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弱勢群體是一個虛僞命題。
—-關愛互聯網時代的新弱勢群體”中老年群體”
既然說到弱勢群體,不妨看看傳統的”弱勢群體”的現狀。近期看到一則新聞,中國8500萬殘疾人消失了,當然不是真正的消失,而是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但是我們去到日本、美國、HK、新加坡等地,確實看到不少殘疾人,坐輪椅的、盲人、帶導盲犬的,時不時可以看到,那麽是我們的殘障人比例少嗎?非也,其實是我們的出行措施不夠周全,讓殘障人士無法出行。
舉幾個例子,先說盲道吧,文明城市的評選需要建設有盲道,于是乎,凡是要申請文明城市的大大小小的城市掀起了鋪設盲道的熱潮,但是這些”盲道”不是鋪給盲人的,是鋪給”上級”看的,是要”看的見”的;因此只有形式而無實質。
怎麽說呢,據說中國的盲道數量已經世界第一,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但是利用率非常低,主要原因是占道、設計不合理、沒有維護等等,真的要按著盲道走,輕則找不到路,重責導航到了”坑裏”,或者上了危險的機動車道,真的是要冒著生命危險走盲道。真正需要的地方沒有盲道,繁華地段的盲道,更像是爲了面子而建設的。而且,由于城市建設規範上沒有考慮到非機動車的停放問題,就導致人行道被大量各類電單車、三輪車所占用,設置在人行道上的盲道也被殃及。但就算盲道沒有被占用,也不代表盲道就有用。盲道不是在路上擺幾塊磚就完事了,一個合格的盲道,不僅是要有凹凸塊,還要有特定的顔色或表面設計,能讓盲人或者弱視者辨認出來盲道在哪裏,哪裏有轉彎,哪裏有樓梯或者危險。還有更危險的情況,比如紅綠燈沒有提示音,盲人無法知道什麽時候可以走。但在日本、美國、德國、HK,等國家和地區,紅綠燈變化時,都會有非常明顯的提示音。最悲傷的事情就是,盲道確實是城市裏一道”靓麗的風景線”,但它也只能成爲”風景線”了。
再說說輪椅便道,更是離譜,雖然很多所謂的發達城市,在過街天橋設置了垂直電梯等等高大上的設施,但在一個小小的路牙邊卻沒有設置斜坡,不要小看這個四指高的路牙,確實難倒了許多輪椅俠。而有些大樓、酒店,看似人性化,設計了斜坡,但是坡度高達45度,坡道太短,別說殘障人士,健全的運動員也”開”不上去。無障礙出行每個流程都必須做好,但凡出了點纰漏都會全局癱瘓,你出發的地方有無障礙通道,要去的地方也有,但兩個地方中間沒有修建這些設施,你依然到不了那個地方。
曾有人坐輪椅體驗殘疾人的一天,過程相當艱難,幾厘米高的路沿,三歲小孩都能輕松邁過,可他使盡全力都沒能上去,有些坡道,光憑一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上去,有些地方連這些坡道都沒有,一個又一個的台階直接成了無形的禁行令,還有公交,想獨自上去比登天還難。
因爲坐輪椅,同一個地方他還得比其他人繞更多的路,同樣的路程,得付出更多的體力,一天下來,整個手掌都磨出了水泡,爲什麽我們在街上看到的殘障人士很少,這就是答案。其實公交車上大多已經設計了輔助活動斜坡,但整個”暢行系統”沒有打通的話,最終也是一個擺設。
出行對他們而言,意味著麻煩、危險,有這樣一則報道:北京截癱之家創辦人文軍到大理考察無障礙出遊路線,有天夜裏,他坐著輪椅回酒店,發現無障礙通道被占,無奈之下,他只得繞道,這一繞,繞出了事,由于夜晚光線不好,加上視野受限,他摔進了毫無護欄的大坑,足足兩米多高,當場要了命。
那麽我們分析一下建設這些暢通措施需要的條件:一是資金對吧?相對于挖了建、建了挖的道路這點錢不算什麽了吧;二是政策對吧?乘著文明城市的東風以及各類運動會的舉辦,政策大開綠燈;三是大家的支持對吧?沒有哪個市民不支持的。那麽爲什麽做不好呢?本編認爲:完全是沒有把這個事情當作重點,凡事唯上唯利,這件事只有從思想根本上去做,當作自己的事情去做才能落到實處。
回過頭來,再分析我們今天的重點:被互聯網落下的弱勢群體:中老年朋友;其實我們一再說這是一個僞命題,爲什麽呢?因爲解決起來更容易,比前面講的”暢通設施”還容易,一樣舉例說明。
先說打車吧,前幾篇文章也說了手機打車的不便利,但我們絕對支持手機打車,其實軟件或手機上加上語音打車就可以迎刃而解;先是對著手機說打車,然後AI 會問到哪裏?去哪裏?用什麽車?就像一個助理一樣,非常簡單即可解決,只是應用裏面加幾行代碼而已(當然細節可以再討論)。
再比如支付,一樣可以加語音,提示,而密碼可以用刷臉、聲音識別等,便捷而安全。
再比如網購,也是再簡單不過,做一個APP,提示大爺大媽:附近哪個商場有打折,有優惠,可以領什麽優惠卷等等,如此而已。
當然還可以有更加便利的硬件和軟件,如智能拐杖、智能輪椅等、甚至智能陪伴機器人等。
簡單吧?我們的程序員沒有考慮到嗎?這麽聰明的一群人能考慮不到嗎?但爲什麽不去設計呢?整個社會都被”利益最大化”這個大潮所挾裹,都在忙著賺錢、圈地,越快越好,誰有空管這些吃力而不賺錢的事(相對)?!
極端的功利主義,讓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發生了偏差,是時候需要矯正了,應樹立起真正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優先考慮的是服務,是惠及大衆,企業成長才能長久。
其實已經有些企業/軟件在改進了,加入了語言提示等,只是不太完善,希望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強大的技術優勢,讓”互聯網時代的中老年弱勢群體”這一命題,真正成爲一個僞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