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
——習近平
夜幕降臨,思南路73號周公館外突然傳來一聲“槍響”。周公館內,“周恩來”拿著帶血的眼鏡,對著衆多“記者”,神情嚴肅地說道:“大家看看,這就是國民黨所說的誠意,這樣的政黨,何以帶領人民走向光明的未來?”
這是中共一大紀念館去年推出的實景沉浸式戲劇《思南路上的槍聲——向著光明前行》中的一幕,戲劇呈現了1946年國共談判期間,周恩來在周公館召開記者招待會,揭露國民黨“假和談、真內戰”陰謀的場景。飾演周恩來的演員馬玮佳,其實是中共一大紀念館的一名工作人員。
新穎的形式,吸引了衆多年輕觀衆走進中共一大紀念館,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除中共一大會址外,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還分布著數量衆多的各類紅色舊址遺址。近年來,上海不斷挖掘各類紅色資源,創新紅色宣教形式,講好黨的誕生地的紅色故事,五湖四海的觀衆,來到實地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
“有些台詞是‘長’出來的”
雖然身材不似周總理那般清瘦,還長著一張圓臉,但是當馬玮佳微曲著右臂,帶著淮安口音說出“中國共産黨與人民永遠站在一起”時,觀衆依然能感到,曆史與現實仿佛融爲一體。但對30多歲的馬玮佳來說,扮演周恩來依然是個不小的挑戰,因爲觀衆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像”。“除了減肥和化裝,做到盡量‘形似’,我還要找准他講話的韻律,融進自己的話裏,做到‘神似’。”爲了模仿得更像一些,馬玮佳看了很多當年的曆史資料,因爲“只有對那段曆史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感受偉人當年的種種情緒”。
曆史上,1946年5月,周恩來率領中共代表團前往南京與國民黨進行談判。6月,代表團決定在滬設立辦事處。思南路上這幢不起眼的小樓成了周公館,周恩來以此爲“根據地”,在艱苦危險的條件下,開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擴大了中國共産黨的影響,發展了愛國民主統一戰線。
隨之而來的,還有另一番“門庭若市”——路上出現了無人光顧的皮鞋修理攤,三三兩兩並不拉客的三輪車,賣煙小販、剃頭挑子、算卦先生也在門前晃悠。路對面的上海婦孺醫院,則成了國民黨特務監視周公館的據點。
如今在展館裏,講解員與觀衆最經常講述的,也是“周恩來汽車‘生尾巴’”“周公館陽台上的花盆”等“監視”與“反監視”的故事。即使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中共代表團成員始終鎮定自若,堅持爲和平與民主奔走呐喊。
這些當年的曆史細節,都被如今的這出戲劇一一呈現出來,在尊重曆史的基礎上,主創人員還對劇情進行了藝術化的再創作,力求更有感染力。
“戲裏有些台詞,是自己‘長’出來的。”馬玮佳舉例說,在劇本中,周恩來有一句話,“今天到場的,還有工商界的代表們。你們倉庫裏的米面糧油,爲什麽不可以拿出來一點給老百姓?你們這樣做,老百姓是會永遠記得你們的。”當年周恩來是否講過這話,已經無從考證,但馬玮佳認爲,當時很多老百姓還吃不飽肚子,“我覺得像周恩來這樣一個了解民間疾苦的人,一定想爲老百姓‘撐傘’吧”。
用心的創作和演出取得了不俗的效果。有觀衆在散場後找到馬玮佳,說看到“周總理”從露台一出現,眼淚就不由得流出來了。馬玮佳說,這是他最滿足的時刻。“耳邊好像能聽到周總理在說,‘爲真民主真和平奮鬥到底’。你牽著他的手,同志,我們一起去奮鬥吧!我們一起去奔光明前程吧,你自己也會很激動。”
感受穿越時空的力量
馬玮佳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剛開始,他用普通話模仿周恩來演講,覺得不夠真實,想加入淮安方言。巧的是,他的妻子就是淮安人,在家裏排練時,妻子經常會給他提出很多修改意見。馬玮佳笑著說:“字斟句酌,舉手投足都有要求,不能破壞‘男神’在她心中的偉岸形象。”
高要求背後,是觀衆難以體會的辛苦。晚上6點,從一大紀念館下班後,馬玮佳穿上演出服,又在周公館“上班”,兩場戲演完,就快10點了,再處理一陣工作,就來不及回家了。
不過,同爲紅色文化傳播者的妻子很理解他。夫妻倆結緣,恰恰也是因爲傳播紅色文化。2013年,馬玮佳被調到一大紀念館管轄的周公館工作,他的妻子當時是周公館的講解員,兩人在周公館相識相知。後來,妻子被調往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工作,雖然更忙了,但夫妻倆都愈發感到這份工作意義深重。
“我家在上海,上海是黨的誕生地,某種意義上,上海也是黨的家,能夠在黨的誕生地工作、生活,我感到很光榮。講好黨的誕生地的紅色故事,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
觀衆群體發生“新變化”
2008年,從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現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畢業後,機緣巧合之下,馬玮佳進入了中共一大紀念館工作。
馬玮佳在紀念館的第一個身份是講解員。他坦言,在場館裏講黨史故事,和在旅遊景區完全不同,因爲黨史不能隨意發揮,如何將一段被反複考證過的曆史講出新意,很考驗講解員的個人水平,不僅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更要對曆史十分熟悉。
“要是一開始有十個觀衆,帶到後面只剩下一個,那肯定不是觀衆的問題,是你講得不好。”當時,館裏有很多優秀的女講解員,但男講解員不多,馬玮佳憋著一股勁,努力鑽研曆史,從李大钊使用過的打字機,到陳望道翻譯的《共産黨宣言》,個中細節一一熟讀,將其轉化爲生動的講解。
如今,中共一大紀念館的紅色文化宣教越來越成熟完善,形式上也多有創新。從2016年開始,宣教團隊嘗試開發面向年輕黨員幹部群衆的情景黨課,由紀念館員工自編自導自演,後來還陸續開發了情景劇。至今,馬玮佳已參演了20多場各種表演,扮演過陳獨秀、彭德懷等曆史人物。
這幾年,中共一大紀念館的參觀量呈爆發式增長。在馬玮佳的印象中,觀衆群體也有“新變化”,一是從外地趕來的年輕觀衆越來越多,二是外國政要、外企高管越來越多。來賓不僅有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有來自美國、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韓國、以色列、法國、日本等國的參觀者,還有不少是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他們不僅熱愛中國,更對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故事充滿好奇。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今年8月,當時,一位在滬訪問的知名英國專家提出要到中共一大紀念館參觀。負責接待的馬玮佳記得,這位專家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一路仔細閱讀每件展品的說明,不時感慨道“中國真的很偉大”。
專家點評
讓厚重的紅色文化在年輕人中煥發光彩
馬玮佳既是中共一大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也是戲劇《思南路上的槍聲——向著光明前行》中周恩來的扮演者。馬玮佳等巧妙利用思南路上的周公館,創作沉浸式戲劇回顧和禮贊周恩來的生平事迹、崇高風範,是上海著力打造紅色文化傳播高地的一個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後繼有人、代代相傳。”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也是黨成立後黨中央機關長期駐紮地、社會主義建設重要基地、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在百年征程中形成了豐富的紅色資源、積澱了深厚的紅色底蘊,紅色基因已經深深融入城市血脈之中。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關鍵在一個“活”字。只有把紅色資源激活起來,讓紅色曆史鮮活起來,紅色血脈才能跳動起來,紅色基因才能薪火相傳、永不變色。在此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豐富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分析年輕一代心理需要和認知特點,避免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用靈活親近的手段,讓厚重的紅色文化在年輕人中煥發光彩,用年輕人的語言爲年輕人講故事,激發青年一代的情感共鳴,進而使其接受教育、成風化人。
近年來,上海深入推進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在摸清“紅色家底”、保護紅色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傳播方式,豐富形式載體,深入挖掘資源裏的故事、故事裏的細節、細節裏的精神,讓深厚的曆史插上“翅膀”,走進更多人的內心深處。隨著一批革命舊址修繕開放,一批展覽展陳功能提升,一批活動項目蓬勃開展,一批文藝作品深入人心,上海紅色文化品牌也越來越亮,城市血脈中的紅色基因曆久彌新、永放光芒。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宋斌)
欄目主編:張駿
圖片攝影:蔣迪雯 中共一大紀念館 供圖
來源:作者:劉雪妍 顧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