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視點 侯永志 沈俊傑 華若筠
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國際分工體系和全球經濟秩序將加快調整,未來全球化將更多地呈現區域化特征。依托成渝的綜合優勢,在我國西部打造一個輻射東南亞、南亞的區域經濟中心,並以此爲支點打通泛亞戰略通道、構造穩定的富有韌性的區域産業鏈供應鏈體系,是應對全球變局、落實中央區域發展戰略新布局的重要舉措。
打造輻射東南亞、南亞的區域經濟中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打造輻射東南亞、南亞的區域經濟中心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後全球化新趨勢的必然選擇。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推動形成了密切聯系而又功能各異的北美、歐洲和東亞三個重要的生産分工網絡。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盡管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規模經濟、範圍經濟仍然要求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廣泛的分工體系,但另一方面,在缺乏有效的全球治理下,各國特別是各大國爲保證經濟的安全穩定運行,將更加注重本土供應和生産能力建設,構建自成體系、自我循環的産業鏈。因此,在兩種力量的綜合作用下,未來一段時間,全球化將更多地呈現區域化特征,全球可能呈現北美、歐洲、東亞、東南亞南亞四大區域分工體系,區域經濟中心將發揮更多跨國配置資源、促進國際分工的作用。打造輻射東南亞、南亞的區域經濟中心是適應全球新變革,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
打造輻射東南亞、南亞的區域經濟中心是謀得戰略主動、確保戰略安全的必要舉措。東南亞、南亞國家是與我國山水相依的重要鄰邦,是“一帶一路”重要樞紐,資源能源豐富。以打造輻射東南亞、南亞區域經濟中心爲著力點,打通泛亞戰略通道,加深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聯系,構造穩定的富有韌性的區域産業鏈供應鏈體系,形成對這一地區發展更大的影響力,對維護我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至關重要。
打造輻射東南亞、南亞的區域經濟中心是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布局、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必然要求。在過去幾十年的對外開放過程中,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加速融入全球産業網絡,逐漸成爲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區域中心,既推動了自身的發展,也爲我國經濟騰飛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西部地區,由于其區位條件、要素禀賦結構和發展基礎的制約,對外開放明顯滯後于東部地區,延緩了西部的現代化進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西部缺少具有強大輻射力的區域經濟中心。在西部打造一個區域經濟中心,利用好東南亞、南亞的市場和資源,聚集更多資源要素,形成更強創新能力,將有助于在全國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
加快推進廣大西部地區的現代化水平。
成渝具備成爲輻射東南亞、南亞的區域經濟中心的基礎和優勢
當前我國的一些地區特別是雲南和廣西兩省(區),憑借山水相連的地理優勢和民族相依的人文優勢,已與東南亞、南亞在經貿、農業、人文交流方面展開了一系列合作,但受其經濟體量、産業基礎、發展水平的限制,距離形成具有強大輻射力的區域經濟中心尚有差距。成渝地區具有區位、經濟、産業、創新四大優勢,具備成爲輻射東南亞、南亞的區域經濟中心的基礎,是深化我國與東南亞、南亞現有合作的重要支撐。
區位優勢:成渝地區位處“一帶一路”、長江經濟走廊、國際陸海新通道的交會點,是國家海陸聯動的戰略型地區,具有禦控西南、貫通內陸、輻射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區位優勢。這一優勢使其對外能夠通過中歐班列與歐洲聯動、通過陸海新通道與東南亞、南亞聯動,對內能夠通過長江水路、沿江鐵路公路與長三角地區聯動,實現借勢發展,成爲整合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溝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空間依托。
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優勢:成渝雙城經濟圈經濟體量大,2018年GDP達5395.77億美元,相當于老撾的30倍,柬埔寨的22倍,尼泊爾的19倍,緬甸的8倍,越南、孟加拉國的2倍左右。成渝兩地常住人口近半億,勞動力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成渝地區的人均GDP和經濟密度(每平方公裏GDP)高于東南亞、南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見表)。
産業優勢:根據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成渝地區在機械設備、通信計算機和電子設備、非金屬礦物制品等領域産業優勢明顯。東南亞、南亞地區對成渝的産業依存度(平均依存度系數爲12.10%)遠高于成渝對東南亞、南亞地區的産業依存度(平均依存度系數爲0.50%),特別是對通信計算機和電子設備(38.68%)、機械設備(30.73%)、金屬冶煉加工(22.78%)、化工(18.90%)等成渝優勢産業的高依存度有利于成渝主導區域産業網絡(見圖)。
創新優勢:成渝地區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和人才儲備,統計數據顯示,區域內有高等院校129所,國家重點實驗室2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個,擁有中國核動力研究院、西南電子技術研究所、西南通信研究所等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2018年,成渝地區研發支出占GDP百分比爲2.21%,超過新加坡2.17%的水平,遠高于東南亞地區0.64%的平均水平和南亞地區0.38%的平均水平。
以打造“四大中心”爲抓手,推動成渝建設成爲輻射東南亞、南亞的區域經濟中心
打造輻射東南亞、南亞的區域經濟中心,成渝地區應依托既有基礎,一方面在更深程度上參與國內大循環,更充分地借力國內其他地區;另一方面在更高水平上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循環,通過兩個循環的相互促進、耦合貫通,著力打造輻射東南亞、南亞的生産要素配置中心、産業鏈布局中心、供應鏈統籌中心和創新引領中心。
一是打造生産要素配置中心。支持成渝建立輻射東南亞、南亞的要素市場交易中心,推進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增加成渝地區有效金融服務供給,以物流金融、貿易金融、供應鏈金融爲重點發展成渝金融要素支撐體系。完善跨境金融基礎設施,引進跨境結算機構。鼓勵金融創新,在跨境金融業務、金融開放等方面率先試點。
二是打造産業鏈布局中心。推進成渝地區自由貿易區建設,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吸引跨國公司和産業鏈龍頭企業在成渝布局更多産業鏈關鍵環節和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産業活動。統籌成渝地區産業鏈布局,瞄准産業鏈上下遊和核心技術精准招商,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本土中小企業。緊抓中新(重慶)項目和中日(成都)項目機遇,全力填補成渝地區産業鏈在商務服務、金融等高端生産服務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基礎設施上的突出短板。發展成渝地區在通信計算機電子和機械設備産業鏈上的主導優勢,根據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産業比較優勢構建産業分工網絡,發揮成渝地區在構建跨境産業鏈上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三是打造供應鏈統籌中心。圍繞成渝地區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制造等優勢産業,引入培育供應鏈管理企業和節點企業,加速打造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智慧供應鏈體系。加大發展服務供應鏈,建設一批服務型制造公共服務平台。支持成渝建立國家全球供應鏈安全預警數據中心和供應鏈科創研發中心。強化物流支持功能,將布局成渝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南向鐵路網、陸海聯運體系納入“十四五”規劃。加強國家層面溝通,加快推進泛亞鐵路、跨境高等級公路、光纜傳輸系統等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依托路網、航空網、互聯網,打造物流人流信息流中心。
四是打造創新引領中心。立足成渝地區科教資源優勢,以高標准建設中國西部科學城爲抓手,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支持國家大科學裝置、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等落地成渝。以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爲保障,吸引更多國際國內創新主體入駐,建立健全技術轉移服務平台、技術交易市場,加強金融服務對技術轉移轉化的促進作用。以宜居城市爲吸引,大力實施人才優先戰略,構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國際人才高地。
(作者單位:侯永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沈俊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華若筠,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