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這些付款方式每次的交易費一般比信用卡來得低,尤其是當消費者直接用PayNow掃描QR碼付款時。另外,PayNow的款項可隔日到賬,信用卡的款項大約七天後到賬,對于小商家來說現金周轉能顯著改善。
不久前看到一份有意思的報告,說信用卡付款拉大貧富差距。
報告估計,在美國擁有獎勵機制的信用卡,每年導致150億美元(約198億新元)的財富重新分配。糟糕的是,教育程度高和較富裕人士是受益的一方,教育程度低和低收入群體卻是“補貼”富人的一方。
也就是說,不同的顧客分攤商家的付款成本時獲得的好處卻不同。
這個支付方式以諸多優惠折扣以及分期還款的賣點吸引年輕人,並且不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也能使用。
信用卡目前還是本地消費者最常用的付款渠道,不過未來這情況會否改變?本地的付款市場能否進一步走向普惠金融?當然新興付款方式或許不完全解決上述問題,甚至會鼓勵過度消費,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財務教育和自身的紀律性。
一般上打零工、低收入以及退休人士當中,信用卡普及率較低。
電子錢包與PayNow普及一些商家不再接受信用卡
顧客用現金或轉賬卡(debit card)購物,往往沒有什麽獎勵,這筆付款商家承擔的費用也低;顧客如果用信用卡付款,可以獲得一些獎勵,但付款的費用稍微高一些。也就是說,不同的顧客分攤商家的付款成本時獲得的好處卻不同。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提供信用卡的銀行怎麽會做無利可圖的生意?
本地一家數碼銀行就曾指出,零工一族所能獲得的金融服務有限,包括信用卡、貸款,也難以享有市面上儲蓄戶頭的優惠利率(多個儲蓄戶頭都要求存入月薪)。
這麽看來,本地大概也存在著低收入人群“補貼”中高收入人群的現象。
一般上商家賣同樣的産品服務,每個顧客支付同樣的價錢,這個價錢已經把經營成本考慮在內,包括付款有關的成本。
本地先買後付方式的交易額2021年增加兩倍多到4.4億元,但只占信用卡和轉賬卡總交易額的不到1%。
付款公司FIS在2021年全球支付報告中指出,在新加坡,電子錢包是消費者在線上購物時僅次于信用卡的支付方式。電子錢包的使用估計將在2024年超越信用卡。
顧客用現金或轉賬卡購物,往往沒有什麽獎勵,這筆付款商家承擔的費用也低;顧客如果用信用卡付款,可以獲得一些獎勵,但付款的費用稍微高一些。
有些商家會給付現金的顧客打個折,但這麽做的是少數。商家一般也不會因爲顧客用信用卡付款,收取額外的手續費,畢竟這會惹得顧客不滿。
對于大多數在職人士,信用卡是日常生活常用的付款方式,它除了提供便利,在高利率的環境下還能延遲現金流出。假設一筆1000元的開銷,用信用卡支付可以讓現金流延遲至少一個月,以3%的年利率計算,一個月可以賺到的利息有2.5元,可以在咖啡店買兩杯咖啡烏。
對于消費者來說,只要按時付清賬單,使用信用卡基本上沒有什麽費用,許多信用卡的年費可以豁免。
在通貨膨脹率走高、經濟增長放緩的環境中,這個群體原本就受到不小沖擊,尤其是技能要求不高的零工,收入可能更快感受到經濟放慢的影響,他們也難以享有信用卡消費的現金流周轉好處。
與新加坡市場類似,美國的信用卡通過提供獎勵吸引和留住顧客,這包括現金回贈、積分、飛行裏數(mileage)等。
用信用卡所獲獎勵實由低收入者補貼
使用現金或轉賬卡的顧客,比較多是較低收入者,信用卡顧客一般收入相對高。這麽看來,低收入的購物者其實是在補貼高收入消費者獲得的獎勵。
過去數年,本地的付款市場朝著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的方向發展,各類電子錢包湧現,通過PayNow掃描QR碼的付款方式開始普及,近來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也來搶灘。
統計數據網站Statista顯示,2021年新加坡約有41.7%的人持有信用卡。這個比率低于多個發達市場,也低于香港、日本和韓國。這是根據調查結果所得,不包括15歲以下者。
新加坡的信用卡滲透率在區域屬于高水平。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數據,截至去年第三季,本地總共有553萬主要信用卡持卡人,另外有104萬附屬卡持卡人。平均計算,每人有超過一張信用卡。
接受信用卡付款的商家須支付費用,每筆信用卡付款的交易,相關的費用可介于2%至4%。
近來發現一些商家已經不再接受信用卡付款,轉而使用PayNow或電子錢包,希望商家能把節省下來的一點成本,與衆多消費者們分享,幫助抵消物價上漲的沖擊。
這份報告來自美國聯邦儲備局金融和經濟討論系列,報告的四名作者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劉德光傑出講席教授艾格華(Sumit Agarwal)、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名經濟學家,以及聯儲局的兩名經濟學家。
在海外市場如美國和澳大利亞,先買後付大有挑戰信用卡的勢頭,但在本地仍然處于萌芽階段,而且利率上升給這行業帶來更高的營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