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證據顯示,在職業生涯中,接受培訓有助顯著提高工資,但不同教育水平的受訪者所獲得的培訓資源各異。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者,培訓參與率也較低。教育程度較高、屬于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和技師(PMET)及在大公司工作的受訪者,則更有可能參加各類培訓課程提升技能,進而獲得加薪,造成兩者之間的薪資差距,進一步擴大。
研究團隊在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以兩個階段分別訪問1905名及1389名、年齡21歲至39歲的本地居民,以了解他們的工作經曆。研究聚焦在教育程度爲理工學院及以下、家庭月入介于1900元至5000元,住在組屋的青年。
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醫生,以主賓身份在研討會上致辭時說,在全球經濟快速變遷下,政府理解本地雇員,特別是低收入者,擔心工作受影響。他強調,政府會繼續通過各種措施,包括落實漸進式薪金模式和提供更多就業支援,如加強就業入息補助計劃和就業技能計劃等,給予低收入雇員更多保障。
研究顯示,學曆越低的受訪者,即使工作多年,薪資水平也追不上同齡的高學曆者。例如,大學畢業者工作七年後,月薪中位數約4000元;工藝教育學院及更低教育水平者,工作八年至12年,月薪中位數則不到2000元。
低學曆者較少機會提升加薪與高學曆者薪資差距擴大
領導這項研究的國大文學暨社會科學院社工系副教授吳瑜虹,星期三(3月29日)在國大社會服務研究中心所舉辦的“在職貧窮”(In-Work Poverty)研討會上,發表研究結果。
研究顯示,學曆和收入較低的本地年輕雇員,因較少接受培訓提升技能,在生活和工作上容易陷入“窮忙”窘境,心理健康狀態也會比收入和學曆較高的同齡者來得差。
這項針對低收入年輕雇員的大型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服務研究中心展開。研究也發現,經濟拮據的低收入年輕雇員,因擔心財務狀況,而使到他們更容易受騙。
這些年輕雇員的心理健康狀態也值得關注。因在職場處于弱勢,他們會更容易焦慮,對未來感到灰心。有近12%人出現憂郁症狀,明顯比高收入者多。
這項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服務研究中心展開的大型研究顯示,學曆越低的年輕雇員,即使工作多年,薪資水平也追不上同齡的高學曆者。領導這項研究的吳瑜虹副教授受訪時強調,這類低學曆和低收入的年輕雇員,需要政府介入協助,否則未來有可能成爲貧窮年長者。
陳詩龍說:“政府與我們的新加坡同胞,致力于提升與加強對低薪雇員的支援。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推動因素,是要確保經濟增長強勁。這讓我們能夠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並爲雇員提供晉升和賺取更高收入的機會。”
研究也發現包括送餐員在內的平台人員,每周工作時數約55小時,比PMET及非PMET多至少10小時。37名受訪的送餐員透露,他們每周要工作至少40小時,才可賺到2000元。
“在職業流動方面,研究發現他們更多是橫向流動,從一份工作轉到另一份工作,但同樣屬于低薪工作。”
吳瑜虹受訪時強調,這類低學曆和低收入的年輕雇員,需要政府介入協助,否則未來有可能成爲貧窮年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