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汕頭因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失敗而被迫依據中美《天津條約》開埠通商。汕頭開埠是被迫的,痛苦的,但這卻是汕頭的開放。對于近代汕頭來說,開埠通商意味著發展,意味著商機無限,是投資的熱土。
開埠後的汕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資熱潮。富有愛國愛鄉優良傳統的華僑,尤其是海外潮商,紛紛挾巨,資到汕頭這個充滿商機的通商口岸,投資工商業、金融業、交通運輸業、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陳慈黉家族、高繩芝家族等等潮汕商人來了;李伯桓、胡文虎等等客家商人來了;南生公司拔地而起,永安堂隆重開業,潮汕鐵路通車運行……一個又一個的投資項目,無不得益于汕頭開埠,得益于汕頭開放,都強有力地推動了開埠的汕頭,經濟繁榮,社會開放,城市繁華,從而鑄造了遐迩聞名的百載商埠,締造了一個著名的僑鄉。
投資進出口業
開埠後,華僑在汕頭進行商業活動的重心,與汕頭通商口岸的地位和僑鄉中心城市的特點相一致,表現爲近代華僑在汕頭的投資中,出入口貿易總是占第一位,而且在這方面的活動也比較早。
在汕頭從事汕—香—暹—叻國際貿易的商人可分爲兩大部分,一爲潮汕本地商人,一爲華僑,特別是海外潮商,而真正能夠控制汕頭與香港、東南亞貿易的還是海外潮商。華僑挾巨資來汕頭經營進出口商業,並且掌握東南亞市場,又掌握一定的海運能力,往往在汕頭進出口貿易中居于龍頭地位。
華僑較早投資于汕頭進出口業,其資本巨大。光緒年間,就有海外潮商建立的進出口商號,如1893年的“和祥號”、“吉祥號”和“福成號”等,1899年的“吉源號”,1900年的“蔡祿成號”,1905年的“吳豐發號”,1909年的“承德號”、“吳春成號”等。
南商、暹商、南郊、和益是汕頭出口商四大公所,都是由華僑投資的。當中,以南商、暹商與華僑的關系最爲密切,僑資的比例最大。估計南商、暹商的僑資占90%;南郊的僑資占30—40%;和益的僑資占10%。
杉排路當年是南商彙聚之地
其它的進出口業也多由海外潮商投資經營。享有盛名的新加坡華僑黃松亭,在汕頭開設有森峰號,經營汕頭與東南亞貿易。新加坡潮商林子明胞弟林守明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與友人在汕頭合創“德美合記”商號,經營德國原料,後又代理僑領陳嘉庚橡膠廠出品的膠鞋。抗戰勝利後,林子明的林德利商號在汕頭設立分號,經營出入口貿易。庵埠旅新加坡華僑陳鴻逵也在汕頭投資創合福盛商號,專營出口京果雜貨等業務。
由于華僑經營海外商業貿易曆史久,資本雄厚,往往形成對汕頭進出口市場的壟斷。早在20世紀初,華僑在汕頭已設有專運暹米來汕銷售的商號多家,如陳炳春、成德泰、裕興利等。至1949年,華僑投資建立的泰米、越南米、緬甸米商號有14家,投資223萬元,其進出口商業投資占華僑商業總投資的一半以上。
抗日戰爭前,汕頭埠最大的柚木行是泰國華僑胡雲江、辛文波等創辦的泰和隆木材行和廣盛隆柚木行。據調查,近代潮汕地區木材的進口基本上爲華僑所經營。
相關數字表明,1919年,華僑在汕頭投資進出口業的資本達26萬元。1949年以前,海外潮商投資進出口商業比其他行業多,共建商號86家,投資增至401萬元。
近代華僑對汕頭進出口業的投資和經營,促進了潮汕乃至興梅、閩西南及贛南地區商業貿易的發展,而商業貿易的發展又帶動農業的發展,並爲民衆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出路。如,由于進出口業的發展和南洋華僑對潮州柑的需求增加,推動了潮汕地區柑園面積的擴大,柑農增加。僅潮安一縣,柑園面積達2910畝以上,每年外銷收入約70—80萬元。潮汕人民賴此維持生活者有10萬人左右。
投資商業
在開埠的推動下,汕頭迅速崛起。以海外潮商爲主體的華僑,看好汕頭在汕一香一暹一叻國際貿易圈中的重要地位,看好汕頭有條件成爲一個近代國際港口城市,看好汕頭埠是大展身手的商業平台,看好汕頭埠是大有發展發財的機會,他們踴躍到汕頭投資,期望在汕頭建立近代工商業基地,大展鴻圖。
開埠後,大量僑資(特別是海外潮商資金)挹注汕頭,出現了數量相當可觀的商行、五金化工商行、藥材商行、綢布商行、食雜商行、土雜商行等,特別是百貨商行。
百貨關乎百姓。汕頭埠的百貨業自然地成爲華僑投資的主業。當時最負盛名的南生公司、振源公司、平平公司、廣發公司四大百貨公司先後落戶汕頭埠,相繼聚集小公園商業區營業,這使得小公園成爲當時汕頭埠的商業黃金旺地,更是汕頭埠商業豪華時髦的標志。四大百貨公司除了廣發公司,其余三個公司都是華僑投資興辦的。
南生貿易公司,簡稱南生公司。1932年,印尼梅縣籍華僑李柏桓聯手同鄉僑胞李耀宗、李遠波、李鏡泉、李視棠等人集資,在汕頭新的商業中心小公園蓋了一座7層高(當時全市最高)的營業大樓,第一層至第二層經營老本行——百貨,第三、四層爲中央酒樓,第五、六、七層爲中央旅社,整座樓的總稱是“南生貿易公司”,資本總額爲銀元30萬元。李柏桓任總經理,高峰期員工共300多人。
南生貿易公司全樓經營範圍包括日用百貨批發零售、金銀首飾、彙兌、酒樓、旅社等,集購物、遊玩、餐飲和住宿。可以說,是現代商業綜合體的“鼻祖”。
中央酒樓宴會廳,南生公司百貨部、中央酒樓外景、南生公司創辦人李柏桓,引自1935年《潮梅現象》
振源公司是1932年由鎮邦街泰源號老板郭仲眉招請蕉嶺人吳德馨爲主的歸僑、海外僑胞以及部分鄉親集資創辦的,由吳德馨任經理。公司經營中外百貨批發零售,並辦理僑批彙兌。初集資本光洋20萬元,後由吳德馨擴大投資,資本總額大洋50萬元,吳德馨占股額80%。振源公司設立于至平路中段連接德興路頭的地方,門面寬敞,公司招牌字專請國民政府元老于右任書寫。
振源公司擁有雄厚的資本,以開創櫥窗貨樣陳列開放的方式,在汕頭埠商界迅速異軍突起。同時,公司常以賒銷的方式將國産土特産等貨物,交由來往南洋各地的水客帶到國外銷售,憑借這種特有的銷售方式,公司每月營業額高達大洋七、八萬元之多。
振源公司經營的僑批彙兌也很發達,全盛時期業務在國外發展到新加坡、棉蘭、吧城等東南亞地區,在國內的潮梅十五屬均有國定點分發僑批,密切了汕頭親人與海外僑胞的聯系。1939年6月,汕頭淪陷,振源公司來不及疏散內遷。在日僞統治汕頭期間,公司貨物人員進出困難,形同死市,業務蕭條,最終坐吃山空,資財耗盡。至1945年抗戰勝利,公司已是無力回天,只得宣告結業。
平平公司是新加坡華僑于上世紀20年代集資在汕頭創辦經營的,股東95%是華僑,開辦時資本總額爲銀元11萬元。公司初設在鎮邦街,樓下樓上作門市營業,曾雇傭女售貨員5人,開汕頭婦女當售貨員之先。後來爲擴展業務,租得居平路四層大樓一座,公司由鎮邦街遷至居平路開張營業。公司新址店面寬敞堂皇,業務日益拓展,全店員工最多時達108人,年年均有盈利。公司經營方式以批發、零售日用百貨針棉織品、文化用品爲主;經營宗旨是薄利多銷,公司規定毛利不得超過11%—13%。1939年汕頭淪陷前,平平公司事先將約50%的貨物轉移至大埔,繼續經營。抗戰勝利後,平平公司居平路原址租不回來,改在外馬路海關前經營進出口生意,至1948年結束營業。
除了四大百貨公司,華僑投資汕頭比較有名的商業,要數胡文虎創辦汕頭永安堂制藥廠。1927年,依靠制藥致富的緬甸福建籍華僑胡文虎到汕頭創辦汕頭永安堂制藥廠,最初的投資額達80萬銀元。胡文虎建造“胡文虎大樓”(在今位于汕頭市金平區民族路69號),最高6層,這是汕頭開埠後第一座最高洋樓。永安堂雖是制藥廠,但主要是經營永安堂藥品,以虎標萬金油最爲有名。
華僑投資汕頭的商業,主要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據統計,1949年以前,華僑投資汕頭的商號有216家,投資額爲1千萬元。近代華僑大量投資汕頭商業,或自己投資興辦商業,或資助國內親屬從事商業活動,使近代汕頭商人不斷發展壯大。華僑,特別是海外潮商,是汕頭商業發展、商人興起的一股強大推動力量!
投資房地産業
開埠後,汕頭商業貿易業態發展趨好,華僑看中汕頭房地産業的巨大潛力,踴躍投資汕頭房地産。據統計,華僑投資近代汕頭房地産業多達2千余萬元之巨,其中,1927—1937年就有933萬元。陳黉利家族于1929—1933年間在汕頭購置大片地産,興建400多棟新樓房,在“四永一升平”就擁有220多間鋪面;新加坡潮商榮發源也在汕頭建有大片樓房。在汕頭新建的4千余棟樓房中,估計華僑擁有産權的就有2千棟,其投資額占整個汕頭房地産投資額的2/3。華僑踴躍投資房地産,爲近代汕頭城市建設發展奠定了基礎。
投資服務業
開埠後,隨著汕頭埠商業貿易的發展,華僑紛紛投資汕頭的服務業。南生貿易公司營業大樓的第三、四層就辟爲中央酒樓;最大的酒店是永平酒店。
“永平酒樓好布置,陶芳酒樓好魚翅,中央酒樓好貓膩,中原酒樓好空氣”。這是30年代汕頭埠一句耳熟能詳的順口溜,它道出了當年小公園最出名的四家酒樓各自的特色。其中,位于永平路11號的永平酒樓最負盛名。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作爲粵東首屈一指的商埠、南中國重要的通商港口,汕頭正處在經濟繁盛期。經濟繁榮促進了餐飲業的發展,老市區一帶開設有酒樓、茶店、飯館30余家。華僑投資的旅館,較出名的有西南通旅館、富春旅館、東南旅館。永平酒店、西南通旅館等這些酒樓、旅館,基本上齊聚小公園商業區,構成一個頗具規模、非常繁華的商業——服務業圈,成爲近代汕頭的一塊名片。
投資金融業
開埠後,隨著汕頭商業貿易的發展繁榮,衆多的華僑看准時機,踴躍投資汕頭金融業。1900年,澄海籍泰國華僑高學能在汕頭設立嘉發銀行,生意網遍及華南、東南亞各地。1903年,新加坡潮商廖正興、陳德潤等人“倡議招集股本一百萬元,于汕中創辦銀行,名曰四海通有限公司。以汕叻香申彙兌按揭、放息爲宗旨,在汕者爲正公司,並創一副公司于石叻,而香申二港暫行寄批,俟辦有成效,再擴而充之”。
暹羅潮商紛紛在香港、汕頭和新加坡設立金融機構。20世紀初期,泰國潮商創立的金融機構大多在香港、汕頭和新加坡開設支店(分行)。例如,鄭舜之的順福成銀行、陳炳春的陳炳春銀行、謝毅庵的廣順利銀行、廖公圃的榮興銀行,以及陳峥的泰山銀行,均在上述三個地區開設有支店,以支援潮汕商人跨越國界的地區間貿易活動。1933年,陳弼臣也參與了香港汕頭商業銀行的創立活動,以便支持在香港潮商的業務。1933年,陳黉利家族掌門人陳守明將暹京黉利棧彙兌莊升格爲黉利銀行,在香港、新加坡及汕頭均設分行。
華僑還投資、經營汕頭的僑批業。道光十五年(1835年),澄海華僑黃繼英于新加坡創辦第一個潮汕僑批局——致成批局,在其影響推動下,海內外潮汕僑批局不斷發展。在東南亞,潮商經營的批業商號多達451家,幾乎遍及重要的潮州移民聚居地,其中僅曼谷就有117家,新加坡有80家。到晚清時期,潮汕有僑批局50家。
作爲通商口岸的汕頭,僑批業十分發達,僑批局爲數最多。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汕頭市有批信局66家。1946年,潮汕地區的僑批局恢複和發展至131家,其中,汕頭由抗日戰爭期間的30多家增至73家。這些批局主要聚集在老城區的“四永一升平”一帶。華僑尤其是海外潮商是開埠後汕頭金融業快速發展、高度繁榮的重要力量。
投資工業
開埠後,華僑積極投資汕頭工業。華僑對汕頭的工業投資約有332萬元,約占汕頭工業資本的50%—60%,建立20家近代企業。由于近代汕頭的交通與商業貿易條件以及海外潮商資本規模,近代海外潮商在近代潮汕工業方面的投資,往往集中在市場基礎好、資本量少的生産部門,如食品工業、日用品工業方面,而且較容易取得成功。
紡織業
1908年,泰國澄海籍華僑高繩芝家族就在汕頭投資,創辦振發織布局。1928年,汕頭市區有財合、大新、華豐等數家規模不小的織布廠,每戶年均産布2000多匹。1932年,大多數織布廠改用電動織布機進行生産。
食品工業
由于近代潮汕移民遍及東南亞與國內各大商埠,潮汕食品在東南亞及國內各大商埠擁有廣闊的市場,潮汕食品工業有較好的發展前景。20世紀初,高繩芝在創辦汕頭振發織布局的同時,在汕頭創辦綿發及昌發兩機器榨油廠。
1908年,海陽楓溪人吳潮川在香港起家的南北行巨商在汕頭創設適味罐頭廠,生産水果和蔬菜罐頭,出口上海、香港、曼谷和新加坡等地,至1920年,該廠全年獲利10萬元。1925年,澳洲潮商謝德茂等人以股份公司形式創辦汕頭同化罐頭廠,資本2萬元,主要生産水果、雜菜罐頭,其中荔枝等水果罐頭占60%,雜萊罐頭占40%,每月生産2000余箱(每箱48筒),50%産品運銷上海、天津等國內大商埠,50%産品運銷暹羅及新、馬地區。
1928年,泰國潮商何偉南、許大度、何豐合等人創辦汕頭冰雪廠,投資12萬銀元,1930年又追加投資6萬美元,形成日産冰30萬噸的生産規模,成爲華南地區最大的制冰廠。由于汕頭食品加工業發達,汕頭冰雪廠年年盈利,年純利高達産值的30%。
日用品工業
華僑積極投資汕頭日用品工業,並且取得較大成功。1931年,暹羅“火柴大王”王鳳翔與王榮勳等人籌資創辦汕頭利生火柴廠,資本9萬銀元,爲汕頭火柴業大戶,帶動近代汕頭火柴業起步。隨後,華僑又創辦光華、東明、耀昌、勵華等廠,汕頭成爲爲華南地區火柴生産中心之一,大部分産品銷往福建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汕頭市火柴日産量爲4百余箱,産品遠銷福建、台灣及東南亞各地,其中台灣銷路最廣。
1915年前後,華僑投資于汕頭肥皂工業,先後建立大成、利強、鴻茂等幾家機器制皂廠,産品行銷潮梅地區,並遠銷廣州、上海、福州、廈門、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地。
盡管華僑對潮汕工業的投資並不算多,但在食品工業、日用品工業以及紡織業方面卻取得了較大成功。除食品工業、日用品工業有廣闊市場外,華僑積極引進西方先進設備與技術,善于經營也是其經營成功的關鍵因素。
投資交通運輸業
近代潮汕交通近代化的最早領域是內河航運業。隨著汕—香—暹—叻國際貿易圈的形成,汕頭進出口迅速增長,商品流通日益繁重,依靠內河木筏、竹排與帆船難以承受與適應商品流通的需要,華僑紛紛投資汕頭近代內河航運業,使汕頭具有強大的近代內河航運能力。
1905年,由著名僑領鄭智勇倡議,泰國潮商創立暹羅華僑通商輪船股份公司(簡稱“華暹輪船公司”),集資300萬铢,購置8艘輪船,航行于泰國、新加坡、馬來亞等地,其中有4艘專門行駛于汕暹線。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泰國潮商陳慈黉家族租賃輪船數艘,航行于汕頭、香港、泰國、新加坡之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海外華商船務公司進一步興起。泰國著名華商伍佐南獨自開了一家船務公司,其航線也是以汕頭—東南亞線爲主。30年代,泰國五位華商聯合組成“五福輪船公司”(簡稱“五福”),專門服務于汕頭、香港、暹羅等地國際貿易。
鄭智勇
1906年5月3日的《時報》報道說:“航行于韓江之小蒸汽船,內河汽船會社有四:即汕潮揭公司、炎記輪船公司、德記洋行、元興洋行是也。”1923年,共有內河輪船公司22家,有41艘輪船,開辟12條內河航線。1938年,輪船數又增至86艘。
在內河航運業近代化過程中,華僑資本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934—1935年間,在韓江航行的三大輪船公司均有華僑投資,最大的東成公司擁有淺水輪船26艘,資本90萬元,約2/5的資本出自海外潮商;利民公司的資本中,海外潮商資本占3/10;大甯公司的資本中,海外潮商的投資占1/3。汕頭輪船行商人運銷規模相當大,屬大資本經營行業。在當年的汕頭商界,輪船行商人財力最爲雄厚,所獲收入最爲豐厚,他們以老大商人自居。
對近代潮汕交通業投資最大的還是梅縣僑商張榕軒、張耀軒兄弟。1904年,張榕軒兄弟看好汕頭港口條件,也看好汕頭至潮州城以及附近墟市之間交通的商業價值,斥巨資創辦潮汕鐵路,以近代軌道交通解決汕頭與韓江上遊地區人貨交流的問題,它不僅有利于潮汕地區自身的人貨交流,更有利于原來停留在潮州城附近墟市的梅州、閩西、贛南商人直接南下汕頭貿易。
潮汕鐵路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通車。它南起汕頭,北迄海陽縣意溪鎮對岸的韓江邊,全長42.1公裏,是我國第一條華僑興辦的商辦鐵路。潮汕鐵路是當時國內經營最成功、經濟效益最大的鐵路之一,盡管軍閥拖欠巨額車費,但從1916年到1936年,除少數年份虧損外,潮汕鐵路每年都有盈利。火車平均每日往返6次,客貨兼運。1931年以前,平均每日載客約3000人次(軍隊不計),載貨約70噸;1933年以後,平均每日載客4000余人次,載貨100噸以上,“查此路之收入,幾與日本之東海道線相等,實爲吾國各鐵路中最有成績者”。
1915年,大埔人楊俊如、蕭林秋集資22萬元興建汕樟輕便鐵路,其中東南亞潮商的投資占7/10左右。此鐵路連接汕頭與澄海兩地,全長16.1公裏,也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潮汕近代公路興築較晚,1928—1937年間潮汕各地才大規模修築近代公路。在此期間,共築成公路993.8公裏,通車736.6公裏,初步形成潮汕地區近代公路交通網絡。在修築近代潮汕公路過程中,海外潮商也投入不少資金,如汕樟公路35公裏,投資32萬元,其中海外潮商投資占1/3。
投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
開埠後,隨著汕頭市區的擴大,衆多華僑紛紛裏汕頭投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1905年,普甯人方仰歐、方延珍向德國婵臣洋行購入兩台直流蒸汽發電機,創辦汕頭第一家電燈公司——昌華電燈公司,但經營不善而轉手給高繩芝。高繩芝毫不猶豫將昌華電燈公司的機器、地基接手過來,改設開明電燈公司。1909年8月竣工,11月開始放電,並且逐年增加發電量,使日益發展的汕頭近代工商業有了較穩定的動力保證。
1907年,高繩芝籌建汕頭自來水公司,1910年動工,廠址設于距離汕頭10公裏的庵埠大鑒鄉,自來水公司設于汕頭烏橋直街。1914年,水廠開始向汕頭市區供水。汕頭成爲繼上海、廣州、成都之後又一個有自來水供應的城市。
1883年,汕頭開始架設有線電報,電線架設自福建經汕頭至廣州。1897年,汕頭設立郵電局,推廣郵政。1909年,潮汕第一條長途電話線路——汕頭到澄海段架設開通。由于商用民用日衆,1911年,高繩芝正式創辦汕澄電話公司。1932年,汕頭與美商中國電氣公司合作的公立自動電話公司成功營業,全市用上自動電話,是全國第九個實現市內電話自動化的城市。1933年廣汕無線電台開通。
開埠後,汕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迅猛發展,不僅支持了潮汕近代産業方式的轉型,也推動了汕頭市民新生活方式的樹立。難怪有人認爲,“如果說中國近代出現過市民社會,那麽汕頭可以稱得上一個典型”。
開埠後,華僑的投資是熱情的,踴躍的,數額是巨大的。據饒宗頤《潮州志》估計,1921年以前,每年進入潮汕的僑彙約在敷千萬元之間;1921年以後,有1億元以上;1931年以後,竟達2億元之巨。[18]據統計,海外潮商在汕頭市區的投資有5千余萬元之巨,約占海外潮商對整個潮汕地區投資的三分之二。具體情況如下表。
據統計,從1889年新加坡潮商在汕頭合資創辦福成號開始,到1949年共和國建立,華僑(其中絕大部分爲海外潮商)在潮汕投資建立4062家工商企業,投資金額爲8000萬元,約占近代華僑在廣東投資總額的20.7%,占近代華僑在國內投資總額的11.39%,爲全國最大的華僑投資區之一。
總之,開埠後的汕頭,成爲海內外投資的熱土。近代華僑對汕頭的投資,無疑是情深意長,積極踴躍,規模宏大,領域寬廣,資金雄厚,作用明顯,影響深遠。近代汕頭輝煌的百載商埠曆史,銘刻著衆多華僑,尤其是海外潮商的榮耀。
注:本文原標題《開埠的汕頭:近代華僑的投資熱土》,作者陳友義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