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高若瀛 作爲總人口550多萬的島國,截至目前累計確診216.7萬人,但新加坡重症和病死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面對傳染力大幅提升的新型冠狀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新加坡近期7天平均新增人數也控制在1000多人,沒有出現醫療資源擠兌和社會性恐慌。
新加坡很特殊麽?常年生活在獅城的梁浩楠或許不這麽認爲。在他看來,新加坡作爲重度依賴國際貿易和交流的島國,當政府了解到已無法擺脫新冠病毒時,從最初堅持清零的抑制性政策轉向與病毒共存,是通過不斷研判疫情走勢、科學調整防疫政策逐步摸索出來的。
作爲新加坡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此前有應對SARS和H1N1疫情的經驗,多年來堅持在新加坡媒體上分享對傳染病課題的見解。用專業知識回應民衆關切的疫情走勢、病毒如何進化、孩子老人如何接種疫苗、補充劑的保護效力等問題,已成爲梁浩楠每日出診外的工作日常。
2020年1月23日,新加坡報告了首例新冠確診病例。同年4月,隨著外籍員工宿舍感染的病例激增,新加坡政府下令實施全國性封鎖政策,關閉除民生供應外的所有服務業。
“新加坡政府之所以實施‘斷路器’式的封鎖措施,是因爲醫院床位不夠了。如果繼續下去,整個醫療設備會崩潰。當時國民也了解到沒有疫苗,同時沒有治療方法,而病毒的殺傷力非常的強,所以每個人都會配合。”梁浩楠說那時的情況很棘手,很多人都說政府做得慢。
梁浩楠曾判斷,假設無症狀者把病毒傳給家人,預留兩周“等”那名家人發病,再預留兩三周讓病毒完全排出,前後估計要六周;但阻斷期一周後,就還有人問是否可以出去跑步或遛狗。梁浩楠當時判斷,當新加坡新增社區傳播病例降至每日少于五起,就能放寬一些管制措施,相信到5月底或6月就能大致克服疫情。
經過56天的病毒阻斷措施,2020年6月2日,新加坡的社區病例數量終于降爲零。但僅僅過去3天,新增社區病例倍增至15起。“之前的阻斷措施實行了近兩個月,仍無法把社區病例持續控制在零,即便再實行多兩個月也不會好轉。國人必須學會適應和接受,每天總會有幾起社區病例確診。”梁浩楠當時建議認爲,不應重啓病毒阻斷措施。
事實上,自2020年6月後,病毒在新加坡的傳播速度放緩,每日新增病例逐漸下降,因此政府切換成抑制策略。例如,2020年7月起,新加坡不再關閉所有學校,只有出現確診或疑似病例的學校才會在短期內被封鎖起來。新加坡還與其他國家合作,推出了“航空泡泡”計劃,逐漸放寬旅行限制。
到2020年12月中旬,處于阻斷措施解封第二階段的新加坡,隨著社區病例長時間成功保持低位,不少新加坡國民開始對進入第三階段解封充滿期待。此前11月,由黑箱研究(Blackbox Research)對1000名受訪者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52%新加坡民衆對于邁入第三階段感到興奮;持中立看法的有36%;感到擔憂的則占12%。
除此之外,新加坡國內還有專家聲音認爲,何時進入第三階段屬于政策決定,疫苗才是扭轉局面的關鍵所在。2021年1月1日新加坡啓動了疫苗接種計劃,首批醫護人員將率先接種。
梁浩楠就是當時帶頭首打疫苗的醫生代表之一。此外,新加坡政府也在用不同的方法,鼓勵國民施打疫苗,如讓國民看到國家領袖也在接種疫苗。經過一系列宣傳,2021年2月《聯合早報》一項網絡調研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會勸家中長者去接種,也有約六成表示對疫苗已比較有信心。隨著首批莫德納疫苗在2月中旬運達,接種計劃開展一個多月來,約25萬新加坡人已接種首劑疫苗,包括前線和必要服務人員以及部分70歲及以上長者。
2021年6月,新加坡開始轉變防疫思路,提出打造“對新冠更具適應性國家(COVID-resilient nation)”的目標,逐步放寬社會管控措施,恢複正常生活。新加坡政府爲此制定了四階段的路線圖,並表示在疫苗接種率達到一定比例,如80%時進入“共存”階段。
2021年6月29日起,新加坡衛生部不再通報確診冠病病例的年齡和職業等資料以及曾到訪的公共地點,更著重重症患者情況和疫苗接種進度。梁浩楠認爲,這是當時新加坡步入新常態、應對地方流行病的必然演變。公衆在任何地方都應時刻提高警惕,不只是病例到過的地點。
但當2021年8月新加坡疫苗接種率接近80%時,新冠病毒新變種德爾塔毒株開始在世界蔓延。德爾塔毒株不僅傳染性高、致死率也高,而且對疫苗具有逃逸性。德爾塔毒株的出現,讓新加被迫按下了推進“共存”策略的暫停鍵。
2021年9月中下旬,新加坡因新冠病毒住院病患日增約1000起,占全國醫院床位近一成,專家普遍對醫療系統的負荷感到擔憂,尤其是醫院須保持收治其他疾病患者的能力。
“除了新冠病毒,也有心髒病、中風和盲腸炎等病患,醫院一定也要有能力去收治這些非新冠病毒的急性病患,當時的情況很吃緊。”梁浩楠說。9月底的一項民調顯示,爲穩定本地冠病疫情,防疫措施再次收緊,超七成(72.2%)的受訪者認爲這是必要之舉。
“已完成疫苗接種者一般會認爲沒必要收緊措施,一直不肯接種疫苗的人則會覺得政府太快開放,新加坡可說是根據‘最慢的人’的步伐前進。”梁浩楠說。
受到德爾塔變異株的沖擊,感染人數快速增加,新加坡ICU的使用率逼近九成,在發現疫苗不像之前所期望的那樣完全制止病毒傳播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2021年10月9日發表全國講話,明確新加坡的防疫政策方向。
李顯龍表示,在疫情初期民衆對病毒完全沒有抵抗力,新加坡的“清零”政策是正確的,挽救了大量生命。但李顯龍指出,新加坡的國情決定了無法長期封鎖。封鎖不會成功,且代價很高。每一次封鎖,都會再一次沖擊商業,員工會失業,兒童會失去正常的童年和校園生活,分居兩地的家人難以見面。這些都加劇了人們的心理和精神壓力。
李顯龍強調要轉向共存策略,首先必須調整的是心理。“我們必須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嚇壞。我們必須盡可能正常地過生活,采取個人防護措施,遵守限制措施。有了疫苗,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新冠現在是可治的、不嚴重的。對98%人口來說,如果我們被感染,完全可以在家康複,就像患了流感在家康複一樣。未來無症狀和輕症患者居家康複將是常態。”
事實證明,當新冠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來勢洶洶,新加坡國內專家幾乎都認爲,新加坡宣布一系列加強邊境檢測的措施,最多只能延緩奧密克戎在本地傳播,但無法阻止它流入新加坡。盡管奧密克戎傳播力遠高于德爾塔,但其殺傷率減低了大概5到10倍,這是梁浩楠眼中的“禍中有福”,“病人自己也看得出差別”。
2022年2月奧密克戎毒株流行高峰期間,新加坡每日的確診病例高達2萬例,是德爾塔流行高峰的四倍左右。但由于疫苗加強針的快速推進,加上奧密克戎毒株毒性較低,疫情的重症患者和致死人數並沒有大幅提高。
2022年3月15日新加坡政府宣布,社會管控措施將進一步放寬,新加坡將進入與新冠共存階段,並取消了戶外口罩佩戴的強制要求,10月8日又宣布取消500人以上聚集活動的限制和對疫苗接種情況的差異化管理措施。
回顧新加坡走過的三年防疫之路,如果要總結最主要的策略,梁浩楠認爲還是“用疫苗來保護國民”。新加坡在2021年8月按計劃突破70%的兩針接種率。
在梁浩楠看來,僅僅依靠疫苗還是不夠的,因爲病毒會變異。他認爲,避免病毒的方法是要實現混合免疫力:即感染和疫苗混合在一起,才能實現足夠的群體免疫力。此外,梁浩楠認爲,新加坡政府在與民衆溝通政策時,保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對民衆逐步擺脫對病毒的恐慌心理起到了關鍵作用。
對話:
經濟觀察報:作爲新加坡防疫前線的醫護人員,您能否回顧總結新加坡這3年的抗疫曆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的節點,當時新加坡的疫情防控政策背後的決策邏輯是怎樣的?
梁浩楠:政府最主要的策略是用疫苗來保護國民。從疫情開始爆發到疫苗到達的時候,政府的策略是減緩疫情的發展。新加波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拿到了滅活疫苗和信使核糖核酸疫苗(mRNA)。一拿到疫苗,政府就系統化地從風險最大的人群開始,慢慢推廣給其他國民,從高危險人群慢慢降到年輕人,最後才是小孩子。每個步驟都是以最新的科學消息來做決定。
新加坡政府看到,其他國家因病人太多而導致醫療資源崩潰,所以就一直在用不同的策略減緩疫情。減緩疫情發展有幾個好處:一是可以盡量安排足夠的醫療設備,甚至做出方艙醫院類似的醫療設備。二是讓醫生們以比較慢的速度去真正了解病情的控制方法。三是可以等到疫苗的到來。其實,我們沒想到會有抗病毒藥,但輝瑞和MSD卻研發出來了,這其實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新加坡政府後來認識到,既然其他國家已經決定不能擺脫病毒,新加坡又時常要跟其他國家交流,同樣也是沒辦法擺脫病毒的。所以,新加坡不可以用清零的態度卻對待病毒,主要的策略還是要降低病毒的殺傷力。所以,我們始終認爲,第一防線是保持社交距離和戴口罩;接下來有疫苗、有抗病毒藥、足夠的醫療設備等好幾個防線,來降低病毒的殺傷率。
經濟觀察報:能明顯看到2021年6月新加坡開始轉變防疫思路,逐步放寬社會管控措施,爲此制定了四階段的路線圖。防疫思路轉變背後,您觀察到的原因和現實情況是什麽?政策轉向之際是否遭遇過波折?
梁浩楠: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施打了疫苗。政府也說過有了疫苗就可以放松措施。他們的重心是要讓全國國民都接種疫苗。最開始的時候,兩針疫苗就足夠了,但接下來跟著病毒的變化,我們發現需要在兩針疫苗的基礎之上再加上一次感染或是補打第3針疫苗。
波折主要有兩個。一是疫苗的需要和政策一直在變化,導致很多國民都很混亂,尤其是老人家。所以在宣傳活動時,我們要以不同的方式去解釋,甚至有自願人士去老人家家裏跟他們解釋。那個時候,只能用心良苦跟病人家屬和公衆解釋這些措施。政府也有用不同的方法與醫生解釋,希望通過多方面方法實現些措施。二是有段時間病例不停激增,但政府稍微綁緊措施,就激發很多民衆的憤怒。
經濟觀察報:事實上,新加坡剛轉變防疫思路,相當于被德爾塔病毒打斷進程。當時新加坡社會遇到了哪些現實挑戰?記得當時6月份,《聯合早報》一項網絡民意調查顯示,民意對松和緊的支持幾乎對半。社會沒有形成共識,政府如何落地和推進政策?
梁浩楠:其實政府一直在用科學的道理來解釋他們的措施,同時醫生在旁邊盡量幫政府解釋。當然到處還是有國民不贊成,但大多數人都接受政府的解釋。我當時的情況是用相當簡單的科學道理來解釋政府的政策;當然如果政策方面不對,我也不同意他們的做法。他們也了解我需要保持獨立性,以保持我是一個可靠的評論員。
經濟觀察報:2021年新加坡政府頂著壓力是如何迅速實現疫苗接種率的提升的?
梁浩楠:首先是讓那些有高風險群接種疫苗;其次是讓醫院人士/政府官員接種疫苗,表示疫苗的安全性;第三點是執行控制令,除非你覺得自己可以不用去上班或堂食。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民衆沒有施打疫苗,但因感染新冠病毒住院了,醫藥費就需要自己擔負。這些措施都是一步一步執行下來的。新加坡首先是實現了80%的疫苗接種率,但還有20%的人持懷疑態度,政府最後再用強迫性的鼓勵,也就是剛才提到的第四點,最後實現了90%以上的疫苗接種率。我作爲醫生,也是公開帶頭首打疫苗的代表之一。
經濟觀察報:經過三年抗疫,對新加坡和民衆來說,您覺得哪些東西變了,哪些沒變?
梁浩楠:現在新加坡民衆比較願意接種疫苗,此外更多人民對醫務人員也更尊敬,多數人看到新加坡死亡率低,也對衛生局表示滿意,政府也用這個機會鼓勵國民繼續打其他有保護性的疫苗。
2020年是最艱難的時刻,那時既沒有疫苗,病毒殺傷率又很大。很多人的儲蓄都不夠了,但那時很多人民互相幫助,政府也給人民/公司一些錢來維持工作。畢竟,一邊是命,一邊是錢,很難做決定。反而在那個時候,我們看到好多自願人士出來幫助他人,很溫心,表現出了新加坡的團結與凝固力。疫情其實幫助新加坡鞏固了人民的團結力。
而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搶先”得到疫苗,用疫苗來脫離疫情的擺布。這個決定其實在2003年面對SARS後就已經決定了,我們唯一無法預料的是病毒一直如何變。
經濟觀察報:新加坡的防疫政策有其獨特性,但背後哪些是其他國家可以借鑒的共性經驗?
梁浩楠:疫苗還是最主要的避免感染的方法。但疫苗的有效率會隨著病毒的變異逐漸減低,但還是能減少重症的發作。也就是說,雖然還是會感染,但重症會變成輕症,輕症可能變成沒有症狀,同樣可以減少對醫療設備的需求。政府部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鼓勵國民施打疫苗,讓國民看到國家領袖也在接種疫苗,由醫生帶頭鼓勵大家施打疫苗。當時,新加坡甚至用“強迫性”的方法,如沒有施打過疫苗的人不可以出去用餐或回去辦公室,來鼓勵國民接種疫苗。
經濟觀察報:您如何認知當前奧密克戎,新加坡對這輪疫情防控集中在哪些工作上?
梁浩楠:上一輪德爾塔病毒的殺傷力很強,而這輪奧密克戎的殺傷率減低了大概5到10倍,但傳播力至少增加了5到10倍。這意味著,一個病人通常可以傳播另外七到八個人。相比其他變異毒株,奧密克戎傳播更快、潛伏期更短。如我們了解的麻疹或水痘,潛伏期時間大概是兩到三天。即使是這樣,如果打過兩針疫苗,奧密克戎的致死率可以降低到0.1%,如果在兩次疫苗的基礎上再追加一劑,可以減少到0.05%到0.01%。
但奧密克戎比其他病毒跑得快的同時,還能躲避現有免疫力。如果可以避免疫苗或以前感染的免疫力就是一種優先權,我稱之爲“逃跑和躲避效應”。但病毒還會再變,直到潛伏期減到一天。
同時我們要了解到,控制病毒的辦法不是單靠疫苗,因爲病毒會變異。避免病毒的方法是要有混合免疫力:即感染和疫苗混合在一起,才能實現足夠的免疫力。
面對奧密克戎,新加坡政府當前的主要工作還是要減緩傳播力,准備足夠的醫療設備,鼓勵高風險群病人感染病後直接在政府安排的家庭醫生診所服用抗病毒口服藥,減少入院機會。
經濟觀察報:普通人感染奧密克戎變體後,常見的症狀是什麽?針對早期病毒,如封城、靜默、停止堂食、鼓勵居家辦公等手段,對新變體還是否有效?
梁浩楠:發燒、頭疼、肌肉疼痛、喉嚨痛是相當明確的一個症狀。高風險人群主要還是年齡超過60歲的國民,包括有心髒病、糖尿病、腎髒或肝髒衰竭、癌症病人或在吃一些壓制免疫系統藥的人群。
封城、停止堂食、居家辦公這些不同的策略,其實還是有幫助的,但主要是減緩疫情,但不可能擺脫病毒。新加坡在疫情剛開始時,推出過一個很好的追蹤密切接觸者系統,後來不夠人手的時候甚至叫來警察和軍人幫忙。但今天,奧密克戎的傳播力太強了,我們的合力追蹤便攜器(Trace together)和應用程序都已經不再適用了。
經濟觀察報:如果家人的核酸或抗原檢測陽性,居家隔離是否是好的選擇?
梁浩楠:如果有辦法隔離,新加坡政府還是鼓勵人民在家的。如果家裏沒有多余房間,政府會另外安排人們去酒店隔離。其實很多病人感染後,家人都會同樣感染。病毒的傳播力在病情發作之前或病情第1天是最強的,但隨病情發作過後,再去隔離就有點多此一舉。在這個情況下,新加坡政府更鼓勵人們用自助抗原檢測,減少了核酸檢測的麻煩和費用。
經濟觀察報:新加坡在政策宣傳和民衆引導方面,有哪些經驗?
梁浩楠:相比德爾塔,奧密克戎的殺傷率大大降低也是禍中有福。病人自己也看得出差別。同時,在新加坡,政府官員和醫生都會接受記者采訪,通過視頻介紹給國民。新加坡衛生局網站也有介紹加護病房的使用率,當局會時常報告這些數字,甚至會預測數字發展到什麽極端的狀況又可能再實施縮緊防疫措施等等。國民每天聽說入院的機會少過1 %,病毒殺傷率低于0.01%,民衆就慢慢擺脫了對病毒的恐怖心理。新加坡政府在溝通這些事情的時候,保持了相當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