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試驗的結論是,細胞以漩渦形移動的方式對于傷口縫隙的拼接至關重要。傷口在愈合時,細胞會建立“橋梁”以修複受損組織,加速波浪形傷口的愈合。
他們觀察了人造傷口在 64 小時內的愈合過程,發現波浪狀間隙的愈合效率更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胞覆蓋波浪狀傷口面積的百分比,是直線傷口的近五倍。
這個發現爲開發更有效的方式以加速傷口愈合、更好地讓傷口組織修複,以及爲整形手術打開新的窗口。
首席研究員、南大機械工程講座教授、機械與宇航工程學院與化學化工與生物科技學院夏焜教授說:“科學家們早就知道,皮膚傷口的形狀會影響它愈合的速度。然而,關于爲什麽這樣的情況會發生以及可能影響愈合速度的因素知之甚少。”
在鏡頭快進的成像中,可以看出波浪形的人造傷口在42小時後已經彌合起來(亮紅色部分),但直線形傷口才開始彌合。(南洋理工大學提供)
那些波浪狀傷口附近的細胞以漩渦狀移動,這樣更有利于細胞彌合和修複,相反的,直線型傷口附近的細胞以直線移動,平行于傷口的邊緣。
“我們的研究爲機械生物學領域貢獻了新知識,可以幫助外科醫生爲患者的傷口護理制定更好的策略。”
爲了進行調查,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准備了一系列不同寬度和彎曲度的人造傷口以了解細胞在不同情況下如何移動,從而閉合傷口縫隙。
本地科學家發現,波浪形傷口由于細胞的愈合速度比直線型傷口更快,這對外科醫生做手術時該怎麽下刀讓傷口更快複原有幫助。
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通過使用先進的成像設備來觀察仿真人體皮膚上人造傷口周圍細胞的移動。他們發現傷口的形狀會直接影響到周圍細胞的移動方式。