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生博士生平事迹陳列館。肖燕菁 攝 |
張競生文化園內的圖片廳。肖燕菁 攝 |
4月25日,潮州迎來久違的降雨,浮濱山氤氲在雨霧中。饒平縣浮濱鎮大榕鋪村舊寨園張競生故居于2018年重修完畢,園中綠植郁郁蔥蔥,雨水洗春容,園中景致綠得愈發透亮,試圖還原張競生貫徹其“美的住居”理念的綠窩,使人“居其中也綠化了”。
張競生,1889年出生于饒平大榕鋪村,後赴法求學成爲潮梅地區第一位哲學博士。張競生一生涉獵哲學、美學、性學、翻譯等多個領域,因出版《性史》聲名大噪,被貼上“文妖”“性博士”的標簽;提倡計劃生育,關注鄉村建設,提出一系列超前學說,作家李敖稱其爲“先知”。近日,《張競生集》由北京三聯書店公開出版發行,韓山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師爲編委會主力,該文集從哲學、美學、性學等多個方面彙集張競生所著文字,結合其回憶錄和他人評說,綜合呈現張競生的思想學說及人物生平。觀其顛沛流離又浪漫缤紛的一生,“文妖”知名何來?“先知”之譽何在?
策劃:達海軍 統籌:蘇仕日 采寫:肖燕菁
革命者張競生
在饒平浮濱鎮,“博士”特指張競生。同鄉人用張競生勉勵學童勤奮讀書,“我們村是出過博士的。”
張競生出生在一個殷實的新加坡歸僑家庭,家中排行第三,原名張江流。張競生先上本地私塾,後入琴峰書院,再考入愛國詩人丘逢甲創辦的嶺東同文學堂。聰慧勤勉、靈活精進的張競生未嘗在考學上因自身實力碰過壁。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張競生已在嶺東同文學堂就讀,接受新式教育,學習博物、算數等課程。但不到一年,張競生又考入黃埔陸軍小學。
張競生當時所處的年代,列強大舉入侵,清政府岌岌可危。後者一面在已有的體制內尋求出路自行改革,一面疲于撲滅民間一波又一波的革命思潮。1905年,黃埔陸軍小學開辦,學制三年,畢業後升南京陸軍第四中學堂,爲清廷培養新式軍官做預備,兩廣總督兼總辦,名雖小學,但教授水平與高等學校相同,吸引廣東全省少年赴考,每期考取的學生不過百人。
當時的張競生因受“軍國民主義”影響,認爲救國的捷徑就是兵強械利,借由振興新兵,就可驅除列強,遂進入廣東黃埔陸軍小學第二期法文班。在陸軍小學,革命思想暗流湧動,彼時孫中山已成立同盟會,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陸軍小學內傳閱。張競生已然決定終有一天要遠離軍校,不做滿清人的軍官。
適逢當時陸軍部命令陸軍小學法文班中選取二三人到法國士官學校,法文成績排名第一的張競生認爲自己必然入選,但因監督韋汝聰複文說校中沒有這樣程度的學生而請求豁免,失去前往法國的機會。在陸軍小學,張競生的個性漸顯。受新思潮影響,張競生帶頭剪辮,鬧出“剪辮風波”;因不滿監督韋汝聰降低夥食,遂與同學王鸾發起整理夥食運動上演“飯廳風潮”,最終爲監督所不容而遭開除。
當時的張競生對陸軍小學已經沒有留戀,遭開除後,與王鸾一同前往新加坡投靠孫中山。1908年3月,張競生來到組織東南亞革命活動中樞的晚晴園,滿懷熱情與憧憬。在得知二人抛下學業到新加坡後,孫中山勸說其回國參加革命,並勉勵張競生繼續求學,如能加入軍隊更好。
回國後的張競生向父親表達了北上求學的意願,遭到反對,遂將父親告到縣衙。經調解,張競生接受父親先成親後求學的條件,與鄰村女孩許春姜完婚,隨後便北上求學。
1909年,張競生考進京師大學堂法文科。
這一時期的張競生,一面求學一面參與革命,他處于時代的漩渦中央,與革命黨早期主要領導往來,其陸軍小學的校友,之後主政廣東的陳濟棠、北伐將領陳銘樞、國民黨左派領導人鄧演達皆成爲之後革命史上的風雲人物。從張競生之後的生涯看,他早期參與革命事業,命運安排的作用大于他的苦心追求,青少年的滿腔熱情多于攪動風雲的政治意圖。
南北議和後,天下初定,張競生向孫中山表示自己希望能到國外深造以開闊眼界。1912年,孫中山設立臨時稽勳局,以便“對于開國一役,調查應賞應恤之人”。經過考核,臨時稽勳局確定第一期稽勳留學生共25人,張競生居于榜首。
1912年,張競生從上海啓程,登上前往法國的郵輪,大膽浪漫的“文妖”與富有前衛哲思的“先知”即將在遙遠的法蘭西開始影響其一生的求學生涯。
美的人生觀
“希望以‘藝術方法’提高科學方法及哲學方法的作用;希望以‘美治主義’爲社會一切事業組織上的根本政策;希望以‘美的人生觀’救治那些醜陋與卑劣的人生觀。希望無窮盡,工作勿許辍,前途雖遼遠,成功或可期。”在1925年出版的《美的人生觀》開篇,張競生表達了其浪漫的美學觀點。
山東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孫令彪認爲,張競生其哲學思想就是美學思想,美學思想就是哲學思想。
抵達法國後,張競生進入巴黎大學文學院哲學系。巴黎大學以其輝煌的學術史和開放包容的環境聞名于世,哲學系更是信奉學生應自主讀書、自由做學問。在法國,張競生從古希臘的思想源流學到伊壁鸠魯的自然主義,也流連于巴黎的名勝古迹與巴黎九區的沃拉爾德畫廊。
距離張競生住處不遠的先賢祠供奉著世界頂級的思想家、藝術家與政治家,張競生時常到那裏參觀。在先賢祠,這位來自中國的學子注意到了法國哲學家盧梭。這位在棺木上寫著“自然與真理之人”的思想家,跨越200年的時光給張競生以指引,張競生全面接受其人本主義、自然神論、浪漫派等思想。
盧梭把人類曆史劃分爲自然狀態和社會狀態,並把自然狀態作爲社會政治學說的出發點。按照盧梭的分析,在自然狀態中的自然人是孤獨的,相互之間沒有交往和聯系,人們自由自在地漂泊在森林中,沒有語言、家庭、住所、技能,除生理上的差異外,彼此自由平等。自然人的唯一需要就是食物、異性和休息。在他看來,文明與自然、理性與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種蛻變,甚至是墮落。
盧梭認爲,“科學既産生于閑逸,反過來又滋長閑逸。因此,它們對社會所造成的第一種危害就是無可彌補的時間損失。”孫令彪在其碩士論文《張競生美學研究》中認爲,張競生之所以把哲學、科學和藝術作爲美化人生社會的工具,這一思想除了受實證哲學的影響,還批判繼承了盧梭“科學和藝術危害社會”的觀點。
巴黎大學畢業後,張競生因歐戰轉往裏昂大學哲學系讀書。在那裏,張競生結識了對盧梭深有研究的青年女子斯蒂芬,並與她體驗了3個月真正浪漫派情人的生活。在斯蒂芬的啓發下,他的博士論文選題由孔德學說轉向盧梭學說,並以《關于盧梭古代教育起源理論》通過答辯,獲得裏昂大學文學院哲學博士學位。
法蘭西于張競生遠不止是求學的地方。在張競生的半自傳體散文集《十年情場》《浮生漫談》中,張競生極其坦白地回憶了自己在歐洲的獵豔經曆,與咖啡店的女工、避難的女詩人、偶遇的瑞士女郎、研究盧梭的青年女子……在《美的人生觀》中,張競生提出,就美的觀念看起來,靈肉不但是一致,而且是互相而至的因果。無肉即無靈,有靈也有肉。張競生將美的性育與衣食住、科學、藝術等一同納入研究範圍。他認爲美的性育有二意義,一是做極少的交媾,並且要使交媾時變肉欲的快樂爲精神的受用;二是利用性欲的精力爲一切思想上、藝術上,及行爲上的發展。韓山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孔令彬認爲,法國浪漫派對張競生的影響深入骨髓,“張競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都受到浪漫派的影響,在他身上幾乎看不到儒家的東西”。
《性史》風波
1920年,時任粵軍代表鄒魯邀請張競生擔任金山中學校長,張競生從法國啓程回國。因在金山中學的改革遭到阻礙,張競生于1921年辭去校長一職,應蔡元培的邀請北上進京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主講美學。1926年,張競生擔任北大風俗調查學會主任委員,在調查表中編出30多項認爲應該調查的事項,其中就有性史。
當時的張競生受英國性學家藹理士的影響,閱讀了他的性心理叢書,注意到書中附上到個人性史,認爲性要成爲科學就要有性史做材料。另外,在習慣了法國性的解放與自由後,張競生對國內舊禮教下性的拘束生起反抗態度,提倡性交自由,爲他書中《美的社會組織法》中以情人制取代婚姻制做補充。
“給我們一個詳細且翔實的性史,我們就給您一個關于您一生性最幸福的答案。”1926年2月,《京報副刊》張競生登出征集性史的啓示。同年4月,張競生從200多篇征文中遴選7篇集結爲《性史》,《性史》暢銷一時引起軒然大波。5月27日,北京警察廳開始查禁《性史》。8月底,張競生前往上海,于1927年創《新文化》雜志,設立“社會建設欄”“醒育欄”“美育欄”等6個項目。
當局認爲這是淫書,而學界又如何看這本《性史》?
生物學家周建人發表《關于〈性史〉的幾句話》,認爲“一般人所需要的是由論料得來的結論,不是論料本身”。張競生駁斥認爲,“結論太過抽象,難免枯燥無味。”隨後周建人又數次與已抵上海的張競生展開論戰,社會學家潘光旦、文學家梁實秋先後加入戰局,在報紙上對張競生的性學觀點進行批駁。潘光旦質疑其開展性教育的資格,梁實秋認爲,“學問淺隘只通科學的讀者往往覺得博士言談玄妙離奇,專習哲學的讀者又覺得他平庸淺乏,獨嗜藝術者又覺得他粗鄙不堪。”
性學專家劉達臨談及《性史》風波說:“張競生經受了兩者打擊,一是傳統的保守勢力,一是借性學之名行淫穢之實的書商,而後者的打擊是致命的。”《性史》出版後,假借張競生之名出版的書籍如《性史》第二集、《性藝》《欲情愛火》等劣質色情讀物將張競生的形象打入谷底。
長江學者、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平原認爲,真正給予張競生致命打擊的,不是“傳統的保守勢力”,而是同樣關注婦女問題及性道德的新文化人。因爲他們特別擔心,這位完全不顧中國國情的張競生,將這個好題目給徹底糟蹋了,自己成烈士不說,還連累此話題也成了禁區。這就好像一頭莽撞的大象,出于好奇,闖進了瓷器店,悠然轉身離去時,留下了一地無法收拾的碎片。
張競生文化園的講解員張小寒遇到前來參觀的遊客提到“性博士”時,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性學在張競生的學術生涯中不過是短短3年的主角,往後余生張競生卻都在與這個標簽所帶來的陰翳鬥爭。
1929年,在當局的查禁、盜版書商的髒水、知識分子的筆伐下,張競生陷入泥沼中,他選擇再度前往法國。
山野間的救贖
清明後不久,張競生墓前的花籃與祭品顔色都還鮮亮,啓新中學、高塘村老人組等敬挽的十幾個花籃擺在張競生的墓前。當時間讓風波與論戰逐漸平息,在饒平,鄉民們樸素地紀念張競生在中年回鄉後爲家鄉作出的貢獻。
張競生二次旅法以翻譯國外著作爲主要計劃。短短兩年內,張競生翻譯了《夢與放逐》《多惹情歌》《盧騷忏悔錄》《印典娜》,還吸收、消化歐洲浪漫派思想後寫就文藝理論著作《偉大怪惡的藝術》與《爛漫派概論》。孔令彬認爲,這兩部作品對于介紹歐洲浪漫派文藝思想到中國作出較大貢獻。
張競生在引進浪漫派文藝思想的同時自身也在受其滋養,在國內的顛沛與遭遇沒有讓他失去浪漫的理想與實幹的熱情。1931年,張競生在《讀書雜志》發表《歸國後,到民間去的計劃》一文,文中寫道,“我極堅信這個從下頭做起,乃今後救國的獨一方法,因爲若幹年以來,從上頭做起的試驗,已經完全失敗了。”“能把一縣之事辦得好,則我饒平有的是好山好水,將來把此縣變成爲一個‘小瑞士’也未可定。”
張競生興趣廣泛,在法國時即關注到先進的園藝與農業。從馬賽到巴黎的路上,張競生看見一路所有山阜都是種麥或葡萄,山頂稍高則養林木,無一空地,“他如農器的精良,種子及肥料的講究,除蟲及水利的研究,以及副産及果子、家畜等的調護,凡此都爲我國農人所夢想不到者。”
1932年,張競生回到家鄉饒平,被委任爲饒平縣實業督辦。回國後,張競生將家鄉的私塾改名爲啓新學校,在故鄉舊寨園營造符合他美學理念的綠窩,實踐他關于自然與耕作、居住結合的想法,組織苗圃、林場、茶園的建設,在實業方面提出諸多主張。
韓山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段平山在《張競生“鄉村建設”思想的特點及其當代意蘊》中總結,張競生的鄉村實踐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但這並不等于他是一個烏托邦主義者。張競生極早意識到山村是都市繁榮盛況的供給場所,認爲鄉村是人力的出産地、人種的供給場,複興鄉村便是複興與救濟城市,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生極其娶”的整合旅遊文化資源發展思路,把複興經濟看作鄉村振興的首要問題。在《民智建設》中,從無線電波的使用談起強調啓民智的重要性;在《民力建設》一書中從工業、農林、漁利、藝術技能化等方面落實他對鄉村的美好向往,提出培養領袖人才,要依靠“有效的組織”進行生産建設;在實踐方面,教授農民生産勞作,自己研究土壤性質,試種果木造林;其推廣新技術、培養新農業人才的主張在如今看亦是十分先進的。
孔令彬認爲,張競生在當時指導鄉村建設的知識分子中是令人稱奇的,“張競生自己動手,曬得跟個農民一樣,(知識分子裏)沒有像他這樣徹底地返璞歸真回到農村去的”。張競生曾因同鄉人誣陷而短暫離開饒平到廣州,配合舊日同窗陳濟棠進行新廣東建設,主編《廣東經濟建設月刊》。抗日戰爭爆發後又攜妻兒回到饒平繼續他鄉村建設的實踐。
“余所編之《性史》,初亦仿效其例(然因出版法不善,如錯將《性史》出單行本,最好只可附在正書後爲參考材料,又未注明有大學畢業與年在三十以上者始許買讀之類,歐人對此項書常有相當限制者),與社會之程度不齊,遂使美意變爲惡意,余之懊悔,不堪名狀。是以數年前再渡歐洲,潛心著述《民生建設》《民力建設》《民意建設》三部書,以贖前此提倡性學破壞社會之罪。又以爲未足也,當二年前歸國時,即往民間工作,對于築路造林與夫各種實業,無不盡心努力,至于性學,絕口不談,意爲庶幾可以贖前此之過失矣。”1934年2月14日的《南洋商報》,張競生登出《對〈性史〉之忏悔書》,反思此前過失的同時亦告訴世人,這位出身農村的博士,將帶著畢生所學與往後精力于饒平山野間實踐其對于美的主張,對于理想農村的設想,對于此前人生的自省與救贖。
張競生生平簡編
●1889年 2月8日(農曆正月初九),出生于廣東省饒平縣浮濱區橋頭鄉大榕鋪村,名江流。
●1896年 在離舊寨園二公裏外的宮下村讀私塾。
●1905年 考入由饒平縣琴峰書院。
●1906年 年初考入由丘逢甲創辦的汕頭嶺東同文學堂,8月考入廣東黃埔陸軍小學,與陳銘樞等同爲第二期法文班學員。
●1907年 因帶頭整理夥食被學校開除,旋由該校副監督、地下革命黨人趙聲(百先)介紹赴新加坡谒見孫中山。
●1909年 考入京師大學堂法文系學習。
●1912年 獲孫中山委任爲南方議和團首席秘書。年底,作爲中華民國首批稽勳留學生,公派赴法留學,考入法國巴黎大學哲學系學習。
●1915年 畢業于巴黎大學文學院,因歐戰轉往裏昂大學哲學系讀書。
●1919年 通過《關于盧棱古代教育起源理論之探討》論文答辯,獲裏昂大學文學院哲學博士學位,其間曾到英、德、荷、比、瑞士等國遊曆。
●1921年 由鄒魯等潮屬議員推薦出任潮州金山中學校長,大半年後,因厲行改革觸動地方勢力利益而被迫去職,年底被蔡元培聘任爲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23年 在《晨報副刊》發起中國“第一次愛情大討論”,魯迅、梁啓超、周作人、許廣平等均參與討論。
●1924年 成立“審美學社”,出版《美的人生觀》,以北京大學風俗調查會主席身份主持組織對妙峰山、白雲觀、東嶽廟、財神殿等廟會的風俗調查。
●1925年 在《京報副刊》發出了征集性史的廣告。
●1926年 征集出版《性史》,舉國嘩然,離開北大赴上海藝術大學任教務長。
●1927年 在上海創辦《新文化》月刊,出版到第6期後以宣傳性學罪名遭查封;與謝蘊如合股開辦美的書店。
●1928年 9月,美的書店遭上海同業與警局的摧殘而倒閉。張競生因宣傳性學罪名在杭州煙霞洞被浙江省教育廳廳長蔣夢麟派人拘捕,旋由張繼所救。12月,張競生再度赴法遊曆。
●1929年 譯完《盧騷忏悔錄》全十二書,共約17萬字,出版《偉大怪惡的藝術》。
●1931年 離開巴黎踏上回國之旅,11月回到饒平,旋即赴上海接回兒子張應傑,與妻子儲松雪分手。
●1932年 積極從事地方建設,被委任爲饒平縣實業督辦。
●1933年 被當地土豪劣紳誣陷,遭廣東省民政廳通緝,被迫離開饒平,後赴上海。
●1935年 擔任廣東經濟建設委員會廣東分會會員、廣東實業督辦。
●1937年 配合陳濟棠進行新廣東建設,主編《廣東經濟建設》月刊。
●1938年 因抗日戰爭舉家遷回饒平舊寨園,投身鄉村建設十余年。
●1951年 離開饒平,赴南方大學政治研究院第四部學習。
●1953年 被聘任爲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首批館員。創作自傳體散文《浮生漫談》《十年情場》《愛的漩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出版。
●1960年 自願回饒平爲駐外館員。
●1967年 撰寫哲學著作《哲學系統》《記憶與意識》。
●1969年 作爲戰備疏散對象,被遣送到饒平縣樟溪公社水樂大隊廠埔村勞動改造。
●1970年 6月18日,讀書到淩晨,因突發腦溢血遽然逝世。
參考《張競生集》第九卷,《文妖與先知:張競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