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穆根說,近日有媒體報道,一名駐南非的研究員估計,我國今年料有約3500名高淨值人士成爲新加坡公民。內政部4月25日發聲明,稱報道非常具誤導性,沒有可信依據。
擁有高淨值不意味著一定能獲得新加坡公民權。移民與關卡局不收集公民權申請人的財富或淨值信息。
尚穆根重申,當局評估公民權申請時會考量一系列因素,包括申請者爲我國作貢獻的能力、申請者或他的企業在我國創造的就業機會、申請者擁有的特殊技能或教育程度、申請者在新加坡的家庭關系,他們融入本地社會的能力,以及在我國落地生根的承諾。
根據去年9月27日公布的《2022年人口簡報》,我國2021年新添2萬1537名新公民,其中57.3%來自東南亞國家、36.8%來自其他亞洲國家,其余6.0%來自其他國家。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星期一(5月8日)在國會口頭答複新加坡前進黨非選區議員梁文輝,有關2000年以來有多少高淨值人士和他們的家人獲得新加坡公民權的提問時,強調申請者的財富或淨值不是評估他們能否獲得新加坡公民身份的主要標准。
“我們不知道這名研究員如何得出這些數據。2023年的其余公民權申請結果還未決定。”
尚穆根說,聲明發布後,這名研究員致函內政部,稱他被媒體錯誤引述。他在信中稱自己受訪時“沒有提到公民權”。他也說,他的研究不追蹤公民權數據,他所預估的3500人泛指移居新加坡的高淨值人士,其中大多數可能是外派人員和爲工作而遷徙者。換句話說,他們不一定是申請並成爲公民的人。
不同評估標准也適用于不同申請者,這取決于他們的背景和情況。例如,以新加坡公民配偶身份申請公民權的人,當局對他們的評估,有別于那些已在我國旅居一段時間,爲本地創造就業機會的人士。
新增新公民也大多較年輕,只有23%的年齡在40歲以上。
《聯合早報》4月21日曾引述研究員阿莫爾斯的報告,進行報道。記者當時根據報告數據,補充詢問這家研究公司有關今年預計來新的高淨值人士人數時,對方答複時說預計有3000到3500人移居(migration),我們的報道誤寫爲吸引他們成爲新加坡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