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個地理的、經濟的、社會的空間實體,是各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組織系統。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有著頻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乃至宗教活動,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世界之大,城市之多,不計其數,不過,真正令人難以忘懷的,必然是具有獨特精神的城市。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一種文明素養與道德理想的綜合反映,是一種意志品格與文化特色的高度概括與精確提煉,是一種生活信念與人生境界的高度升華,是城市市民認同的精神價值與共同追求。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的鮮明體現,是一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之核心所在。
城市精神綜合凝聚了一座城市的曆史傳統、文化積澱、社會風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市民素質等諸多因素,是對這些因素進行全面總結、核心提煉與准確概括,並用恰當的表述語加以定位。
因1860年開埠而崛起的汕頭,是一座新興的近代城市,充滿豐富而有特色的城市精神。當中最爲明顯、最能體現這座百載商埠城市精神的,就是開放精神與包容精神。
一、開放精神
開放這個漢語詞彙的主要含義有①有敞開,允許進入;②使關閉著的打開;③解除封鎖、禁令、限制;④思想開通、解放等四個方面。開放是相對封閉而言。就人類曆史來看,封閉往往意味著保守落後,開放則意味著創新發展。固然,開放包括走出去和引進來兩大方面,但主要是引進來。開放有主動開放與被動開放、積極開放與消極開放之分。開放既是一種存在狀態,一種國家政策,也是一種精神形態。開放精神是人類一種顯然的精神。既有民族的開放精神、族群的開放精神、個人的開放精神,也有城市的開放精神。城市的開放精神說到底就是城市人的開放精神。
近代汕頭是因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被迫開埠通商的。開埠就是開放。開埠的汕頭所造成的開放,既是被動的,又是主動的;既是消極的,又是積極的。可以說,近代汕頭的開放,有一個從被迫而被動到主動而積極的發展過程。
城市開放不等于就有開放精神。與人的精神一樣,城市精神是多方面、多層次的。開放精神就是城市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主要層次。城市無開放,何有開放精神?焉言開放精神?世界曆史向我們昭示:高度開放的城市必然鑄造高度開放的城市精神。近代汕頭向我們昭示:因開埠而社會開放,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等,是全方位開放,多方面開放。在這開放的過程中,汕頭開放的城市精神得以養育,得以長成,並且發展壯大。
㈠淺薄的曆史文化禀賦汕頭開放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的生成與曆史文化密切相關,是該城市曆史文化養育的産物。世界大多數城市的城市精神是受益于其悠久的曆史,豐富的傳統文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某些城市的城市精神,特別是新時代精神,恰好是因其曆史短淺、文化淺薄,在一張白紙上描繪出嶄新的圖畫,産生嶄新的城市精神。
近代汕頭獨特之處,在于開埠前並非城市,而是在沙脊上面建起來的幾個小漁村,是開埠才崛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這與世界大多數城市從古代傳承下來,有曆史傳統,有文化遺産不同。可以說,開埠前的汕頭無甚曆史,准確些說,是稀少的曆史、零碎的曆史、點滴的曆史。
開埠推動了汕頭迅速崛起,但到1921年設市政廳前,汕頭一直隸屬于澄海鮀浦司管轄。應該說,汕頭無甚資格稱城市,但埠市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我們習慣說的汕頭市,是宏觀上、大體上的汕頭市,是把汕頭成市之前那61年埠市也列入城市範圍,當作城市來對待。無可回避的是,從1860年開埠到1921年設市這61年時間,汕頭確實牛,從海邊小漁村發展成爲一個大都市,逐漸成爲粵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是近代汕頭的奇迹。近代汕頭無甚曆史文化積澱,恰好因此而不受傳統的束縛,無封閉保守勢力的阻撓,順應世界近代化潮流,輕裝上陣,奔走在開放的大道上。
㈡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定格汕頭開放城市精神
精神是人的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人的精神,城市人生成、創造城市精神離不開物質條件,首先是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充分開發與積極利用。
汕頭開放城市精神的形成受益于無甚曆史文化,卻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汕頭瀕臨南海,地處國際黃金航道;汕頭背靠物産豐饒的潮汕大平原,是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彙聚之處;汕頭有寬闊而獨一無二的內海灣,有一個十分便利、非常有效的港口……一言蔽之,汕頭有天生而開放的自然地理環境。西方殖民者選擇汕頭開埠通商,海外華僑選擇汕頭投資營商,國內各地民衆尤其是潮汕人齊聚汕頭創業營生,都是慧眼識珠,英雄所見略同,相中的就是汕頭這開放的優越自然地理條件。恩格斯盛贊汕頭是遠東地區“唯一有點商業意義的口岸”,其意義是對汕頭商貿發達的肯定,但無形爲英國人提供了這樣一個信息:有商業意義的汕頭是個好地方,必須作爲通商口岸。
無論是西方殖民者、海外華僑,還是國內民衆,抓住開埠這一大好良機,在汕頭這塊開放的地方,大顯身手,利用汕頭開放的社會經濟條件,齊心發力,使汕頭迅速崛起,發展成百載商埠。在這一曆史過程中,汕頭人養成開放的心態,用開放的行爲,久久爲功,漸漸形成開放的城市精神。
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爲汕頭開放城市精神形成奠定物質基礎。汕頭城市人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積極開發這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資源,不僅締造了一個經濟社會發達、文化高度開放的近代城市,而且錘煉了開放的城市精神。
㈢繁盛的商貿經濟養育汕頭開放城市精神
城市之“市”就是集市,就是市場,就是經商做生意,這是自古至今的城市功能之一。然而,近代世界資本主義潮流之下的城市,商貿活動的領域、規模、層次都遠遠超越了古代城市,呈現出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態勢,釋放著強烈開放的市場功能。
商貿活動就是逐利賺錢,但商貿活動不僅逐利賺錢,而且要求公平自由,追逐開放互惠。無論是商品流通、資金往來、貨物出入,還是稅收等等環節;不僅國內市場要開放,國際市場更要開放。開放是市場經濟一大基本特征,商貿經濟就是市場經濟。商貿經濟的開放,包括對外與對內兩大領域,包括走出去與引進來兩大方面。
港口開放是一個城市開放的重要標志。開埠推動了汕頭港口的繁榮發達,成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大批貨物從汕頭港運動載到東南亞、朝鮮、日本乃至歐美等國家與地區,還有上海、甯波、天津等國內各地。據統計,1864~1911年,共有12種國籍,38177艘次總噸位,34863000噸的外籍商船進入汕頭港。到20世紀30年代,汕頭成爲粵東、贛南、閩西南一個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和中國東南沿海的國際性海港,享有“粵東門戶”“粵東總彙”美稱。
向海外移民是城市開放的重要表現之一。開埠後,一批批居民,包括潮汕人,以及梅州、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紛紛來到汕頭,在媽祖廟前面乘船“過番”,特別是有著移民曆史傳統的潮汕人。統計數字表明,1860~1949年,經過汕頭口岸移民港澳和東南亞的人數,在140萬人左右。
世界曆史近代化首先是工業化,因而歐美國家都先後發生工業革命。無論是新興的城市還是古代遺傳下來的舊城市,無不優先發展工業,尤其是毛織品、食品等輕工業。而近代汕頭特殊、特別之處,不是優先、重點發展工業,而是優先、側重發展商貿經濟。
開放的核心是對外貿易。開埠推動了汕頭崛起,成爲著名商埠。汕頭的對外貿易日益發展,十分火爆。據汕頭海關統計,1860年,從汕頭口岸進出口貨物價值合計6176293銀元,1880年增長至21275667關平兩,1890年再增至44030734關平兩,而1910年則爲54014382關平兩。到1933年,進出汕頭的輪船達到4478艘,總噸位675萬多噸;港口吞吐量占全國沿海各港口貨運量的8.76%,僅次于上海、廣州而居全國第三位,成爲國內外著名的百載商埠,並且逐漸形成了以汕頭爲中心的汕—香—暹—叻國際貿易圈。這是一個汕頭對外貿易的經濟系統,是一個充滿開放張力的貿易圈。近代汕頭經濟展現出明顯的外向型經濟。
繁盛的商貿經濟推動了汕頭城市開放,開放的汕頭養育了汕頭開放的城市精神;汕頭開放的城市精神引領、助推汕頭商貿經濟的發展繁盛。這是一個美好的良性互動。
㈣踴躍的海外投資營造汕頭開放城市精神
開放的重點是吸引投資。海外投資、引進外資、招商引資等這些術語是近代社會以來才出現的。投資力度、引進外資數額,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奮鬥目標,也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追求的目標;是一個國家開放進步的標志,也是一個城市開放度的重要表現。
開埠推動了汕頭開埠通商,吸引了歐美國家來汕頭投資設廠,興辦洋行。于是,有了英國查甸和德忌利士兩輪船公司;有了香港英商怡和洋行在礐石開設的中華火車糖廠;有了德記洋行、怡和洋行、魯林洋行、太古洋行、新昌洋行以及美孚洋行。據1928年《新汕頭》記載,當時英、德、日、美、法、荷等國在汕開設的洋行、商店、旅店等共有56家,1100多人,他們以輪船運輸業爲龍頭,擁有左右汕頭市場的實力。
開埠推動了華僑來汕頭投資設廠,發展商貿。開埠後的汕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資熱潮,民族資本發展迅速,不斷壯大。陳慈黉家族、高繩芝家族等等潮汕商人來了;李伯恒、胡文虎等等客家商人來了。南生公司拔地而起,永安堂隆重開業……一個又一個的投資項目,無不得益于汕頭開埠,都有力地推動了汕頭發展繁榮,推動了汕頭城市開放。
汕頭近代金融業多爲華僑所投資經營。開埠後,華僑在汕頭創辦錢莊、銀行,僑批局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地在汕頭埠興辦。據統計,華僑在汕頭創辦的錢莊、批局和銀行約有178家,主要經營僑彙業務,這些批局“實握汕市經濟界大部分之勢力也”。汕頭資金市場因開放而迅速發展,大量僑彙湧入汕頭埠。據饒宗頤《潮州志》估計,1921年以前,每年進入汕頭的僑彙約在數千萬元之間;1921年以後,有1億元以上;1931年以後,竟達2億元之多。據謝雪影《潮梅現象》比較具體的統計數字,1930年以後,汕頭僑彙數額在5千萬元至1億元之間。汕頭成爲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資金市場十分活躍,具有強大的擴張力。
華僑積極投資汕頭近代工業。華僑投資日用品業、紡織業、食品工業,投資總額約有332萬元,約占汕頭工業資本的50%~60%,建立20家近代企業。
華僑踴躍投資汕頭房地産業。陳黉利家族、新加坡榮發源等華僑紛紛在汕頭購置房産。在汕頭新建的4000余棟樓房中,估計華僑擁有産權的就有2000棟,其投資額占整個汕頭房地産投資額的2/3。華僑的房地産投資爲近代汕頭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
華僑熱情投資汕頭服務業。近代化程度較高的汕頭近代百貨業與近代旅館、酒店業,基本上完全爲華僑投資營建。汕頭小公園附近的四家百貨公司——南生、平平、廣發、振源,均爲華僑投資創辦;最大的酒店如永平酒店、中央酒店,旅館如西南通、富春、東南旅館,也爲華僑所經營。
華僑不遺余力地投資汕頭近代交通運輸業。張榕軒、張耀軒兄弟投資興辦汕頭至潮州的潮汕鐵路;楊俊如、蕭林秋集資22萬元興建汕樟輕便鐵路;還有汕樟公路等公路。輪船海運業特別紅火。泰國潮商鄭智勇等人集資300萬铢創辦華暹輪船公司,陳慈利家族創辦中暹船務公司,以及泰國潮商的五福輪船公司、捷華船務公司,新加坡華商林伯侯的美昌船務行,潮陽人蕭鳴琴集資5萬元創辦汕頭小火輪公司等等。
華僑積極投資汕頭的城市公共事業。1907年,高繩芝創建自來水公司,汕頭成爲繼上海、廣州、成都之後又一個有自來水供應的城市。1883年,汕頭開始架設自福建經汕頭至廣州的有線電報。1897年,汕頭設立郵電局,推廣郵政。1909年,潮汕第一條長途電話線路——汕頭到澄海段架設開通。1911年,高繩芝正式創辦汕澄電話公司。1932年,汕頭全市用上自動電話,是全國第九個實現市內電話自動化的城市。1933年廣汕無線電台開通。
外商華僑踴躍投資極大地推動汕頭開放,開放的汕頭以更大的力度、更寬廣的胸懷,積極引進外資,汕頭開放的城市精神在這一過程中更加發展,不斷壯大。
㈤獨特的城市格局築造汕頭開放城市精神
城市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産物。城市既是城又是市,先城而後市。城市之“城”即是設防。世界城市史表明,絕大多數城市都是因設防而産生的,因而有了城牆、城樓、防城河等設施。近代汕頭與衆不同,並無城牆、城樓、防城河等城市設施,毫無遮擋,完全開放,這也是近代汕頭的城市特色之一。
汕頭因海而生,因港而興。通商口岸、外貿港口、商業中心、商貿經濟……這些詞語無不彰顯汕頭的城市特色,這是一個典型的開放城市。汕頭最早的城區出現在老媽宮一帶,最早的街就是老媽宮對面的行街、順昌街、新關街那一片,後來又有了“四安一鎮邦”“四永一升平”等。最早的建築物是棧房、倉庫,後來外貿生意做大了,差不多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有了行鋪、騎樓、洋樓。
近代汕頭的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無疑是超先進的,有別于古代城市,充分體現商業功能。整個城區以小公園爲中心,向外伸展,呈扇形網狀的格局,這是一個充分開放的城市格局,這一獨特的開放城市格局,既是汕頭小公園一帶地理條件規定,更是城市規劃設計者的精心設計。扇形網狀的城市格局,全世界恐怕只有巴黎與汕頭這兩座城市。近代汕頭開放的城市格局,必具開放的城市功能,必然生成開放的城市精神。
㈥不斷湧入的外來文化培育汕頭開放城市精神
西方殖民者用大炮轟開中國古老大門後,西方文化隨之湧進中國,于是,出現了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文化現象。面對西方文化的侵入,國內出現頑固派與激進派、保守派與改良派等不同派別,圍繞“以夷變華”問題展開持久的論爭。但是,汕頭卻無派無別,毫無反應,毫無動作。對外國人、外國商品、外國文化,無論是南洋的還是歐美的,幾乎是來者不拒,熱烈歡迎,熱情接待。這是近代汕頭城市發展中又一個引人注目、值得研究的地方。
開埠後,許多在海外直接受到所在國文化濡染的華僑,通過人員往來和通訊手段將所接受的東南亞文化間接折射回潮汕地區,傳入汕頭,更有不少華僑從海外返回故土,從事文化教育活動,傳播在海外所接受的新思想、新知識,包括語言文字、宗教藝術、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等。其時的汕頭時尚起東南亞飲食習俗,“近年來有些華僑社區的食品,漸呈顯著的變遷。菜蔬裏面喜歡用辣椒,分明是南洋的習慣……有許多人用早餐時,就喝一些咖啡,再加餅幹一類的食品。”
開埠後,隨著西方國家在汕頭設立領事館,基督教會、天主教會紛紛登陸汕頭。從19世紀後期開始,英國長老會、美國浸信聯合會、德國馬賽爾會、法國巴黎新來者會等外國教會團體來汕頭建立教堂,講誦聖經,傳播基督教文化,並興建教會學校。1874年,英國長老會傳教士在汕頭創辦聿懷學堂。隨後,各國教會在汕頭創辦了福音、真光、引明等幼稚園;礐石、淑德、正光、若瑟、正始、同濟等小學;礐石、華英、正光、若瑟等中學。教會學校開設新課程,傳播近代西方科學知識,有力推動了汕頭新思想、新文化的普及與發展。
其他形式的西方文化也傳入汕頭。據20世紀三十年代社會學家陳達在潮汕調查記述,“喜著西服的時風,在一部分的青年是極盛的,特別是學生或與外洋有過接觸的人。”電影、戲院、照相館等娛樂文化紛紛登陸。
開埠推動了西醫傳入汕頭。隨著教會紛紛登陸汕頭,教會創辦開始醫院。自1863年英國英格蘭長老會創辦汕頭第一所教會醫院——汕頭福音醫院之後,美、日、法等國教會也先後創辦了一批教會醫院。後來,一些愛國華僑、有識之士、慈善機構也積極開辦醫院、診所和藥房。
不斷湧入的外來文化,與汕頭本土文化相結合,構成近代汕頭多元化的文化系統,推動了汕頭城市不斷開放。多元化文化潛移默化地養育了汕頭開放的城市精神。
總之,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幾乎空白的曆史文化傳統、繁盛的商貿經濟、外商華僑踴躍投資、獨特的城市格局、不斷湧入的外來文化等等,這些自然的、曆史的、經濟的、文化的因素,共同締造了一個開放、發達的近代汕頭。汕頭成爲一個高度開放的濱海城市、港口城市、外貿城市、文化城市、移民城市;成爲著名的商業中心、金融中心。生活在這個城市裏的居民,潛移默化地生成了開放的心態,養育了開放的胸懷,鑄就了開放的精神。開放成爲近代汕頭明顯的城市精神。
二、包容精神
包容的含義有二,一是寬容,一是容納。包容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東西、不同的事情彙合在一起;就是容許其他人、其他東西、其他事情的存在,乃至發展。包容就是和諧,就是與萬物同生長,這需要更寬大的心胸。包容必然包含兼容。兼容是不同東西、各種活動、各個方面相互滲透、互補和共生,組成新系統,形成一定的結構張力。兼容說到底,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兼收並蓄。
包容與開放聯系密切。開放是包容的前提,包容是開放的深化、提升;開放必然帶來包容,包容意味開放,推進進一步開放。可以說,因爲開放所以包容;因爲包容所以開放。
包容也是人類一種精神狀態。包容是相對狹隘而言的。綜觀人類社會曆史,近代比古代更開放,因而也就更包容,更具包容精神。尤其是工業化的推進,對外貿易的發展,國際市場的開辟,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對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影響和作用。
對于城市來說,開放是一種精神,包容自然也是一種精神,尤其是實現近代化的城市。城市的包容精神,就是城市以開放的胸懷、尊重的姿態、善良的心意,吸納各方居民(包括人才)、彙集各地物産、聚集各方資源、容納各種文化,並且在此基礎上,實現兼容,達到兼收並蓄,即互相交流學習,彼此吸收融合;不斷改進、改造、改革,從而化他爲己,和同一家,創新又發展。
汕頭因開埠而開放,是一座開放的近代商埠城市,具有明顯的開放精神。汕頭因開放而包容,而具包容精神。近代汕頭的包容不是簡單地容納,一般的引進,更是兼容,是兼收並蓄,顯示出強大的包容力,表現出明顯的包容精神。近代汕頭的包容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其包容的城市精神也是豐富多彩的。
㈠八方來賓培育汕頭包容城市精神
汕頭開埠後,隨著工業發展、商貿繁盛,城區逐漸拓展,人口不斷增長。最早的汕頭只有幾千上萬人,後來慢慢地由3萬變爲5萬,5萬再到8萬,到1921年前後大概有10萬人左右;1921~1937年,是汕頭航運、港口、城市、商貿發展最快的時期,汕頭人口由10萬人增長爲20萬人。由于汕頭是個商埠,是移民城市,這些在汕謀生創業者,來源多元,成分較爲複雜。有外國人,有本地的潮陽、揭陽、潮安等各縣居民;有國內其他地方的商人。
汕頭開埠後,大量外國商人、傳教士、醫生紛紛來到汕頭,定居汕頭,是謂“殊方異域”,“奔走偕來。”汕頭與英國、法國、日本、德國、美國、挪威、荷蘭、俄國、爪哇、蘇門答臘等國家和台灣、香港等地區有直接經濟貿易關系,英國、法國、日本、德國、美國、挪威、俄國等國家先後在汕頭設立領事館,駐汕外籍僑民多達數百戶。
開埠後,華僑踴躍來汕投資設廠,發展商貿,定居汕頭。這些華僑,既有潮汕的,如陳慈黉家族、高繩芝家族;也有客家商人的,如李柏恒、胡文虎等等。潮汕鐵路、汕頭樟輕便車、行駛上海、台灣、香港的輪船,不少是客籍人士注資。汕頭聚集著來自海外的各屬華僑,包容著不同地域的文化。
閩粵贛客商雲集汕頭,創祖汕頭。開埠的汕頭,吸引了韓江、榕江、練江流域以至福建、江西、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等省的大批客商和資本到汕頭辦廠、經商,閩粵贛等省份的華僑也經由汕頭進出,並在汕頭辦實業。旅汕外來商人把汕頭當成自己的家,家眷、事業大都紮根在汕頭埠。
爲加強聯系,開拓商路,在汕頭辦廠、經商的各地商人紛紛成立了同鄉互助組織——同鄉會。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各地商人在汕頭設立的同鄉會有:蕉嶺同鄉會、廣州同鄉會、潮陽同鄉會、普甯同鄉會、甯波同鄉會、張氏建築宗祠籌備處、嘉應五屬義山保管委員會、興甯同鄉會、梅州同鄉會、揭陽同鄉會、東莞同鄉會、惠來同鄉會、五華同鄉會、廣肇同鄉會、饒平同鄉會、瓊崖旅汕同鄉會、永定同鄉會、澄海商會、大埔同鄉會、六邑會館等。同鄉會是各地商人的大聚會,是汕頭對各地來賓的大包容。
在汕頭辦廠、經商的各地商人,有的幹脆把祖宗香爐搬來汕頭,建起祠堂。清朝末葉,寶安縣人郭麗洲在汕經商,賺了不少錢。爲擴充業務,家眷全部搬到汕頭,並在福平路建起了郭氏家祠,叫郭厝祠,成爲汕頭建宗祠之先例,其建築頗爲輝煌。清末宣統年間,來自福建的胡仲铨公派衍、胡伯疇公裔孫在胡厝新鄉創建了胡氏大宗祠。梅縣巨商謝華史、耆老謝義謙等倡設謝氏宗祠。後又有潮人林桂園、林國英等倡社林氏宗祠。
進入民國後,汕頭埠出現了一些合族祠。佛岡縣僑居汕頭的巨商黃鏡澄、寶安縣黃煜南等,及潮人黃樸之、梅縣耆老黃瑞堂等,組設黃氏宗祠于崎碌,與林氏宗祠衡宇相望。吳祥達鎮守汕頭時,吳姓富商吳耀如等靠這一關系,設吳氏宗祠于崎碌尾吳厝新鄉。梅縣人張懷真、潮人張淩雲等,組設張氏宗祠于歧山鄉。梅縣人李玉井、李西平等,設李氏宗祠于中山公園附近,內中附設李氏新村。合族祠是近代中國城市最重要的基層社會組織形式之一。汕頭是一個新興的工商業城市,其創業者來自閩粵贛以及海外華僑等講不同方言的移民。汕頭城市的合族祠堂大多爲講不同方言的同姓宗親合力建築而成,這反映汕頭當時不同方言的人群和生共處的實際情形。
開埠的汕頭,猶如一個大磁場,吸引八方來賓,一起創業,共同生活,互相交流,彼此和諧,不斷融合。汕頭積極開放,充分包容。在這過程中,包容的心態形成了,包容的胸襟寬廣了,包容和合的城市精神也就自然而然地長成了。
㈡金融企業集養成造汕頭包容城市精神
由于物流、人流的集中,汕頭自然而然地成爲南中國海之濱的金融中心。據1933年統計,當時汕頭埠對金融類商業的分類分別列爲:會計師、儲蓄、保險、饷押、銀莊、彙兌、收找、僑批等行業。其中,經營彙兌者有36家,“其業務在代南洋以及香港各埠彙寄款項”,即經營外彙業務,發行的“有保證的紙鈔”達265萬2千4百元,“發行百元頭白票商號”達13家,最高發行額爲18萬元,最少5萬元。
汕頭埠經營銀業的莊號多達162家,“專辦理銀項出入、存揭等事”,即對內金融業務。這些銀莊發行紙幣的有34家,“發行銀額”達213萬4千元,“發行百元頭白票商號”達40家,最高發行額爲8萬元,最少5千元。當時汕頭金行密布,其經營的金首飾,多從香港、上海進貨。汕頭加工的金飾,還銷往南洋、暹羅。此外,外商還在汕頭設立外資銀行,較著名的儲蓄銀行有中法儲蓄會、英國儲蓄會等。由于金融企業的彙集,金融行業協會自然而然就有組成之必要。當時,汕頭設立了“銀行同業彙兌公所”和錢莊同業“銀業公所”。彙兌公所會員費分兩類,有發行紙幣的錢莊爲1千元,無發行紙幣的500元;銀業公所會員分甲乙丙丁四等,會費分別爲500元、300元、200元、100元。
當時汕頭經營金融業的,初以澄海人爲多,後又有潮陽人從上海做生意所賺資金中抽出部分投到汕頭做金融。繼而大埔、梅幫也擠了進來。因此,汕頭銀業公所與彙兌公所有“澄海幫”,還有“潮陽、大埔及梅幫”,各幫“互欲爲商場之競爭”,“互相傾軋”,競爭十分激烈。爲了避免惡性競爭,在汕頭總商會的協調下,將“營業法劃分香港、上海”,“彙票歸彙兌公所”,“龍銀、毫洋買賣概歸銀業公所”。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汕頭金融市場非常活躍,交易額十分可觀。僅僑批款一項,年總額最高時達2億元。20世紀初,在汕頭埠工作的工人工資每月才3~4元。上述經營彙兌和銀業發行的“有保證的紙鈔”雖只有二三百萬元,但汕頭金融市場資金流動量在當時已是一個不小的數字,特別是那些發行對外“有百紙鈔”的彙兌莊,非信譽卓著者不能爲之。
國內外金融家齊聚汕頭,汕頭一躍成爲知名金融中心。金融融合商家,金融家、商家包容汕頭,實現兼容。汕頭城市不斷包容,包容城市精神油然而生,自然而長。
㈢中西合璧建築浸透汕頭包容城市精神
一磚一瓦都是曆史,一街一路皆有文化。建築是無聲的史書,有形的文化。對于城市來說,建築記載著這座城市的曆史,表征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凝聚著這座城市的精神。汕頭因開埠而崛起,而開放,在其發展過程中,國內外各種建築文化相繼傳入汕頭,爭輝鬥豔。汕頭以寬闊的胸懷,容納著來在四面八方的建築文化,形成中西合璧建築文化彙集的城市。
小公園老街區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昔日汕頭的商業旺地”。街區規劃以法國巴黎街區爲藍本,以中山紀念亭爲中心,以“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鎮邦”爲主幹道,呈放射型擴散,條條道路通碼頭,是既方便交通又適宜經商的典型商埠建築區間,承載著百載商埠的厚重文化,極具曆史文化價值,是汕頭作爲開放口岸的活見證。開放的城市格局帶來了汕頭的城市包容。
最能代表汕頭城市包容精神的建築物是騎樓。騎樓的底層架空,二樓以上比底層凸出,並由支柱支撐,在底層形成內部的人行道。由于二樓猶如“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爲“騎樓”。當連續若幹棟騎樓建築並排,架空的底層就貫通成公共通道,也就形成了所謂的“街”。這些騎樓,通常是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既可以實現商住兩用,又可讓行人在其間行走時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合嶺南炎熱、多雨的亞熱帶氣候。騎樓廣泛分布于嶺南地區,汕頭是中國第一大騎樓城市。
20世紀初,汕頭的歸國華僑開始在家鄉投資置業,將世界各地的一些“洋”東西帶到汕頭來,使得建築形式受到歐陸風格的影響。中西式騎樓在汕頭騎樓建築群中占九成,以仿巴洛克式最流行。仿巴洛克式就是采用歐洲“巴洛克”風格的裝飾手法,以嵌入浮雕、壁畫的裝飾繁複的建築外牆、拱券和弧形山花等爲主要特征。但汕頭騎樓在建築立面上沒有典型的西方元素,如女兒牆、拱券等修飾,保留潮汕建築特色。
近代汕頭地標性建築物,如南生公司大樓、胡文虎大樓、永平酒樓、郵政總局大樓等,基本上都是中西合璧的。
由華僑集資50萬大洋,于1932年建成的南生公司,是一座典型的騎樓式建築。大樓高7層,采用中西結合建造,底層爲騎樓結構,外牆立面裝飾細膩豐富,帶渦卷的希臘愛奧尼柱頭、中國古典的花卉圖案浮雕等被廣泛采用,令人歎爲觀止。樓內天花板的橫梁雕刻著花卉等淺浮雕。地面采用彩色地磚鋪貼而成,樓梯兩側一側爲藝術造型的鐵欄杆,另一側貼著帶有鮮花綻放圖案的磊瓷磚。獨樹一幟的希臘立柱令人賞心悅目,雕花圖案栩栩如生,拱廊設計巧奪天工,腳線點綴其間,小花、檐部、鑽心石,無一不是設計者的傑作。
胡文虎大樓是汕頭市區保存較完整的歐陸式建築風格騎樓,由有“萬金油大王”和“報業巨子”之稱的愛國華僑胡文虎所建,1927年落成,作爲永安堂制藥廠使用,是汕頭開埠後第一座最高洋樓。大樓窗棂、屋沿、望樓外壁等部位皆飾以浮雕圖案,細膩精美,其東南側有方形附樓一棟,通面闊12.7米,通進深8米。望樓內部有螺旋式樓梯通往頂層,望樓頂端裝較長避雷針一根,爲汕頭一大中西合璧的地標性建築物。
永平酒樓始建于1922年,爲二層長方體歐式建築。該建築爲磚石木結構,正面呈左右對稱式,正門頂部塑五顆五角星,門額頂部有歐式團花圖案浮雕,正門外沿設X形折合式拉閘門一道,是汕頭又一中西合璧的地標性建築物。
汕頭郵政總局大樓是廣東全省郵政系統中保存最完整的兩座采用歐陸式建築風格的郵政建築實體之一,1922年竣工。大樓建築爲兩層樓加一個天台,石、鋼筋、洋灰的三合一結構,平面爲L形。立面爲對稱三段式,花崗岩石砌築的基座、八根帶渦卷的希臘式大圓立柱,使整座樓平添了一種威嚴的氣勢。檐下是西洋紋樣的裝飾三角形山牆,主立面二層凹進形成陽台且有石欄杆,目的在于顯示潮汕建築的特點。首層門開3個,安裝有6扇厚實的落地實木門。外牆同時采用清水灰磚和紅磚,富有特色。此外,所有窗扇均采用木制百葉窗,每層樓的樓幅都超過4米,二樓每個房間都設有西方特色的壁爐,還鋪設木地板,也是汕頭一座中西合璧的地標性建築物。
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位于永泰街的汕頭僑批業公會會址,建築面積100多平方米,爲三層開間的小洋耧。建築采用西式門廊及中西合璧的精美窗花樣式,入口爲三層高石框門廊,兩側爲愛奧尼柱式的圓柱;入口處采用自由的平面曲線的弓形挑檐,都表現出其強烈的巴洛克式建築特征,是汕頭中西合璧建築物的代表之一。
㈣多元文化養育汕頭包容城市精神
精神是文化的深層次結構,又是文化培育的。城市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包容的城市文化培育包容的城市精神。因開埠而崛起而開放的汕頭,西方文化、東南亞文化、國內客家文化、廣府文化等國內外文化紛紛湧入汕頭埠;商業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教會文化、建築文化、慈善文化等不同類型文化彙聚汕頭埠,形成多元文化並存局面。而汕頭這座新興的開放城市,以寬闊的胸懷,迎接各地文化,容納各種文化,並且通過商貿這個大舞台、城市建設這個大平台,使多元文化互相交流,彼此吸呐,不斷融合,兼容和合。
開埠後,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以更大勢頭湧入汕頭,教會建教堂、誦聖經,辦醫院,建學校,教會文化令汕頭人大開眼界。開放的汕頭人慢慢適應並接受教會文化。教會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與潮汕文化並存同長,在長期的接觸與磨合過程,形成了汕頭人包容異域文化的襟懷和風格。
隨著海外華僑踴躍投資汕頭,海外華僑文化不斷地、多渠道地帶入汕頭,與汕頭文化積極融合,汕頭文化有效地吸呐了海外華僑文化,包括語言文字、服飾禮儀、飲食習慣、建築風格、宗教信仰等。以語言最具代表性。開埠後,東南亞語言傳入汕頭,融入汕頭語言。表外來物品詞語,常用綴“番”字,如番批(僑批)、番瓜(南瓜)、番蔥(洋蔥)、番薯、番梨(菠蘿)等;借詞有不少借自馬來語譯音的,如鐵線稱“亞鉛”,街廊稱“五腳忌”;“活市”、“活哒力”這兩個詞語來自泰語ตลาด(市場的意思,發音爲“哒力”)等。同時,通過海外華僑帶來的英語也融入汕頭語言,如洋油(煤油)、英文筆、紅毛筆等。
隨著國內各地居民來汕頭創業做生意,國內其他地方的文化,特別是客家文化也自然而積極地融入汕頭,包括客家方言、廣州話、福建茶文化等等。
各地、各類文化的大量湧入,使汕頭這個新興的商貿城市出現了多元文化的局面。在並存共生中,各種文化發生交流,進行融合。汕頭人以精明務實的態度和豁達大度的開放心態,包容多元文化,更是大膽地從多元文化中吸納養分,以致汕頭文化無論思想學說還是藝術形式、生活方式等,都呈現多姿多采的近代新氣象。
精神是看不見、摸不著、抓不到的東西,往往通過各種物質載體體現出來,讓人感受到。馬路街道、大樓、碼頭港口、雕塑等,都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商貿、文化等活動,都是城市精神表現的大平台。近代汕頭人臉上並沒有寫著“開放”“包容”,大街小巷不會到處刻著“開放”“包容”,但是,透過汕頭城市格局、建築物、商貿活動等,我們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近代汕頭開放的城市精神,領略到近代汕頭包容的城市精神。
作者:陳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