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財安
兩百多年來,清人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弟子規》是我國廣泛流傳的孩童啓蒙讀本之一,內容不但沒有過時,在資訊泛濫、但常識與智慧卻異常缺乏的今天反而是彌足珍貴,老少鹹宜。《弟子規·信》說,如果“聞過怒,聞譽樂”,那就會“損友來,益友卻”。對身居高位,掌握一定公權力的人來說,參透這12個字的意義,明了良藥苦口卻利于病的道理,從來都是成敗的關鍵,曆史上多有明證。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個人文治武功能力超強,同時仍廣納谏言,與大臣魏徵結成千古君臣知己,成就了“貞觀之治”。反觀明思宗(崇祯),雖有成爲一代明君之心,卻只喜歡聽到阿谀奉承之聲。大臣們投其所好,不斷以歌功頌德之聲將他麻痹,從而謀取個人的功名利祿,最終使崇祯付出國破身亡的慘痛代價。正所謂以古鑒今,對行政長官李家超與特區政府官員們來說,上述這兩個正反例子值得參透。
新加坡面積與人口都少于香港特區,背後又沒有什麽巨大力量支持,只能事事依靠自己,卻能在獨立後的數十年間奇迹般地發展成爲一個管治良好、經濟發達的國家,恐怕不是偶然。在3年的新冠疫情中,新加坡的經濟仍然能夠維持不錯的發展勢頭,2022年的增長更能維持在優異的3.6%,人均GDP達到8萬美元。同一年,香港的經濟卻不增反減,下跌了3.5%,人均GDP則爲4.9萬美元,只是新加坡的61%,落後甚大。在類似的疫情下,兩地的發展走向卻是一升一降,原因固然是多樣複雜,並非三言兩語便可以說清楚,但從最近的一件事情,我們便不難了解當中的關鍵。
2023年3月8日,新加坡政府發布了一份長達92頁的《應對新冠:可以應對下一個疫情的教訓》白皮書,總結過去3年政府的抗疫表現。從白皮書的面世、名字及長度便可知道,此白皮書斷不是新加坡政府一時心血來潮之作,而是經過深思熟慮,長期准備,深刻反省而完成的産品,從中所顯示出的視野、胸襟與實事求是態度就值得香港官員們好好反思及學習。
簡單地說,白皮書總結了新加坡政府在整個抗疫時期的表現,列出8個做得好和6個需要改善的地方。它指出,新加坡政府很早就意識到疫苗是最重要的應對策略,所以在2020年4月就成立“治療和疫苗專家團隊”,負責篩選和選購候選疫苗,讓新加坡成爲最早獲得疫苗的國家之一。其它做得好的地方包括及早讓國民接種疫苗、第一時間擴大醫療護理設施容量、提高檢測能力、保持物資供應鏈暢通等等。表揚優點是任何總結報告中最容易的部分,但以事實自揭短板就非擁有痛定思痛、居安思危的戰略眼光不可,新加坡政府就有這個視野、勇氣及胸懷。
白皮書批評新加坡政府需要改善的地方有6個,包括實施安全管理措施不夠靈活、對民衆是否需要戴口罩的立場出現“急轉彎”、一些社區隔離措施過于複雜難以遵守、再過渡至風土病期間政府出現搖擺不定多次收緊、放松防疫措施,使國民無所適從等等。香港市民對剛過去的疫情應該記憶猶新,大可找點時間看看,能否從上述幾點找到一點熟悉的感覺。總的來說,白皮書立論中肯,目的是爲未來可能重現的疫情做出充分准備,雖用詞平和,內容卻是實事求是,一針見血,錯就是錯,有待改善就直說,至于香港市民聽到耳朵起繭子的“繼續優化”“查找不足”等掩飾性托詞則不見蹤影。
自2019年以來,香港接連發生黑暴與新冠疫情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當中所牽涉的原因錯綜複雜,發生的事情縱橫交錯,對香港特區造成的重大而深遠影響至今仍在發酵之中。讓市民忐忑不安的是,特區政府至今仍然沒有展現如新加坡政府一樣的態度,展開系統性的全面總結,把事情的前因後果、發展脈絡捋順,從而對症下藥,制定有效的針對性對策。總結檢討是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精神,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否則就很難在前進的道路上做出精准的判斷,特區政府由治及興的努力可能會因此事倍功半。
在兩會期間,中央領導重申,要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統一大業,推進強國建設離不開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明確指出兩者的戰略關聯。如果香港特區官員與社會各界在之前還有些許狐疑的話,至此都應該一掃而空。接著下來的問題是,特區政府要怎樣做,才能完成中央的囑托與期望,在強國建設和國家的統一大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答案很可能就在《弟子規》中找到。只要特區政府能“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就會“漸相親”,如此則大事可成。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所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也是同一個道理。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政府在檢討應對新冠疫情方面的自我批判精神,值得行政長官李家超考慮!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並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