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業,顧名思義,就是經營僑批的行業。僑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番”是民間對外國的稱呼;“批”則是信函。僑批就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及後來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彙款憑證。“銀信合封”是其基本特征,但也有少量有銀無信。僑批以廣東潮汕、福建閩南地區居多。2013年6月19日,僑批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記憶遺産名錄”。
由于缺乏原始實證資料,潮汕僑批的産生的確切時間已難以考證,但是,潮汕僑批源于潮汕海外移民,是海外移民的産物,這是不可否定的。正如饒宗頤先生在《潮州志》中說的:“批業之産生與發展乃隨僑運,因果相成”。
曆史上,或因生活所迫,或爲躲避戰亂,不少潮汕人乘坐紅頭船“過番”到海外,尤其以東南亞爲多。這些出外謀生的潮汕人,客居異邦,寄人籬下,在芭風蕉雨中謀生、拼搏發展。他們無論在深山野嶺,還是在礦區、膠園;不論是當苦力、雜工,還是做店員、小販,都任勞任怨、克勤克儉,“爲生計、爲贍養家人拼搏在異地,稍有積蓄即挂念親人生活之困苦。于是,有了批信之往來。”此乃僑批之起源,是爲第一代僑批。
因僑批而産生了一種專門爲僑胞辦理傳送信函和彙銀業務的行業——僑批業。曆史上的潮汕僑批業,伴隨著僑批産生發展的每一個曆程。從清代一直延續到上世紀末,從水客業發展到僑批局。它融金融、服務、郵政于一體,是一種金融業,一種商業模式,一種近代經濟形態。
汕頭是潮汕的汕頭。近代汕頭是潮汕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粵東區域金融中心。開埠後的汕頭,僑批業興起並不斷發展,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成爲潮汕乃至粵東地區的僑批轉送中心。
市檔案館館藏僑批
一、水客業的發展
“潮批業之源起乃郵水客遞變”。提及僑批,一定不能忽視一個群體——水客,他們在僑批史上有著重要的曆史作用。由于當時海外潮汕僑胞聚集的東南亞各國,金融郵信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過番”在海外的僑胞,最早寄批回唐山靠的是熟人,即借回家鄉之便攜帶,俗稱“走水”。後來,隨著前往海外謀生的人不斷增多,有人從中發現商機,送批時收取一定的費用,這些既以販運貨物爲生計,亦順便帶新客到東南亞,爲華僑帶銀信回唐山的人,就被雅稱爲“水客”。于是,一種專門傳送僑批的行業——水客業誕生了。
這些專門爲旅外僑胞遞送僑批及物品的水客,由于谙熟于兩地情形,對旅途車船托運等有豐富經驗,逐漸地還包括順便攜帶一些僑胞需要來往的親屬或剛要往外謀生的人,因而水客中就産生了“客頭”,經營的業務便包括遞帶人、信、財、物等。他們大多依靠小店鋪,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爲鄉親服務,收取一定的遞寄費。他們或深入到礦山、企業、種植園、農場去招攬生意,收取僑批;或貼廣告,約定在某固定店鋪收取。逢年過節前夕回來,所帶僑批錢物較多,叫“走大幫”;平常僑批較少,稱爲“走小幫”。有些業務較多的水客還在國內搭班,請同夥幫忙解送僑批,潮汕人稱這種搭夥解批者爲“吃淡水”,稱過洋來回的水客爲“溜粗水”。
水客們包括收取僑批、安排舟車旅程、帶運物品、總攬彙兌等,在國際彙兌業未發展成熟之前,還需把錢換購成異地緊俏的商品,到達目的地變賣後才兌成當地銀錢送達受批人。水客經營業務的報酬,一般是按批款額的3%—5%或10%向托寄的僑胞收取;有的不收取手續費,而是從彙率差額中獲取利潤。1870年,旅居泰國多年的潮陽籍鄉民李阿梅開始當上水客,每年往返數次于泰國與汕頭之間,每次從泰國帶回的僑批款白銀2000余兩,相當于當時的2000擔稻谷。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遞送僑批的水客就是行商。
由于許多水客堅持誠信經營,並且熱情地提供代寫書信、代傳口信、代帶物品、通報親人的情況等服務,深受海外僑胞及其在家鄉眷屬的歡迎,把他們當成是自己的貼心人。不少水客是在南洋居住過一段時間,對當地的情況比較熟悉,而且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因此,凡是到南洋尋親、訪友、謀生的人,都由他們代辦入境手續,俗稱“做客”,然後按船期通知大家到樟林集中,並安排好住宿,再乘紅頭船出發,抵達目的地後,又負責通知他們的親人來接客,有的還幫助“新客”尋找工作,返程則爲海外僑胞帶回僑批。
爲了保證僑批能安全地送到僑胞的眷屬手中,不少水客還專門學點武藝,外出時帶上一把長柄大雨傘,以防歹徒搶劫。
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水客業最盛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裏,每年經水客帶回國內的批款多達國幣2000萬元,占全國彙款總額的5.2%。由此可見,作爲僑批業先行者——水客,在僑批業發展中具有開創性的曆史作用。可以說,水客業是僑批業進入有序發展時期的標志。
水客作用重大,貢獻不小,因此,從業者人數不少,幾乎每個小地域都有一些人在經營此業。因其業務切實爲僑胞解決急需的實際問題,故頗受僑胞和僑眷的歡迎。一直到僑批業發展成有鋪號、有總店分店的規模經營的僑批局、銀信局以後,仍有分散的水客經營此行。
開埠後,汕頭因國際商業貿易快速發展,港口日益繁盛,經濟發展繁榮,人口不斷增長,城市建設迅速成長,華僑往來人數不斷增加,也有爲數不少的水客,有相當可觀的水客業。據統計,19世紀至20世紀初,汕頭的水客就有800人。
二、僑批局的發展
僑批局是一種民間自發興起、專門辦理僑批業務的私營金融機構。在東南亞各國有不同的稱謂,泰國稱爲銀信局,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爲批信局,越南和柬埔寨則稱之爲僑批局。
作爲專門經營海外華僑華人寄回國內的簡短家書及彙款的民營機構,僑批局是在水客業的基礎上産生並隨著僑批業務的增加而逐漸發展起來。到20世紀30年代前後,僑批局發展成功能齊全、縱橫交錯的經營網絡。僑批局按功能可分爲收攬局、中轉局、投遞局三種基本類型;按規模及經營網絡又可分爲大、中、小型三類批局。各類批局各具特點,共同構成了僑批的經營網絡,對當時潮汕地區經濟的影響很大。
從水客業發展到僑批局,有其曆史背景。大約從19世紀下半葉以來,出國謀生的潮汕人急速增長。據有海關統計數字,到1911年,潮汕地區到海外的移民已不下300萬人。從1869年到1934年的66年中(缺一年數字,實爲65年),從汕頭口岸出洋的人數爲555.29人。
隨著出國謀生的人數逐年迅速增加,托寄回家鄉贍養親人的僑批數量也隨之大增,水客業漸漸地不能滿足廣大僑胞寄批的實際需要,于是,僑批業的專門機構——僑批局應時而生。第一個僑批局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澄海籍華僑黃繼英在新加坡創辦的致成批局。
海外僑胞創辦僑批局的經營宗旨,現在能見到的原始資料較缺少。1887年,刊登于新加坡《叻報》的潮安廣惠肇文信局創設的告白,開頭是這樣寫的:“竊以關山難越,誰傳天雁之書;萍梗徒飄,空系河魚之帛。矧複鄉園廖廓,道路紛歧。縱驿使不憚傳□,而洪喬幾虞誤事。又況锱铢匪易,付托良艱。此本號所以創興,庶遊子得而方便者也。”
各僑居國僑批局的設立,開始多數是一些經營貨棧、商號的商人兼營開設,也有不少是由水客們擴大業務或水客湊資合作經營,基本屬民間性質。很多僑批局都在僑居國和國內商埠及僑屬較集中的地區開辦分店,開展連號經營,有些又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開辦分店,全方位一條龍服務,且誠信經營,急僑胞之所急,兩頭上門,爲華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深受廣大僑胞僑眷的歡迎和贊賞,逐漸成爲僑批業的主力軍。
自1835年新加坡致成批局成立之後,海內外潮人僑批局不斷發展。東南亞各國由潮汕人創辦的僑批局非常之多,他們與潮汕家鄉的僑批局遙相呼應,彼此謀發展。1930年以前,泰國的僑批局有44家,1931~1941年新設立的僑批局有38家;1947年,新加坡僑批局有45家;1946~1948年,印度尼西亞有僑批局28家;馬來西亞有僑批局12家;越南有僑批局16家。據1946年統計的資料,東南亞各國的潮汕批局、批館共有450余家,僅曼谷一地就達130家之多。設立在潮汕地區的總店、分號也有130家,其中汕頭市占70%以上。
開埠後,汕頭成爲華僑投資的熱土,因而僑批局也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從清光緒中葉,新加坡致成批局創始人黃繼英族親黃松亭創辦森峰號(與實叻致成號聯號)起,汕頭僑批局不斷發展起來。到了晚清,潮汕的僑批局已經有50家,其中,汕頭就多達30個,占了60%。
晚清時期的汕頭埠僑批局
次序 |
名稱 |
開設時間 |
開設地點 |
1 |
有余莊 |
道光九年 |
汕頭 |
2 |
德利 |
鹹豐六年 |
汕頭 |
3 |
常豐泰 |
鹹豐八年 |
汕頭 |
4 |
鄭鍾記 |
光緒二年 |
德裏街七號 |
5 |
裕興 |
光緒三年 |
打錫街三巷九號 |
6 |
太古盛 |
光緒十年 |
永順街二號 |
7 |
興康 |
光緒十一年 |
汕頭 |
8 |
全昌仁 |
光緒十二年 |
至平路十號 |
9 |
老興 |
光緒十二年 |
至平路十四號 |
10 |
協興昌 |
光緒十二年 |
永順街二號 |
11 |
陳源記 |
光緒十三年 |
打錫街五號 |
12 |
森昌記 |
光緒十三年 |
仁和街 |
13 |
茂昌 |
光緒十三年 |
至平路 |
14 |
全泰洽 |
光緒十三年 |
仁和街 |
15 |
新合順 |
光緒十三年 |
德裏街 |
16 |
太古昌 |
光緒十四年 |
吉安街二號 |
17 |
松興公 |
光緒十五年 |
鎮邦街 |
18 |
陳炳春 |
光緒十九年 |
潮安街 |
19 |
潮順興 |
光緒二十年 |
打索街 |
20 |
廣泰祥 |
光緒二十年 |
育善街 |
21 |
廣合興 |
光緒二十年 |
仁和街 |
22 |
益昌 |
光緒二十三年 |
永安街 |
23 |
振盛興 |
光緒二十五年 |
永和街暹興利益成內 |
24 |
利合祥 |
光緒三十一年 |
打索街三十一號 |
25 |
廣順利 |
光緒三十四年 |
汕頭 |
26 |
添興利 |
宣統元年 |
永興街 |
27 |
黃通興 |
宣統二年 |
至安街 |
28 |
承興 |
宣統二年 |
汕頭 |
29 |
普通莊 |
宣統三年 |
汕頭 |
30 |
光益裕 |
宣統三年 |
汕頭 |
31 |
鄭成順利裕記 |
宣統三年 |
汕頭 |
32 |
光益 |
宣統三年 |
汕頭 |
33 |
啓峰棧 |
宣統三年 |
汕頭 |
34 |
黃泰興 |
宣統年間 |
鎮邦街源興內 |
當然,潮汕僑批業的發展曆程並不平坦,僑批局很長時間就受到國家的幹預。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郵政局成立後,民間的僑批業被納入清朝郵政的管轄範圍而受到種種限制。但“因華僑在外,居留範圍極廣,而國內僑眷又多爲散處窮鄉僻壤之婦孺。批業在外洋,代收方法或專雇夥伴,一一登門,收寄抵國內後,又用有熟習可靠批腳,逐戶按址遞交,即收回批評寄返外洋,仍一一登門交還,減少華僑爲寄款而虛托工作時間,至人數之繁多,款額之煩瑣,既非銀行依照駁彙手續所能辦理;其書信書寫之簡單,荒村陋巷地址之錯雜,也非郵政所能傳遞。故批業之産生與發展,乃隨僑運因果相成,純基乎實際需求而來。”民營僑批局服務非常細致、及時、熱情、周到,具有官營行局所不能相比的優勢,生命力很強,以致大清郵政無法將它排除在外。
1918年,軍閥政府郵政局准備將民信局(包括民間僑批局)一律取消,汕頭埠僑批業同仁即派代表向北京呼籲、抗爭,結果得以無限定展期。
1928年,全國交通會議決定取消民信局,旅居南洋的華僑團體據理力爭,闡明僑批業便利僑胞、服務國內僑眷,並非單純代客送信,最後當局和民信局分開,民信局只經營信件業務,批信局專營國外僑批,只准投遞南洋等地批局寄來的僑胞銀信和收寄僑眷寄往南洋等地的回批,不得收寄其他普通信件,但須向郵政局領取《批信局執照》,才能繼續營業。
1931年,全國工商業組織同業公會提出,批局刪去“華僑”字樣,難以昭示它的業務職能。當局接受此意見,將批業定名爲僑批業,各批信局改稱僑批局。
1933年,郵政局又宣布停發《批信局執照》,以限制僑批業發展。1935年12月31日,交通部郵政總局頒布《批信事務處理辦法》十四條,從批信局登記挂號領取執照、每年年底換領新照、分號增設或歇閉、郵政巡員對批信局巡查等手續及其程序,到批信局從業規定、辦理手續、禁業規定、批信回批郵寄的資費及手續、批信局違反規定的處罰細則,乃至于對批信統計的內容和格式等,都作了細致入微的規定。這樣,絕大多數批信局通過到郵局換領營業執照而保留下來,被納入到國家郵政的管理體制之中。1934年3月國內挂號領照批信局共322家,其中汕頭92家,潮安2家,澄海1家。
1946年,郵政局增訂新辦法,規定僑批局對批信之攜帶以單一郵區內爲限。如僑批封寄至汕頭後,要轉入各縣之鄉村,必須逐封再納國內平信郵資,並由郵局寄遞。
1947年,郵政局又再規定國內各僑批局,不得接理國外非其分號之批包,在國內未設分號之批包,在國內未設分號之地方,不准增設,在國外雖有分號,亦不准增設。
作爲百載商埠的汕頭,是近代潮汕商業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其僑批業十分發達,僑批局爲數最多。“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汕頭市有批信局66家(尚有規模較小者30家未參加公會)。”
1939年6月21日,日寇侵占汕頭。汕頭淪陷前,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僑批都是彙寄到新加坡集中,再由新加坡總寄往香港後再轉彙入汕頭各僑批局收發。泰國的僑批則由該國各地彙寄到曼谷之後,經彙至香港再轉入汕頭各聯號僑批局收發。汕頭淪陷後,由于內外交通阻斷,潮汕僑批業處于停頓狀態,使當時上百萬依賴批款生活的海外僑胞眷屬瀕臨絕境。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與南洋群島相繼淪陷,海外僑胞寄回家鄉的僑批完全中斷,對已瀕臨絕境的海外僑胞來說,更是雪上加霜。這時,海外潮人僑批局爲了救上百萬歸僑、僑眷于水火,不顧艱難險阻,冒著生命之危,竭力開辟遞送僑批的新彙路。陳植芳等批人,多方奔走探索,開辟了從中越邊境東興鎮至粵北興甯再轉潮汕的特殊途徑,僑批業得以部分恢複。
抗日戰爭勝利後,由于陸路無阻,海空通航,郵政恢複,批路正常,衆多海外僑胞迫不及待紛紛要與家鄉親人溝通信息,結果僑批大增,批局日夜加班也處理不了。這是僑批在曆史上最興旺的時期。據饒宗頤教授總纂的《潮州志》記載,1946年潮汕地區的僑批局恢複和發展至131家,其中汕頭市由抗日戰爭期間的30多家增至73家。
舊汕頭埠有著數量可觀的僑批局。根據陳楚金先生的研究,昔年設在汕頭的批局主要聚集在老城區的“四永一升平”(即永興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與“四安一鎮邦”(即安平路、鎮邦街)一帶。自民國初年開始,這裏就成爲商貿活躍之地,商家青睐之處,行鋪林立,商號衆多。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汕頭市區約有大小商行、店鋪3000多家,其中“四永一升平”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民國前期汕頭埠僑批局
次序 |
名稱 |
開設地點 |
次序 |
名稱 |
開設地點 |
1 |
振盛興 |
永興街42號 |
42 |
義 發 |
安平路42號 |
2 |
盛昌利 |
永興街62號 |
43 |
榮 大 |
安平路116號 |
3 |
進興昌 |
永興街64號 |
44 |
泰昌成 |
安平路136號 |
4 |
同發利 |
永興街91號 |
45 |
老億豐 |
安平路159號 |
5 |
和興盛 |
永興街91號 |
46 |
許福成 |
永平路133號 |
6 |
萬豐號 |
永興街123號 |
47 |
玉 合 |
杉排路4號 |
7 |
益 豐 |
永興街127號 |
48 |
潮利亨 |
杉排路54號 |
8 |
榮豐利 |
永興街130號 |
49 |
森 春 |
海平路10號 |
9 |
天外天 |
永泰街11號 |
50 |
福 興 |
海平路22號 |
10 |
宏 通 |
永泰街15號 |
51 |
複 安 |
海平路55號 |
11 |
嘉 隆 |
永泰街37號 |
52 |
陳萬合 |
海平路69號 |
12 |
生 利 |
永泰街37號 |
53 |
洪萬豐 |
海平路91號 |
13 |
思 成 |
永泰街53號 |
54 |
榮成利 |
海平路91號 |
14 |
協成興 |
永泰街71號 |
55 |
福 利 |
至平路14號 |
15 |
陳文記 |
永泰街95號 |
56 |
福 記 |
至平路31號 |
16 |
泉 利 |
永泰街104號 |
57 |
陳富通 |
至平路69號 |
17 |
信 大 |
永泰街128號 |
58 |
馬德發 |
商平路117號 |
18 |
悅 記 |
永和街10號 |
59 |
致 盛 |
德興路52號 |
19 |
宏 通 |
永和街10號 |
60 |
廣泰祥 |
育善街29號 |
20 |
理 元 |
永和街83號 |
61 |
張廣泉 |
棉安街21號 |
21 |
光 益 |
永和街85號 |
62 |
福 成 |
吉安街37號 |
22 |
成順利 |
永和街97號 |
63 |
永 利 |
萬安街39號 |
23 |
黃潮興 |
永和街97號 |
64 |
綿 發 |
怡安街1號 |
24 |
永 安 |
永和街99號 |
65 |
恒 記 |
怡安街7號 |
25 |
普 通 |
永和街109號 |
66 |
四 興 |
鎮邦街49號 |
26 |
智 盛 |
永和街110號 |
67 |
佳 興 |
德裏街12號 |
27 |
馬源豐 |
永和街112號 |
68 |
陳長發 |
德裏街93號 |
28 |
裕 大 |
永和街140號 |
69 |
陳炳春 |
潮安街17號 |
29 |
馬德發 |
永安街36號 |
70 |
福 茂 |
潮安街47號之3 |
30 |
光益裕 |
永安街36號 |
71 |
廣順利 |
榮隆街22號 |
31 |
萬興昌 |
永安街46號 |
72 |
裕 大 |
榮隆街3橫 |
32 |
成順利 |
永安街54號 |
73 |
榮 大 |
仁和街1號 |
33 |
和興盛 |
永安街73號 |
74 |
廣彙通 |
仁和街3號 |
34 |
福 成 |
永安街86號 |
75 |
黃潮興 |
仁和街40號 |
35 |
陳四興 |
永安街86號 |
76 |
振豐盛 |
仁和街83號 |
36 |
悅 豐 |
升平路71號 |
77 |
恒 記 |
仁和街104號 |
37 |
勝 發 |
升平路102號 |
78 |
鍾榮順 |
通津街4號 |
38 |
源合興 |
升平路122號 |
79 |
協成興 |
通津街34號 |
39 |
捷 成 |
升平路134號 |
80 |
陳萬合 |
益安街2號 |
40 |
廣 源 |
升平路169號 |
81 |
吳順興 |
新潮興街64號 |
41 |
信和成 |
大通街4號 |
82 |
李華利 |
新潮興街94號 |
資料來源:陳楚金《散落在老城區的批局》,載《汕頭特區晚報》,2015年5月18日
抗日戰爭勝利後,海外華僑爲了解家鄉親人情況,紛紛寄僑批回鄉,僑批業由此進入發展的興盛時期,汕頭批局主要通過與更多的潮汕分號合作來擴大服務範圍,而資本額高的批局越有能力與更多的潮汕分號合作,因此,資本額與潮汕分號數呈現較強的相關性。
1946年汕頭市僑批業同業公會會員批局資本額和分號情
序號 |
批局名稱 |
資本額 (萬元) |
合作分號數量 |
||
海外分號 |
潮汕分號 |
合計 |
|||
1 |
普通 |
1000 |
8 |
13 |
21 |
2 |
福興 |
250 |
7 |
6 |
13 |
3 |
振豐盛 |
200 |
7 |
5 |
12 |
4 |
勝發 |
700 |
4 |
5 |
9 |
5 |
義發 |
100 |
1 |
5 |
6 |
6 |
榮成利 |
700 |
7 |
5 |
12 |
7 |
許福成 |
1000 |
7 |
7 |
14 |
8 |
洪萬豐 |
1000 |
7 |
14 |
21 |
9 |
榮大 |
100 |
7 |
0 |
7 |
10 |
恒記 |
100 |
12 |
6 |
18 |
11 |
李華利 |
700 |
5 |
8 |
13 |
12 |
光益 |
1000 |
10 |
12 |
22 |
13 |
有信 |
1000 |
2 |
12 |
14 |
14 |
光益裕 |
1000 |
7 |
11 |
18 |
15 |
源合興 |
100 |
5 |
11 |
16 |
16 |
馬德發 |
900 |
2 |
7 |
9 |
17 |
福利 |
300 |
3 |
0 |
3 |
18 |
信大 |
500 |
2 |
5 |
7 |
19 |
致盛 |
100 |
7 |
0 |
7 |
20 |
玉合 |
200 |
5 |
10 |
15 |
21 |
裕大 |
100 |
4 |
4 |
8 |
22 |
和興盛 |
500 |
2 |
1 |
3 |
23 |
馬源豐 |
1000 |
3 |
8 |
11 |
24 |
陳萬合 |
500 |
5 |
4 |
9 |
25 |
老億豐 |
100 |
6 |
3 |
9 |
26 |
協成興 |
700 |
2 |
6 |
8 |
27 |
振盛興 |
500 |
2 |
5 |
7 |
28 |
同發利 |
900 |
2 |
11 |
13 |
29 |
永安 |
700 |
1 |
14 |
15 |
30 |
泰成昌 |
700 |
4 |
13 |
17 |
31 |
理元 |
700 |
1 |
4 |
5 |
32 |
和合祥 |
900 |
1 |
5 |
6 |
33 |
廣順利 |
700 |
2 |
6 |
8 |
34 |
陳炳春 |
1000 |
4 |
8 |
12 |
35 |
萬豐發 |
1000 |
32 |
14 |
46 |
36 |
廣泰祥 |
100 |
4 |
6 |
10 |
37 |
萬興昌 |
1000 |
4 |
10 |
14 |
38 |
福茂 |
700 |
5 |
0 |
5 |
39 |
福成 |
300 |
4 |
7 |
11 |
40 |
四興 |
100 |
5 |
3 |
8 |
41 |
捷成 |
100 |
1 |
10 |
11 |
42 |
張廣泉 |
100 |
5 |
2 |
7 |
資料來源:1.廣東省檔案館館藏《汕頭段三十五年份已挂號批信局詳情表》,汕頭局(訓令第七九二號、通函第二十四號)附件。2.廣東省檔案館館藏《汕頭段三十七年份已挂號批信局詳情表》,汕頭局(訓令第八一七號、通函第一零二號)附件。3.王炜中《潮汕僑批業檔案選編(1942~1949)》,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頁167~197。
表6 1948年汕頭市僑批業同業公會會員批局資本額和分號情況
序號 |
批局名稱 |
資本額 (萬元) |
合作分號數量 |
||
海外分號 |
潮汕分號 |
合計 |
|||
1 |
嘉隆 |
300 |
7 |
5 |
12 |
2 |
信和成 |
300 |
7 |
4 |
11 |
3 |
宏通 |
300 |
20 |
10 |
30 |
4 |
陳協盛 |
300 |
2 |
2 |
4 |
5 |
福興 |
300 |
7 |
4 |
11 |
6 |
振豐盛 |
300 |
5 |
6 |
11 |
7 |
勝發 |
700 |
13 |
5 |
18 |
8 |
義發 |
300 |
2 |
5 |
7 |
9 |
榮成利 |
700 |
10 |
8 |
18 |
10 |
許福成 |
1000 |
3 |
7 |
10 |
11 |
洪萬豐 |
1000 |
8 |
13 |
21 |
12 |
榮大 |
100 |
10 |
0 |
10 |
13 |
恒記 |
300 |
7 |
6 |
13 |
14 |
成昌利 |
100 |
1 |
1 |
2 |
15 |
李華利 |
700 |
7 |
9 |
16 |
16 |
光益 |
1000 |
10 |
13 |
23 |
17 |
有信 |
1000 |
2 |
14 |
16 |
18 |
光益裕 |
1000 |
13 |
13 |
26 |
19 |
源合興 |
500 |
5 |
12 |
17 |
20 |
福利 |
300 |
2 |
0 |
2 |
21 |
馬德發 |
900 |
2 |
7 |
9 |
22 |
信大 |
500 |
3 |
5 |
8 |
23 |
致盛 |
100 |
7 |
0 |
7 |
24 |
玉合 |
300 |
6 |
11 |
17 |
25 |
裕大 |
300 |
4 |
4 |
8 |
26 |
佳興 |
300 |
3 |
7 |
10 |
27 |
黃潮興 |
500 |
8 |
14 |
22 |
28 |
和興盛 |
500 |
3 |
1 |
4 |
29 |
馬源豐 |
1000 |
3 |
8 |
11 |
30 |
陳萬合 |
500 |
5 |
5 |
10 |
31 |
老億豐 |
300 |
13 |
3 |
16 |
32 |
協成興 |
500 |
2 |
6 |
8 |
33 |
振盛興 |
500 |
2 |
5 |
7 |
34 |
同發利 |
900 |
2 |
11 |
13 |
35 |
永安 |
700 |
1 |
14 |
15 |
36 |
泰成昌 |
700 |
5 |
13 |
18 |
37 |
理元 |
700 |
2 |
4 |
6 |
38 |
和合祥 |
900 |
1 |
5 |
6 |
39 |
廣順利 |
700 |
2 |
6 |
8 |
40 |
陳炳春 |
1000 |
3 |
7 |
10 |
41 |
萬豐發 |
1000 |
32 |
14 |
46 |
42 |
廣泰祥 |
100 |
2 |
6 |
8 |
43 |
萬興昌 |
1000 |
3 |
10 |
13 |
44 |
普通 |
1000 |
5 |
12 |
17 |
45 |
複安 |
300 |
7 |
9 |
16 |
46 |
福茂 |
300 |
5 |
0 |
5 |
47 |
福成 |
300 |
4 |
6 |
10 |
48 |
四興 |
300 |
6 |
3 |
9 |
49 |
捷成 |
1000 |
12 |
14 |
26 |
50 |
張廣泉 |
300 |
4 |
2 |
6 |
51 |
泉利 |
300 |
8 |
11 |
19 |
52 |
鍾榮順 |
900 |
4 |
6 |
10 |
資料來源:1.廣東省檔案館館藏《汕頭段三十五年份已挂號批信局詳情表》,汕頭局(訓令第七九二號、通函第二十四號)附件。2.廣東省檔案館館藏《汕頭段三十七年份已挂號批信局詳情表》,汕頭局(訓令第八一七號、通函第一零二號)附件。3.王炜中《潮汕僑批業檔案選編(1942~1949)》,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頁167~197。
整個民國時期,汕頭埠僑批局一直存在並保持發展態勢的有萬豐號、信大、普通、光益、裕大、福成、勝發、源合興、捷成等。
從水客業到僑批局,這是僑批業曆史發展的兩大階段,僑批局對僑批業發展的作用無疑最爲重要,極爲明顯。
館藏僑批
三、近代汕頭著名的僑批局
潮汕有衆多的僑批局,分布于汕頭、澄海、潮安、揭陽和潮陽等地,而作爲粵東地區僑批業中心的汕頭,自然地,不僅有數量最多的僑批局,而且有著名的僑批局。
萬豐發批局
光緒五年(1879年),經營夏布的揭陽人魏福羅在榕城創辦森峰批館,代理汕頭森峰批館在揭陽、普甯、豐順一帶的僑批解付業務。汕頭森峰批館是致成批局創始人黃繼英族親黃松亭在汕頭創辦的。
光緒二十年(1894年),年屆六旬的魏福羅將森峰的業務交給兒子魏履巧經營。魏履巧舍棄夏布經營,專注僑批業務,爲魏氏僑批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1912年,魏履巧的三兒子魏啓和及侄子魏啓圃在揭陽榕城創辦獨資經營的魏啓峰批局。
1921年,汕頭設市,海外僑胞投資猛增,商貿活動活躍,火車、輪船來來往往,洋行、商鋪鱗次栉比,魏啓和敏銳意識到機會難逢,決定擴大經營範圍,向汕頭進軍。
1923年,魏啓和在當年汕頭商業黃金地段的家興街買下“金豐雜貨行”一層,設立魏啓峰批局的收批站,由大侄魏茂玉任經理。1924年,再將收批站改組爲合股經營的萬豐發批局,開始與泰國曼谷謙和祥批局聯號,前3年獲利頗豐。
1927年以後,謙和祥批局倒閉,萬豐發批局預先爲它墊付的3幫批款共1萬7千余元化爲烏有,其中兩個股東因無力承受而自動退出,萬豐發批局便由魏啓峰批局獨家所有,由魏茂玉和魏啓和之子魏茂中繼續拓展業務。
1942年,魏茂玉因病謝世,其長子魏基堅把香港的榕記批局交給叔父魏茂龍照管,返回家鄉接管汕頭萬豐發批局,並兼管榕城魏啓峰批局的業務。1945年以後,他將魏啓峰批局業務的重點放在汕頭的萬豐發,跟魏茂碩、魏茂發等家人一起,把僑批業務範圍輻射到香港、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印尼及台灣等地的42家商號,經營的批款額在汕頭名列前茅。
1949年10月,揭陽解放,魏基堅仍兩手抓,主持汕頭萬豐發、榕城魏啓峰批局的業務,並捐出一筆款項抗美援朝。
振盛興批局
振盛興批局是一家設在泰國、汕頭、澄海三地,實行自收、自寄、自投的甲種批局,它的創辦人是祖籍澄海上華鎮渡頭(圖濠)村的泰國華僑曾仰梅。
1899年,曾仰梅和蔡永盛在泰國合辦“振盛興銀信局”。同時在汕頭永和街47號設立振盛興批局的分號,負責中轉曼谷本號總局及其它批局遞轉的僑批。在家鄉渡頭村鳳崗裏的住宅內設振盛興批館,作派送僑批的營業點,形成了三地聯營、自收、自寄、自投的僑批經營網絡,受理的僑批全由本批局的僑批派遞員投遞。
由于批信寄送快捷無誤,振盛興批局業務務範圍不斷擴大。從渡頭和鄰近各村發展到澄海的縣城、壩頭、隆都、蓬洲、蓮塘、岐山等地,以及潮安的官塘、鐵鋪、庵埠。振盛興批局全盛時,雇用的員工有40多人,其中泰國本號銀信局員工20多人,汕頭振盛興批局和家鄉振盛興批館員工各10多人,每周發批1次,每次平均數百件批信,批款在數千至數萬銀元之間。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蔡永盛拆去股份,振盛批局歸曾仰梅獨自經營。因爲批局業務不斷擴大,而投遞僑批的傭金甚低,需要注入方能正常運作,所以,曼谷的振盛興批局在僑批業務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又經營日用百貨、棉紗布匹,在香港開辦遠明銀莊,在汕頭創辦遠東適味罐頭廠、振源百貨公司等,增強僑批業發展的後勁。
曾仰梅的幾個兒子先後也參與經營管理。1940年,曾仰梅回鄉顧養天年,曼谷振盛興批局由大兒子曾壯吾(益勳)出任司理,汕頭振盛批局由三兒子曾壽回(益之)出任司理,家鄉的振盛興批館則由族侄曾慎一(振烈)出任司理。
曾仰梅一生堅持“修身齊家,敦睦鄰裏,克勤克儉,立志創業,自奉淡薄,助人爲樂”的爲人准則,在批局成立之初,就立下笃誠守信、方便僑胞的宗旨,投遞僑批快捷安全、准確無誤。當海外鄉親的經濟周轉有困難時,振盛興批局常常先墊付批款,使他們能及時寄款回鄉接濟自己的眷屬。日寇侵占潮汕,汕頭、香港、泰國之間交通斷絕。振盛興批局仍千方百計通過越南水客經過東興彙路把僑批轉入汕頭,以解僑眷的燃眉之急。同時,又把香港遠明錢莊擴充爲遠明銀信局,積極從香港駁彙至汕頭,增加僑批遞送渠道。
抗日戰爭勝利後,戰亂中斷寄批的僑胞急于早日將批款和批信送到家鄉親人手裏,並通過回批了解家鄉親的情況。振盛興的批局在接到僑批目錄副本後,先憑上面所記載的地址、數額,將批款送到收批人手裏,候從泰國寄來的“批包”抵達時再把批信補送給他們。解放前夕貨幣貶值、物價飛漲,這樣的送批辦法可減少僑眷的損失。此外,每周將家鄉批局寄來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物價表貼在曼谷的批局內,讓僑胞能了解家鄉眷屬生活所需的費用,以便及時加寄批款回家。
有信批局
有信批局原爲有信銀莊,創辦于1921年,位于汕頭市區永和街66號,總經理爲黃峻六。銀莊設有僑批部,承攬海外聯號托解的僑批,也承接汕頭市和鄰縣同業解往香港的僑批。
從1922年起,有信銀莊先後在實叻(新加坡)和香港設立分支機構,還分別委托上海潮幫商界大戶郭乾泰、通安祥記和集大行等爲代理,主管叻、港、申各港的電、信、票彙款,定、活期存放款和本埠南北行商號往來存、貸款及一些地皮證券交易,並兼營新加坡、馬來(現馬來西亞)和荷屬東印度群島(現印尼)的各港僑批。
新加坡的有信銀莊設在當地鬧市區的二馬路38號,是自建的一幢新樓房,因有當地股東劉鴻泰,黃駿發、林義發等出入口商的支持,業務發展迅速,除店前營業外,還在吉隆坡、麻六甲、槟榔嶼、霹雳、山打根以至印尼各屬的巴城、泗水、爪哇、蘇門答臘、坤甸和寮內分設代理機構,每月的總收彙大約爲:“淡月”即常年農曆1至3月份,月約港幣10萬元,“平月”即4至9月份,月約港幣15萬元,“旺月”即10至12月份,月約爲平月收彙額的兩倍。有信銀莊和在新加坡的較大批局一樣,爲了保證正常運作,一般都備有3套資金,其中一套應付門市,一套彙至汕頭,一套應付各地代理周轉。同時加強服務工作,派出專人深入到各個橡膠園、錫礦場和工廠去收攬僑批,並按期將回批送到僑胞手裏。不少僑批派送員還代爲寄批人寫批和給他們宣讀回批內容。
香港的有信銀莊設在文鹹西街36號,是汕頭有信銀莊的一個中轉站,沒有對外承攬業務,只是轉驗汕、新、滬的各種批款,並逐日向金融交易所打聽各種金融行市,分別電告汕頭、新加坡。
抗日戰爭前,有信銀莊的僑批除潮陽、揭陽、普甯、饒平、惠來、南澳等地委托代理店分發外,潮安、澄海、汕頭三地多自派僑批派送員下鄉“分批”。當時有信銀莊有10名派送員,誠實可靠,吃苦耐勞,絕少出現侵吞,盜用批款的現象。
1938年,日寇飛機經常轟炸汕頭,有信莊遷往浮隴鄉繼續營業。此時,海外僑胞已意識到家鄉難保,因此寄批特多,業務量幾乎增加1倍。1939年,日寇占領汕頭後,有信銀莊雖然繼續營業,但業務量已大不如前。有信銀莊員工有一些遠走興甯、梅縣避難。
抗戰勝利後,有信銀莊重新崛起,首幫來批,即有港幣10余萬元。停歇多時的彙兌公所也重新恢複買賣。但金融風暴叠起,好景不長。解放大軍直下南粵,有信銀莊總經理拆股,解職去港,遂由新加坡的黃芹生負責改組爲“有信批局”,直至潮汕解放。
四、僑批業組織的建立及職業的形成
爲了聚合同業的力量,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和共同的安全,早在光緒中期,汕頭就成立了僑批業公所,以加強管理。至1926年,改爲汕頭華僑批業公會;1931年,又改爲汕頭批業同業公會。
1933年,汕頭批業同業公會共有會員55家。抗日戰爭勝利後,汕頭市僑批業同業公會登記爲會員的僑批局驟增:1946年8月登記是56家,1948年3月登記是46家,1948年8月登記是66家,1948年9月登記是81家。
隨後,揭陽、潮陽等縣也成立僑批業同業公會,但潮汕地區仍以汕頭批業同業公會爲總樞紐,自身制訂保護、獎恤、追究等辦法,保障本地區批款的安全。
汕頭僑批局機構設置基本是這樣:甲,家長1至2人,總理全店業務及一切事宜;乙,財政1至2人,掌握財務、現金出入等保管工作;丙,司賬1至2人(如大戶者則相應增加之)專職司理店內帳務;丁,收數2至3人或5至6人不等;戊,派批,俗稱分批,昔年稱爲批腳,人數不定,均以業務多寡而定。
批局代表多爲批局的經理,也有司賬(財務人員)、交際(對外聯絡人員)等,均爲批局高級管理人員。在1946年55家批局代表中,有經理47人,司賬4人,交際4人;在1948年81家批局代表中,有經理55人,司賬1人,交際8人,司理和副司理3人,文牍1人,有13家沒有注明批局代表職務。
隨著僑批業的發展,誕生了近代一種特殊的職業。先是水客業時期的水客。19世紀至20世紀初,汕頭的水客就有800人。水客人數增多,僑批的發展,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民國時期僑批業最爲繁盛的汕頭埠,一個水客民間聯合組織——“南洋水客聯合會”就應運而生了。
1931年3月17日的汕頭《嶺東民國日報》,登載有一則“水客聯合會昨天改選執、監委”的地方新聞,文字不多,透露的內容卻不少。其文如下:
“(專訪)本市南洋水客聯合會昨開‘會員大會’,改選執監委,市府派範鑄濠前往監選。結果,陳仲明、鍾幹志、張萬五、黃竹修等十七名當選。次表決三項議案如下:一、從速組織日報,以利宣傳;二、設立施醫所;三、香港往吧城之渣華公司輪船,已定四月一日加價,每張船票由原價25元升至80元,須致函吧城該輪代理處聯發公司轉港渣華公司要求減低,否則往來水客一律抵制。”
《嶺東民國日報》這則新聞報道顯示,1931年,汕頭成立了水客民間組織“南洋水客聯合會”。或許隨著曆史資料的發掘,水客民間組織在更早時間就出現了。
從該次會議議決通過的三項內容(創辦報紙、設立施醫所和抵制渣華輪船公司票價提價)看,該聯合會明顯帶有利權保障、服務、慈善公益等性質。據謝雪影《汕頭指南》(1933年12月)版,當時的“僑批業公會”歸在“各業公會”,會址設于商平路89號“市總商會(原六邑會館)”內,而“南洋水客聯合會”則歸在“公益團體”,其會址在商平路35號。
其次是批腳。即爲僑批局分發僑批的從業人員。如,有信銀莊的僑批,除潮陽、揭陽、普甯、饒平、惠來及南澳等地委托代理店分發外,其余潮安、澄海、汕頭三縣市,除偏僻地區,都由自己派“批腳”下鄉解付(俗稱“分批”)。“批腳”共有10人,大多年齡在四五十歲左右,誠實可靠而又能吃苦耐勞者。每人月薪除銀圓20元外,還就其所經解批額多少,按每月千元發給補貼一元,另外加付舟車、點心以及夫役等費。此外,年終另發獎金,大約每名批腳月入多數在銀圓30元以上。
批局代表多爲批局營業人或經理。汕頭市是潮汕地區僑彙的集中地和分發地,批局主要服務鄉親,潮陽和澄海是潮汕地區華僑最多的區域,因此潮陽人和澄海人在汕頭設立的批局數量也就較多。
汕頭批局代表籍貫分布
1946 |
1948 |
||||
批局代表籍貫 |
人數 |
占比(%) |
批局代表籍貫 |
人數 |
占比(%) |
潮陽 |
12 |
21.82 |
澄海 |
20 |
24.69 |
澄海 |
11 |
20 |
潮陽 |
18 |
22.22 |
潮安 |
8 |
14.54 |
潮安 |
15 |
18.52 |
普甯 |
7 |
12.72 |
普甯 |
9 |
11.11 |
饒平 |
4 |
7.27 |
饒平 |
3 |
3.70 |
揭陽 |
4 |
7.27 |
梅縣 |
4 |
4.94 |
梅縣 |
2 |
3.64 |
揭陽 |
5 |
6.17 |
豐順 |
2 |
3.64 |
豐順 |
3 |
3.70 |
大埔 |
2 |
3.64 |
大埔 |
1 |
1.23 |
陸豐 |
1 |
1.82 |
惠來 |
1 |
1.23 |
汕頭 |
1 |
1.82 |
汕頭 |
1 |
1.23 |
不詳 |
1 |
1.82 |
不詳 |
1 |
1.23 |
合計 |
55 |
100 |
合計 |
81 |
100 |
資料來源:王炜中《潮汕僑批業檔案選編(1942~1949)》,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頁167~197。
五、近代汕頭僑批業的曆史作用
開埠後,汕頭僑批業不斷發展,特別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及抗日戰爭勝利後。
1934年汕頭僑批業平均月來批情況表
商號 |
月批封 |
批款額 |
商號 |
月批封 |
批款額 |
永 安 |
5,237封 |
93,555元 |
馬源豐 |
3,834封 |
57,510元 |
光 益 |
15,586封 |
233,790元 |
馬德發 |
4,260封 |
63,900元 |
光益裕 |
23,915封 |
358,725元 |
洪萬豐 |
5,296封 |
79,440元 |
有 信 |
15,301封 |
229,515元 |
陳炳春 |
4,119封 |
61,785元 |
同發利 |
7,727封 |
115,905元 |
振盛興 |
2,753封 |
41,295元 |
成順利 |
5,933封 |
88,995元 |
泰盛昌 |
2,452封 |
36,780元 |
宏 信 |
2,270封 |
34,050元 |
振豐盛 |
58封 |
870元 |
李華利 |
1,116封 |
16,740元 |
陳悅記 |
3,065封 |
45,975元 |
玉 合 |
5,650封 |
84,810元 |
理 元 |
5,856封 |
87,840元 |
協成興 |
2,956封 |
44,340元 |
得合興 |
601封 |
9,015元 |
和合祥 |
8,355封 |
125,325元 |
普 通 |
5,315封 |
79,725元 |
恒 記 |
2,765封 |
41,475元 |
吳順興 |
2,691封 |
40,365元 |
馬合豐 |
7,439封 |
111,585元 |
勝 發 |
526封 |
7,890元 |
森 春 |
388封 |
5,820元 |
廣 彙 |
2,403封 |
36,045元 |
萬興昌 |
3,317封 |
49,755元 |
廣泰祥 |
1,136封 |
19,740元 |
萬豐發 |
3,191封 |
47,865元 |
廣源和記 |
4,489封 |
67,335元 |
新合順 |
7,765封 |
116,535元 |
廣順利 |
1,832封 |
27,480元 |
義 發 |
2,402封 |
36,030元 |
顧成利 |
2,056封 |
30,840元 |
福 興 |
329封 |
4,935元 |
潮利亨 |
1,642封 |
24,630元 |
福 成 |
2,371封 |
35,565元 |
鍾榮順 |
1,621封 |
24,315元 |
福 利 |
1,261封 |
18,915元 |
榮豐利 |
1,515封 |
22,725元 |
資料來源:陳植芳《漫談潮汕民間僑彙業》,載《汕頭文史資料精選》,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35頁。
另據統計,1947~1949年汕頭民間僑批收入的封數相當可觀:1947年爲1,637,980封;1948年爲1,988,763封;1948年爲1,415,427封。
開埠後,不斷發展的汕頭僑批業,對近代汕頭經濟社會發展繁榮所起的曆史作用是明顯而深遠的。
㈠推動汕頭近代工業發展
開埠後,汕頭僑批業不斷發展。海外僑胞寄回的批款,除了贍養眷屬,還在汕頭投資興業。相關數字顯示,1889~1949年,海外僑胞寄回的批款在汕頭投資興辦企業的資金,折合人民幣共5300多萬元。其中,1889~1919年、1927~1937年最多,分別爲1527萬多元和1589萬多元,爲汕頭早期經濟發展注入雄厚的資金,作出相當大的貢獻。據統計,解放前汕頭的僑辦工業,占全市民族工業的50~60%。
㈡推動汕頭房地産業發展
海外僑胞用批款在家鄉投資房地産,著名的陳慈黉故居就是其代表。據汕頭房地産管理部門提供的統計材料,20世紀二三十年代,汕頭市的房屋有4000多座,其中産權屬于華僑的約有2000多座,占了一半以上。海外僑胞在“四永一升平”等地方建樓的資金,不少是通過黉利棧以僑彙和大額銀票轉達汕頭,或由以經營僑批業爲主的有信銀莊轉達汕頭的。
㈢推動汕頭金融業發展
開埠後,大批海外僑胞到汕頭投資興業。隨著汕頭商業貿易、工業、房地産業以及市政建設的快速發展,大量僑彙通過銀莊、銀行湧入汕頭,僑批業也是一支重要的生力軍。不少銀莊兼營僑批業務或以經營僑批業務爲主。僑批業務給銀莊注入了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使它他們得以生存和發展,近代汕頭的金融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依靠僑批這一重要的僑彙來維持的。1949年以前,汕頭十余家銀行主要以僑商、僑眷的存放款爲其主要業務。有學者研究結果表明,整個近代,海外潮商在汕頭創立的錢莊、批局和銀行約有178家,主要經營僑彙業務,而這些批局“實握汕市經濟界大部分之勢力也”。
㈣贍養了衆多的僑胞眷屬
衆多海外謀生的潮汕僑胞在異國他鄉奮力拼搏,或從事走碼頭、采礦、開荒、築路等苦力勞動;或擺地攤、“擔八索”,走街串巷,掙點小錢,省吃儉用。他們時刻牢記“錢銀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及妻房”的臨別叮咛,將節省的錢,毫不猶豫地寄回家鄉,贍養老人,養育妻兒。批信中有一句話:“兒雖做牛做馬,也要盡力寄批,了卻老母倚門之望。”表達了“過番人”的責任與擔當。僑批業帶來的大量僑彙,成爲僑鄉親人生活的重要經濟來源。
海外僑胞彙入的大量批款,大約有80%是用于贍養在家鄉的眷屬,其余用于嘗還債務、祭祀祖先、購置物業以至赈災、興辦公益事業等。饒宗頤先生曾經作了這樣的評述:“潮人仰賴批款爲生者,幾占全人口十之四五,而都市大企業及公益交通各建設,多由華僑投資而成,內地鄉村所有新祠廈屋,更十之八九系出僑資蓋建。且潮州每年入超甚大,所以能繁榮而不衰落者,無非賴僑款之挹注。”“潮州經濟之發展,以華僑力量爲多,而有造于僑運之發揚,應推華僑彙寄信款之僑批業”。
作者:陳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