後來,他作爲空軍機械師
赴抗美援朝戰場
回國後
他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開始飛機設計生涯
1986年,56歲的宋文骢
被任命爲殲-10的總設計師
面對薄弱的航空工業基礎
還有外界的各種質疑
他帶領一批年輕技術骨幹
百折不撓刻苦研究
攻下了一塊塊“硬骨頭”
2016年3月22日
宋文骢逝世
距殲-10的18歲生日只差一天
而生前,在被問到
還有什麽遺憾時
他緩緩地說:
“如果能活到100歲、200歲
我還能爲國家研制幾架飛機”
“宋老,您看
殲-10已成爲守護祖國的一把‘利刃’”
殲-10
人民空軍主力戰機
殲-10是保衛共和國藍天的
重要一員
已發展成爲殲-10A、殲-10B、
殲-10C系列戰機
並爲殲-20等戰機的研制
打下了堅實基礎
遠航南海、國慶閱兵、多國軍演
……
殲-10戰機翺翔在廣闊的藍天
殲-10表演機在新加坡航展
向全世界展現了
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雨中翺翔
“殲-10不僅是一個型號
一架飛機
更像是一個開始”
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
飛行副大隊長楊帥
駕駛的“戰鷹”就是殲-10C
殲-10C裝備了
先進的航電和火控系統
增強了態勢感知能力和
電子對抗能力
他說
這對飛行員也提出了
更高要求
要學會“跨專業融合”
在現代戰爭中
誰掌握了制空權
誰就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其中
制信息權已成爲
制空權的核心
而要掌握制信息權
關鍵依靠體系
殲-10C可以利用其自身
先進的信息整合和
協同攻擊能力
配合其他戰機進行作戰
執行不同的作戰任務
而隨著平台之間的差距
越來越小
對飛行員技戰術水平的
考驗要求更高
在一次空中對抗訓練中
楊帥和戰友
駕駛殲-10C密切配合
取得優勢
關鍵是抓住了
對方心理上的僥幸
和戰術上的破綻
楊帥說
“殲-10在我心中
不僅僅是一個型號、一架飛機
它更像是一個開始
往前數20年,是筚路藍縷
往後看20年,是更多超越
很幸運能夠駕駛它
飛行、戰鬥、成長
還有未來更多的超越”
飛行的背後
離不開他們的默默托舉
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
一名機務人員
關書輝
空軍還有很多
像他一樣的地勤和後勤工作者
如果說飛行員是“天之驕子”
那麽他們就像
飛行員背後的“天梯”
飛行員手中握的是駕駛杆
而他們手上托的
是國家的財産和戰友的生命
關書輝說
“我們的工作很平凡
但我覺得我們又很不凡
其實
每個男生可能都有個飛行夢
我們也一樣
每當看到飛機在天上飛的時候
就好像我們自己也在飛
這種感覺挺滿足的”
在祖國的藍天
留下屬于“00後”的青春航迹
“00後”單飛殲-10
2021年
空軍首次在
石家莊飛行學院
將以往列裝作戰部隊的
殲-10戰機
引入院校
推開全新飛行人才培養模式
新的培養模式周期短
一批年輕的飛行學員飛上殲-10
畢業就是三代機戰鬥員
縮短培養周期
還要保證培養質量
面對學員們飛行時間短
空中經驗少等問題
教官們在教學時采用地面演練
模擬機訓練、VR訓練等
多項教學方法
讓他們盡快適應操作
“00後”劉藝
駕駛殲-10戰機起飛
目視“敵機”
“戰鬥”開始
雖遭遇困難挫折
他誓要迎難而上
完成空戰訓練
“只要祖國一聲令下
拎著頭盔我就能上!”
經過緊張的學習和訓練
他們順利通過了技戰術檢查考核
完成了屬于他們一個人的戰鬥
也由一名三代機飛行員
蛻變爲合格的戰鬥員
任何時候
只要祖國一聲令下
都能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贏
殲-10戰機
24歲生日快樂
致敬中國航空人
人民空軍高飛遠航
來源: 共青團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